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读的作用和策略之研究

(2009-03-26 16:17:28)
标签:

校园

 

齐读的作用和策略之研究

                          金华市第五中学  朱淑妍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一个共识,特别是《课程标准》中对朗读、默读的评价有了明确的规范,对背诵积累有了明确的要求,大部分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而且能选取教材之外的一些美文作为学生的朗读材料。然而,有很大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齐读,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齐读应该取消,或者尽可能慎用齐读 ,他们认为“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因为齐读一读不出语速,二读不出语调,三读不出感情 ,四读不出个性。所以“课上齐读当休矣”。

实际上,齐读是朗读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所起的作用决非其它朗读方式所能替代。

齐读的作用

一 齐读是提高效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 。朗读能力与其它任何一种学习能力一样,不是人的本能,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这就需要经过教师大量的训练指导,毋庸质疑,在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最高效的训练方式是齐读,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虽已实施小班化教学,但每班学生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三四十人,假如教师都做个别辅导,学生全都自由朗读,那么一节课中每个学生最多只能接受一分多钟的辅导(假设整节课都用于朗读),而且在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很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朗读内容。

二齐读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要。虽然朗读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学生确实应该成为朗读的主体。从学生主体看,朗读态度、朗读需求和朗读心理不同,朗读体会当然不同;从文本看,作品内涵也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它当然不可能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单向的阅读路径。但这并不表明,可以放任学生随意读随便读,假如放任学生,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有一部分学生会读得很精彩,不仅可以做到语音正确,语速恰当,甚至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但是大部分学生(小学、初中以及非重点高中)是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甚至不能正确流利地读完课文。更遑论实现朗读的个性化。这是因为首先,假如老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会觉得缺少变化而产生腻烦心理。例如,要求背诵《醉翁亭记》,如果只是每位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自由朗读,开始一两遍学生可能热情高涨,但三五遍过去之后学生可能很快就厌倦。但如果加上老师领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男女生齐读竞赛等形式,再辅以自由朗读,几遍下来,学生热情未减而课文已经烂熟于心,有何不可?

三 对一些后进生而言,齐读的过程就是他们向先进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的过程。实际上在学生自由读时总有一部分朗读基础弱,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似乎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还有些学生是乱读一气,甚至还有些学生不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并且在三四十个不同的嘈杂的声音中,任何一个教师也无法判断学生有无误读、丢字、加字、倒读、回读等错误,有无语气、重音、停顿的缺陷。由此可见缺乏指导没有明确目的的自由读才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在学生学习新课时,那些有经验的老师或是自己范读或是利用名家的朗诵录音让学生轻轻齐声跟读,然后根据文章的不同或自由读或齐声读。这个阶段的齐读,让读得不够好的学生增加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也帮助他们克服在自由读的时候因朗读能力较差而产生自卑心理。在大多数学生能流利的朗读之后再让学生自由读,此时对少部分尚未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做到会读,在此基础上的自由朗读或其它方式的朗读才可以向朗读的更高目标迈进。这种做法对于方言区小学低年级现代文教学的以及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尤为重要。

四 齐读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扬协作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基督教很早就发现了集体歌唱的奥妙——谐和,所以合唱成为基督教重要的礼拜仪式。中国的戏曲也早就用了帮腔、衬腔等合唱因素。自古以来,一唱众和的劳动号子就是一种简单有效地促进团结协作,提高劳动效率的好方法。与合唱一样齐读也是一种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的活动,它最能反映全体学生的心声,是最“大众化”的朗读艺术。它可以利用集体相互之间的长处,增强表现上的需要。不论在音域、音量及音色上的变化,都赋予齐读艺术以更丰富的表现力。积极参与齐读的学生对此都有很深感触:齐读体现的是共性而非个性,突出的是合作而非个人。齐读是整体艺术,要求每位都必须集体行动,每位学生 “心拍”必须一致,“心拍”齐了,声音、节奏、语速、重音才能和谐一致。若有一个人“迟到早退”就会破坏齐读的完美。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好战友。这样齐读声音便具备了惊人的表现力和出众的和谐,让学生们享受到团结、协作带来的美感。在齐读中学生大大加强了集体凝聚力,深刻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齐读《醉翁亭记》的过程中学生的音色或高亢或低沉,或婉转或激越,或柔媚或悠扬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各种声音相得益彰,犹如一曲多声部的合唱,个性化朗读因为齐读而更精彩。实践证明:学生在经过一次成功的齐读训练之后,心情愉悦,更能对同学宽容。

