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育技术
(2009-06-05 10:11: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技术能力 |
教育技术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
案例一
利用个性化课件生成系统实现因材施教
说起教育技术,刘老师的反应总是,“幻灯片啊!我可做过不少!”可不是嘛,几年前她就会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了。每次上公开课刘老师总会做一个精美的幻灯片,把课堂的板书都做进去,有时候还会加上点动画什么的,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刘老师对课件什么的倒也知道一些,也从网上下载过,但觉得大都不合自己用。曾经尝试过自己动手制作,可做起来实在是很困难。真正用课件上的课就更少了。
刘老师带着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找到了教育技术学专家王教授。王教授听完刘老师的问题,说道“您的问题其实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只是在您遇到的班级中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特别严重。说到底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即集体教学模式中如何开展因材施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如何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问题。”“个性化学习?那我该做些什么呢?”刘老师急切地问。“别着急,教师要想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就要首先做到‘三化’:教学策略的个性化、教学活动序列的多样化和对学生分类的科学化。简单说来,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享有完全不同的学习指导、不同的学习活动和不同的学习资源。” 王教授说。刘老师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这怎么可能啊?在一个班级中有那么多学生!”她小声嘀咕着。王教授答:“是啊,如果用传统的手段是很难实现个性化学习的。不过使用教育技术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王教授微笑着说。说罢,她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的一个软件。“个性化课件生成系统”,刘老师念到。“对,这个软件就能帮您解决您面对的难题。来,我们设计一个计划……” 王教授胸有成竹地说。
个性化课件生成系统是一种计算机人工智能学习支持软件。利用这种软件,在人工智能技术和知识工程及教育技术的支持下,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学生的多种学习特征数据、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数据等,然后系统依据所收集的学习特征数据、行为数据和媒体偏好数据等进行分类,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享受到不同的个别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个性化学习开始之初,刘老师先组织学生在个性化课件生成系统中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测试,由此系统开始了解每位学习者,并自动地记录下了他们的初始测试结果。接下来,学生每周利用个性化课件生成系统学习1~2课时,每位学生都享有系统为自己“量身定做”、“因人而异”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等。个性化课件生成系统一直自动跟踪并记录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适应性调整。
案例一
电视机+DVD的教学环境
分段依托式
(一)分段依托式I型
1.适用条件
(1)教师的能力水平:能进行简单的DVD操作,会使用DVD的“选时”和“停止”操作;教学设计能力不强。
(2)课型:不限。
2.资源
(1)特点:片长£20分钟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素材,所有资源分段存储,有资源目录表。
(2)使用方式:仅在课程开始时播放一段DVD光盘资源。
DVD光盘资源播放示意图如下:
3.教学模式图
4.教学要素表
|
编号 |
要素名称 |
绩效指标 |
|
1 |
教师 |
能进行简单的DVD操作,会使用DVD的“选时”和“停止”操作;课前熟悉DVD光盘资源,挑选与自己课程相关的资源,确定播放时间点 |
|
2 |
DVD光盘资源 |
片长£20分钟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素材,分段存储,有资源目录表 |
|
3 |
学生 |
—————————————— |
|
4 |
播放 |
在课程开始播放DVD光盘,在适当的时候停止 |
|
5 |
教学活动 |
教师不使用DVD光盘资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 |
|
6 |
反馈 |
学生对DVD光盘资源中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给予反馈 |
5.教学案例
案例二
《我为新家来设计》详见视屏
案例一
教案标题:风筝
教案来源:邱友发(上海仙霞高级中学)
学科:语文
适用年级:初二
所需时间:4课时
学习目标:
�
�
�
�
教学资源
1.
�
�
2.
3.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
1.
2.
3.
4.
5.
第1课时 研读风筝
1.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
2. 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1) 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
²
²
²
²
²
²
1. 朗读体会
1)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 合作探究
1)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
2)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²
²
²
²
第2课时 研读风筝
一、讨论主题,感悟警句
1. 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2. 教师提问: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3. 教师提问: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进入文本,与人对话
1. 教师提问: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学生的对话会可以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2.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联系生活,讲述故事
1.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2.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第3课时 探究拓展
一、教师提出研究任务
除了《风筝》,鲁迅还写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等,请以小组为单位,在鲁迅散文集中挑选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研读,并通过网络资源对所研读的散文主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感受鲁迅其人,对鲁迅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做深入探讨。
二、分组,确定研读的散文
各小组选择所要研读的散文,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教师协助学生进行分工。
三、收集资料
