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心邂逅  ——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的“新教育”之旅

(2009-08-26 12:04:40)
标签:

新教育

儿童文学作家

山村

童喜喜

海门

教育

分类: 基础教育
解艳华
 
 
 
  虽然距离“2009——新教育海门年会”已经1个月的时间,但是谈起第一次参加这次“新教育”人盛会的所见所闻时,童喜喜还是两眼放光。
  “‘新教育’是老师的灵魂家园,是通过让老师感受到完整幸福,来把真正幸福的种子撒进学生的生命中。这是我见到的最美好的教育,我一直说、反复说:这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而一个‘真正的人’,比如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同时,我也分明看到新教育的老师们,是在用行动去实现‘师生平等’。”在教育在线网站上这篇题为“一个冷眼旁观者口中的新教育”文中,童喜喜似乎看到了新教育的魔力和希望,而谁都不知道,至少三年前,她还在为中国的教育满怀忧虑,心里充满的是愤懑和消沉。
  一个教育逃兵的苦闷和彷徨
  2004年,童喜喜经过多次联系后,终于实现了她支教的心愿,到某山村小学,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学校全校只有16名学生,在她来之前只有一名老师兼校长(她来后才增加到3位),既负责孩子们的衣食起居还要给孩子们上课。当童喜喜满怀希望和憧憬来到这所山村小学时,令她失望的并非山村的艰苦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而是老师们几近“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当孩子们因为调皮偷吃了童老师的山枣时,校长竟然让孩子们跪在操场上接受处罚;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却成了孩子们口里成天背诵的“五可以分成一加四,五可以分成二加三”的加法口诀,当她试图用游戏和教辅材料帮助孩子们学习时,却被其他老师硬生生地拉回去背诵口诀;孩子们的精神生活非常贫瘠,除了课本,孩子们几乎接触不到任何课外书籍,更别说上网、看电影等休闲娱乐生活了。后来因为家人身体原因,童喜喜撤离了原本至少要呆半年的小学校,这段经历,让童喜喜成了自己口中的“教育的逃兵”,时间不长,却给童喜喜心里留下了极深的感触:“中国的教育,怎么会是这样?”
  但这些经历没有扑灭童喜喜心中通过教育传递爱的火焰,继把她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嘭嘭嘭》的全部版税4.5万元捐赠给湖北省妇联组织的“春蕾计划”活动,资助30名贫困山区的失学女童之后,童喜喜不断向一些山村学校捐助书籍,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遗憾的是回访时经常会发现那些书堆在图书室里,连包装都没拆,从此之后,童喜喜采取的方式是直接把书分发给每一个孩子。
  种种这些,童喜喜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忧虑纠缠了她整整几年,在她写给朱永新的信中,她写道:“贫穷在我们这个国家,其实已经不再那么可怕,恰恰是愚昧导致对教育的冷漠,才是新一轮的贫病之源。但我,渺小如我,又能做什么呢?”
  邂逅“新教育”
  ——打开另一扇窗户
  2008年,在一次图书宣传的旅途中,童喜喜读到了“新教育老兵”张刘祥的作品《追寻理想的教育——新教育实验手记之二》,第一次通过文字接触了“新教育”,这本书不仅让她认识了新教育,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她形容说:“一本厚厚的书,一则则绵延不断的故事,一个个陌生却又觉得那么亲切的名字,一颗颗滚烫的昂扬的却又沉默而谦逊的灵魂!”
  这次邂逅,开启了童喜喜追逐“新教育”的旅程,从“新教育”理念到一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所见所闻,无不让童喜喜欣喜若狂。在“新教育”实验学校里营造着浓厚的读书氛围,除了学校里师生共读,还鼓励家长亲子共读,“晨诵、午读、暮省”渐渐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书香校园建设促进了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成为学生和老师的精神家园,所有这些只和一个名字有关,那就是“新教育”。
  童喜喜说:“‘新教育’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知道教育并非都是我想象的那样,由于以前我看不到的或者阅历的局限,我看到更多的是问题的一面,我没有想到还有这样一个乐园。”
  2008年4月,童喜喜重新回到支教过的山村小学,她动情地对依然坚守在这所山村小学的老师们说:“真正坚守在山村、发挥更大作用的,是你,不是我。我所做的一切都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位在山区教了一辈子书的最普通的老师更有用。”
  这件事,也让童喜喜对“新教育”老师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你们因为乐道而安贫,你们满怀理想,同时不断付诸行动,你们用最伟大的心做着最琐碎的事,你们不仅仅是去教孩子知识,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撞击孩子的心灵!”
  海门“新教育”年会
  ——我想做个“新”的孩子2009年7月11-12日,童喜喜受邀参加第九届“新教育”海门年会,短短两天时间,她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新教育”和“新教育”人给她带来的光与影的冲击和震撼,更令她欣喜的是会上还见到了“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老师。
  想起一个多月前的会议场景,童喜喜依然很兴奋,舞台上不仅有接受“新教育”的孩子们自信愉悦的表演,还有一干“新教育”的教师“明星”纷纷亮相。在她的印象中,800人的会场挤得满满当当,而且人们一反常态地不想缩到角落里打瞌睡,反而人人都努力往前挤,“本来宽敞的过道上都摆满板凳,变得只能容许瘦子穿行,就在这样没有靠背的硬板凳上,人们一坐就是四个小时。”
  看惯了为了走形式做样子孩子们在大人要求下极不情愿的演出,在“新教育”海门年会的舞台上,孩子们小小脸庞上洋溢着的自信、喜悦近乎得意的模样,老师和学生在吟诵古诗词中陶醉的场景,都让童喜喜泪流满面。她说:“我相信有种奇妙的精神,已经无声无息地汇入他们的血脉,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美好的人。”
  在“新教育”年会上,一个个在“新教育”人心中闪光的名字悉数亮相。卢志文、干国祥、铁皮鼓、许新海……但是海门年会不仅仅是明星大腕的秀场,还给来自不同地区城市、农村、山区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新教育”的平台。
  来自大山深处的“桃花仙子”敖双英老师,讲述了“山娃娃和山妞妞”的故事。她带着52个孩子,其中一半是5岁多、本该上幼儿园、父母为了节约费用改了年龄送上一年级的孩子,但是视频上出现的“读写绘”成果时,全场目瞪口呆,那是一群山区小学二年级孩子的作品,有绘画,有文字,精彩纷呈。在童喜喜看来:“桃花仙子,有了‘新教育’的魔棒,你真真正正是变成了仙子!”
  此前自认为失败的山村老师经历让童喜喜深感做一名教师着实不易,可是今天看到同样来自山区的孩子们的精神风貌时,童喜喜不仅童心大发:“我想做个‘新’的孩子,做个‘新教育’的孩子,这样就能被由衷地欣赏着、喜爱着、教育着、鼓舞着,那该多快活啊!”
  正如参加此次年会的一位乡村老师说的那样:“‘新教育’是大家的教育,是‘新教育’中普通老师的完整幸福感染了还没加入的老师,是完整幸福的老师给了孩子充实幸福的教育!”
  童喜喜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可是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童喜喜一直没有确定的答案,接触“新教育”之后,她的答案日渐清晰,那就是做一个“新教育”人,“因为‘新教育’人自己就是星星,因为在擦亮孩子的同时,也是在不断擦拭自己被现实蒙上的尘埃,让自己放射出生命原本就有的光亮。教育,让我们飞;‘新教育’,让我们飞得更高。”
  加入“新教育”,童喜喜说:“我是新兵,才刚刚启程,但我会接着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