总之, “齐读”作为朗读训练的一种形式,声音洪亮、富于节奏、因此适时使用齐读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自信心。齐读不仅气氛好,而且场面气派,达到人人参与,面向全体。齐读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只要老师有意识指导,重视齐读的质量,不管哪个同学是粗声、细音,还是高音部、低音部、男声、女声,只要“和弦”、“和谐”读,就能读出美妙、悦耳的书声来,也就能让听者“闻出书香”、“品出书味”来,那真是“韵味无穷”。

齐读的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齐读大有好处,那么为何有那么多的教师会觉得齐读蔽大于利呢?我认为这和教师们不注意齐读的策略,齐读的时机方式安排不当有关。假如教师真正重视齐读,在课前精心安排齐读,在课堂上适时抓住齐读的契机,那么一定能实现齐读的价值,让齐读趋利避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贯重视朗读,对齐读教学也颇有心得,觉得要让齐读真正发挥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选准适合齐读的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初中语文中有一些课文情感炽热、气势磅礴、音响雄壮,只有气壮山河的齐读才能使作品的情感、气势和音响得到完美地再现。例如《在山的那边》、《理想》、《第一次真好》、《观沧海》、《黄河颂》、《安塞腰鼓》、《雪》、《雷电颂》、《日》、《浪之歌》、《行路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这些课文都是一些抒发作者高亢激昂的情感的。记得笔者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全班学生情绪高昂声音响亮地齐读,艺术地再现了作品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充分表现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假如换作自由读或指名读则是单薄的,无力的。确实,那些叙事性和说明性的作品以及抒发凄婉、伤感或轻松愉快的情感的作品都不大适合齐读,至于议论性作品则要看具体情况。当然,作为训练的齐读不在此列。另外,有些课文虽然不适合全文齐读,但是部分段落非常适合齐读,例如《敬畏自然》的第一段(人们常常 ……宣称要征服自然 …… 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因此,…… 我们的弟兄。因此,……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像这样的课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大的,假如全都放任学生自由朗读,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打了一些折扣的,更不用说失去了许多情感熏陶的机会。

二 抓住适合齐读的契机。以《安塞腰鼓》一文的学习为例,在学生默读课文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之后请学生听名家的朗诵录音或教师的范读,接下来再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这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模仿名家或老师的朗读,跃跃欲试:“老师,齐读。” 这时老师可提问学生:“为什么要齐读?” 学生很快能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予以充分肯定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说说轻重缓急的处理,然后让学生齐读。这时少部分学生虽然尚未读熟,但都能跟着同学一起读。读完之后学生要求再齐读一遍,虽然这脱出了教师预设的“轨道”,但是这时的齐读肯定比任何的分析、讨论或思考练习之类更有价值。

三 注意齐读的指导技巧。首先教师的范读要准确、流利,能充分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学生的情绪才会受到感染,朗读的欲望才会被激发。假如教师自己的朗读确实不足以起到示范作用,那么可以借助名家的朗诵录音。其次齐读的形式要丰富一点,除了全班齐读之外,可以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小组齐读;甚至在分角色朗读小说和戏剧作品时,安排其余学生齐读叙事和舞台说明的语句,这样不仅让擅长朗读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让其余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再次对齐读的评价要及时客观公正,学生齐读之后效果好的,豪不吝啬的把掌声送给他们,还可以真诚地说:“来,给自己鼓掌!”也可以请学生表扬齐读中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读得不好的,让学生自己说该怎么读,让读得好的同学示范,实在读不好的老师再示范。

     我们应该认识到齐读不是朗读的唯一形式,但更不能简单粗暴地排斥这种形式。只要我们重视齐读地作用,经常性地运用齐读,科学地指导齐读,我们的学生不仅能热爱齐读,也完全能够在齐读中锻炼出出色的朗读能力,也一定能在齐读中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表达能力,并且在齐读中培养美好的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