老七,是我的影子;老七,是我心灵的寄托;老七,是我外在的体现。
老七,是兄弟的排行。我们家哥七个,我排老七,用东北话说是老疙瘩;是父母的老儿子,是兄弟姐妹高看一眼,娇惯、宠爱的老小。我身上还有一位姐姐,如果算姐姐,我排老八,可按传统习惯都是分开排,尤其重视男孩,因此,我是名正言顺的老七!
老七,小时候属于大脑瓜小细脖、干吃饭不干活的手。父母生老七的时候已经四五十岁了,老七天生营养不良,脑袋挺大的、胳膊腿都细,肩挺宽的、手脚细长,按理应该长大个,可就是没长起来。老七,从小胃就不好,那年代经常吃粗粮,他每顿都吃得很少,可一旦吃细粮、吃好吃的,他就多吃,撑得不行,吃得小肚鼓鼓的。他的饮食习惯是饥一顿饱一顿,因此,至今留下了肠胃功能弱,时常出现肠道反应异常、脾胃不舒服的症状。老七,上学的时候,家里条件逐步好了,加之身上有那么多哥哥,也没人让他干活,从小到大老七没有干过重体力活。也不能说一点没干过,上中学时割过地,用镰刀把手割坏了,至今还有疤痕。上技校时,寒暑假也想干点活挣点钱,在学校种菜,老师傅见其不会干也不能干,说过几次看也不见效,也不指着他了。不过老七也有命,上技校时是学水暖的,干水暖安装活,工友们见他干不了体力活,就让他干技术活。
老七,有一个认真的习惯。学习肯于下功夫,是硬学,但却不是很聪明,也不是很得法。小学到初二还行,名次排在前面,还是班干部。到了初三进入快班,便是每况愈下了。中学虽然考入重点中学,但始终排在后面。老七,属于偏科型的,文科明显好于理科,文理分科时本应选文科,但却随大流,从众心理作怪,选择了理科。当时,班里男生有八个姓王的,其中有两位非常聪明,不学也会。他们俩经常蛊惑大家旷课打牌,老七,是一个老实人,旷课的事他不想干,也不想参加这样的组织,但他还是犹豫不决,怕伤了和气,失掉朋友,在不情愿中参加了这个组织。他内心中也有一个小九九,他想既和大家玩又挤时间学习,也展露一下自己的小聪明,谁知玩时不专心,课程越拉越多,本来基础就差,想撵也撵不上,到头来弄个鸡飞蛋打,什么也没考上。
老七,也有该断则断的时候。两年高考没考上,上技校是他不情愿的事,上哪儿去念有个选择问题,他毅然选择在本县念,一来可以给家里省钱,二来学水暖专业,可以有机会去大庆。后来证明这一点选择是英明的。技校毕业后,在是否留在家里工作上也面临着选择,多数亲人希望他留在家里,一些领导非常赏识他,朋友为他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他也的确在这个选择上费了一些心思,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去大庆。现在看,这个选择站在了长远发展上,是明智的。
老七的工作进步得益于自身的努力,也得益于机遇和遇上了好领导。他的自身努力和别人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点。老七起步源于学习和才气。他虽然没有考上大学,没有到高等学府深造过,但他却坚持学习,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学习、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同时,他爱好文学,喜欢创作,潜心钻研。正是这两点被爱才的领导发现,他才有机会走上了管理岗位。老七进步源于他通过努力打下的坚实基础。在老七的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有一种坚忍不拔的韧劲。他肯于吃苦,能够杀下心来做事,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反复磨练,直到成功为止。老七的发迹源于他的悟性和人气。前面说过老七并不聪明,但他肯于用心。经常在领导身边工作,在学习中他成为了行业的专家,在感悟中他练就了领导的思维和本领。再加上他的人气非常盛,成为领导也就顺理成章,从事领导工作也就得心应手。
老七,有心劲,这是有目共睹的。老七,也许只能干一件事,悟进去就出不来了。时间长了,他感觉很累,他感觉自己不够洒脱,他感觉生活知识匮乏,他感觉欠家里的太多,他感觉自己没有悟通官道,只知道傻干,而不知道走捷径。他醒悟了,他看清了,但他已进入知天命之年,他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揣摩、去奋进了,他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拼搏了!老七开始调整心态了,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人不能活的太累。老七的一切都愿意从学习中查找,从学习中去理顺。就像他在奋进的时候看了很多立志书一样,在调整心态的时候他又看了很多调整心态的书。他很早就读《道德经》,但那时看不进去,也读不懂,现在他悟进去,他开始写读老子的体会文章,系列文章写完了,他也悟出来了,他懂得了真谛:“知足者富”!
老七,挺好的,知足吧!但老七对自己还是不大满意,老七对自己寄语: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老七期盼,心态更加成熟,情绪控制更加有度,工作生活更加潇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