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与生态同步设计 无生态死改生态亦险

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只是产品上的创新,几乎很少谈到生态上的创新,甚至很多企业根本不知自己是否有产业生态链,自己产品大卖、都不知其原因是整个生态的完整作用,卖不好也不知是无生态链所至,创新产品无生态则死,转型放生态更险。
大公司所犯自毁生态链
1994年IBM因推出OS/2操作系统犯过自毁生态链,结果以杀死自己亲儿子OS/2作为代价;
2009年Oracle因买SUN公司,自己有了服务器,差点失去了惠普服务器这个大客户;
2010年英特尔犯过推出了屏合一的Meego4操作系统,差点毁了和微软的关系,在2011年9月放弃;
2011年谷歌犯过用125亿美元买摩托还免费授权手机厂商,结果只以29亿美元转卖给了联想,冤大头用96亿美元重建自己的生态;
2012年微软的winphone8犯过,买了诺基亚,结果Winphone 在17个月后免费;
微软的Surface2012年犯过正在毁掉自己和0EM厂商的生态关系,
2014年4月IBM说开放Openpower也在犯类似的错误,与谷歌的合作必败;
自毁生态的结果不死则改,改则有险。
内部生态是养秧苗
说到产业生态,包括了企业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内部生态是指产品的研发、样品、小批量、大批量的生产能力、物流能力、市场能力、销售能力…
回想起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在现在很多中小公司创业、创新时代,为什么很多当时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以样品、展品、废品而告终,比没有那些样品、展品、废品还浪费国家、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原因就是在创新一个产品的同时没考虑建立内外部的产业生态、创造内部产业生态。
当时研发产品的资金、人才、执行都在各部委的研究所他们出了成果样品,再转化成企业小中大批量的时间成本太大,即使转化成功,销售又由部委一年一度的定货会执行,最快两年就过去了,新产品变成了过时产品,但90%的产品没走到企业就过时了。
外部生态是移栽
当一个秧苗在苗圃里长大后要移栽在外部的秧田里去,对于一个创新产品外部生态包括合作伙伴关系逻辑、电子商务、渠道配合能力、用户服务能力等等。
创新也包括外部产业生态链的创新,特别是在无线互联网时代,与电商之间、与合作伙伴关系的重建犹为重要,一个打的软件的研发难度远比不上打的软件与政府与出租车公司的生态关系建立更难,一个金融产品的设计更比上与微信、与网上银行的生态关系设计更难。
改生态有险
一般改生态是因为企业转型,如果一个企业产品要转型,肯定要改生态,例如微软在2012年之前是个软件公司,而现在要变成移动为先云为先、设备加服务了,肯定要重建云生态、移动生态,而之前的软件产品生态对于转型后的微软就不是全作用了。
所以Surface才敢出台、不断升级,所以9英寸以下的windows设备免授权费、所以建立了与世纪互联的合作关系…在整个改生态的过程中是有风险的。
又如,7年前戴尔公司的直销转分销,花大力气重建了渠道队伍。
还如,两年前电子商务那么火,可联想、惠普PC都不敢冒然修改生态,取消传统代理商,全部在电子商城销售,因为改生态使自己主营业务有风险。
生态与产品同步设计
创新一个新产品时、设计一个新产品时就应该设计好了其内外生态关系,才是成功的保证。产品就像一条鱼,生态就像火,鱼要活要长大必须要有水,要有大池塘。
相反的例子是,5年前的微博、目前的无线媒体客户端都不盈利,没有生态设计,只有产品,长久不了,4年不完蛋也名存实亡。
说眼前,前所未有的云计算、电子商务、无线互联的生态需要设计,说远些IT业正在变向DT业的生态也需要生态设计。
结束语
为什么很多小企业有技术就是长不大,是因为即无内部生态,更无外部生态。电动汽车是个最好的例子,产品出来5年了,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是因为无外部生态,病态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