小组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利用网络或教师所提供的资源,收集相关信息,所收集的信息包括散文主题、与之相关的鲁迅信息和社会背景信息,以及相关的图片、照片等,所收集的资料注意注明资料来源。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开展研究。
四、筛选与整理信息:
小组合作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价,并整理出有效的信息资料。
五、小组讨论交流,制作演示文稿
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小组成员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得出小组的研究结果,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要求
²
²
²
²
²
六、准备口头介绍
小组成员根据所收集的信息以及演示文稿的内容,准备口头介绍研究成果的材料。推选出一名进行介绍的代表。
第4课时 汇报交流
一、导入主题
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前几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 教师介绍上节课学生分组进行研究的相关情况,导入成果展示环节。
二、学生分组介绍,全班交流与研讨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详细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2. 每组介绍完后,班级共同交流。其他同学可以就自己不明白的知识提问,也可以补充其他相关知识,或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等,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补充。
三、活动小结:
教师对学生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
《影子研究》教案 |
课程名称:影子
课程设计者:Laurie Nordahl
学校名称:Sunny Hill
教学地点:俄勒冈州Oregon/Vancouver
学科领域:数学、科学
年级:K-2 , 3-5
课程概述::<
目标标/课程成果:
学生将达到如下目标:
大纲/课程标准/基准要求:
标准:使用变化、常量、测量值的概念和过程;基准要求:辨别变化的范例。
标准:使用证据、模型和解释的概念和过程;基准要求:把物体、图形、建筑物与他们表示的真实世界的东西相比较。
标准:解释地球、太阳、月亮和太阳系的关系。基准要求:辨认和跟踪天空中物体的移动。
标准:执行收集、组织和展示科学数据的过程。基准要求:从调查中收集数据。
标准:使用测量的直接手段。基准要求:使用测量的标准单位测量长度。
标准:制作图表、表格和图形。基准要求:收集、组织、展示和用图表、表格、线、条形图、柱状图描述简单数据。
大致需要的时间:: 1
必备技能::
学生需要有一些熟悉计算机,例如鼠标、键盘的使用、打开/
需要的材料和资源::
技术:
一台(或多台)计算机、投影设备、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因特网连接、多媒体软件、字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桌面印刷软件、数据库或电子表格软件、因特网浏览器、百科全书CD
用于阅读和学习有关太阳阳/地球移动和影子的各类书籍和参考资料。<>
补充的东西::
过程:他们可以每半小时到一小时一次,轮流测量彼此的影子和标记他们的位置。由于学生的技术培训,这个项目将开展完整的一个学年。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技能,培训时间可以缩短或省略。如果你只选择一个季度测量影子,本项目需要4至6周。学生要结对成组。在秋日的一个晴天,带学生到外面去找一个地方来标记影子(查看有关收集测量值的附带文档)。学生轮流相互测量,和标记他们的位置,这样他们就能得到每一小时或半小时的测量值。他们记录影子的测量值以及每次测量的时间。让他们画上从测量点看到的视野和风景。然后他们也要画上那个时候以他们的视野看到的太阳位置。每次他们出来测量他们的影子,他们也要画出从他们的视野看到的太阳的位置,创建一个\\"sun map\\"目录。这个数据将被保存起来,与春季相似的数据作比较。
在春天,当所有学生已经学会每个技术片段时,就是再去测量影子的时候了。此外,学生需要与他们的键友(e-pals)交流,以便他们能够比较其他国家的某个地方的影子。当学生已收集了他们的影子数据,他们把数据E-mail给他们的键友(e-pals)。他们也在电子表格程序中输入他们的信息,并生成一个柱状图形,描述在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当数据从键友(e-pals)那儿获得,如果他们的键友没有将数据图形化,学生就能从键友的数据生成图形。每对伙伴能够检查他们的太阳图画,也能相互寄出。
允许每个学生共享他们的发现和解释他们的柱状图形。讨论影子的发现与太阳位置图画的关系。让学生比较秋、春两季的数据。也比较各个季节太阳与地球相对位置的差异,把这与影子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讨论影子测量值、太阳位置图画和键友数据的比较情况。使用作图程序,如Microsoft Paint,每个合作小组画一个任务(人或物体)。他们复制这个人物,再将它填上黑色表示人物的影子。这时,每个对子被分配负责白天中的一个时间。他们的任务是监视影子来制作分配给的那个时候合适大小和位置的影子(参阅附带的影子图形例子)。当计算机化的影子完成的时候,允许学生出去,在分配给的时间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真实的影子。然后,他们下载图像到计算机中,并将他们构造出的影子与真实的影子作比较。合作伙伴使用他们的图形、计算机图形和数码化的影子来制作一个PowerPoint的演示文稿,与班级的其他人共享(参阅附带的\\"Me and My Shadow\\" PowerPoint 例子)。使用他们的太阳位置图画、影子测量值、计算机图画和演示软件,如PowerPoint或Kid Pix,学生能够制作一个有动感的幻灯演示,这个演示反映了一天中他们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参阅\\"Moving Shadows\\" PowerPoint 例子)。这些也可以寄给他们的键友浏览。
在学生网站管理员的帮助下,学生选择一个信息主题来发布到网页上。他们可以选择发布他们的数码化影子图像以及用作图程序制作的影子图像。他们也可以选择将春、秋两季作比较的影子图形发布出去。他们可以选择将他们自己的影子和键友的影子图形发布出去。他们可以选择发布他们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无论他们选择什么,他们都要写一个简短的叙述(1至5句话),与网页上的图形相配合(参阅在Sunny
Hill web
site上的影子网页例子)。当完成后,学生就发布他们的网页。不要忘了在学校的时事通讯中包含你的项目。邀请家长来检查网站或来看学生的演示文稿(参阅时事通讯例子)。
有用的因特网资源::
http://www.omsi.edu/
http://www.abc.net.au/juniors/ftjpsun1.htm
http://web.physics.twsu.edu/stampede/slinks.htm
http://cc.owu.edu/~mggrote/pp/physics/sundials2.html
http://www.lalc.k12.ca.us/laep/smart/Sunrise/k3plan.html
http://www.geocities.com/Heartland/7134/Shadow/groundhog.htm
http://www.mos.org/sln/wtu/activities/patterns.html
http://liftoff.msfc.nasa.gov/kids/Earth/Sundial.html
提示:预先建立键友。如果你的学生与另一教室交流,与那班老师合作。慢慢地每次介绍一个步骤给低龄学生。让学生浏览、学习各类材料。当学生在秋-
对特殊教学的修改
对特殊需要的学生:
对天才学生::
天才学生能够将世界各地特定时间的影子作比较。让这些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比较影子及其测量值。他们能够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来共享他们的发现,例如公布图形形式的数据,他们也能使用指南针绘出太阳的位置图,这就代替了更精确的太阳图画。学生能够他们自己和他们影子的高度。使用比例和刻度,他们能够制作更精确的影子或使用这个信息来检查他们所绘影子的精确度。
对学生的评价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