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中阐释教育管理智慧
(2009-09-23 20:19:23)
标签:
教育管理温州人尺度陈伟志教育 |
分类: 教育人生 |
解艳华 |
|
|
作为商人,陈伟志的商业王国触及地产、科技等诸多领域,涉足教育以后,陈伟志更是把商业上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去。 陈伟志说:“我做事有几个特点,一个是要做就把它做好,第二个就是做久。” 陈伟志开始创业的年代正逢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自身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能否同步”成为他日后检验自己工作的一个参照指标:“人的局限就是经验,以这个差距作为检验标准并成为习惯,就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再有一种包容和尊重,尊重多元,尊重多元的事情和多元的人,就会不断成长。” 涉足民办教育伊始,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资金等物质领域,而是团队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工作的热情不够,多数教师和管理者来自公办学校,传统的周而复始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对民办教育的需求,因此如何从个体转向团队的管理,如何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如何将教育理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成为陈伟志思考最多的问题。 这也是陈伟志在教师培训中对教师们灌输最多的内容。 在实践中,陈伟志十分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尤其是精神上强调集团的文化积累和氛围营造,所以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师职业幸福的讨论和反思,使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组织毕业生回母校看望老师,在他看来,这是对老师最大的激励,这种激励是持久的,比物质上的还要强。 陈伟志认为,管理和被管理者总会有矛盾,但是矛盾主要是对事的认识,继而才会上升到对人的认识。“整体和单体不能找到共鸣和共同点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沟通,这是长期要做的一个工作。” 善于沟通,“不仅仅是单纯的会讲话,不是简单感情上的联系,而是你对问题的认识,你是站在哪一个尺度去沟通,帮他们接受,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尺度,这才是沟通的关键。” 陈伟志说,建立这样一种沟通的尺度,除却感情上的辅助性元素,更主要的还在于今后的学习。他说,对于管理者,第一个就是加强专业的深度;第二个需要具备知识的宽度,比如综合知识能力;第三个需要阅读哲学书籍,比如中国儒家思想中提到的中庸,“这种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迁就,而是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看问题自然会有高度。” 深度、宽度、高度都有了,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远见,所以工作起来,现象和本质就分清楚了。 企业做大了以后,陈伟志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宏观管理上,他说,现在的他比较超脱。 “第一要做正确的事,就是讲战略,第二个是把事做正确,这是过程。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之后要立即行动,行动中有偏差,要反思总结;一个是马上做,一个是长期坚持,一个是不断反思。”陈伟志把这些行动指导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
前一篇:让教师自己动起来
后一篇:新部长上任,社会各界建言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