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声新透绿窗纱”
(2022-04-14 15:56:26)分类: 友人茶座 |
写春天到临的诗不胜枚举,诗人们兴之所致,精采之作备矣,致若花开鸟语,冰河初裂,草芽萌动,早梅点雪皆各擅胜场,而刘方平从月夜虫声道出,甚觉清新。其《月夜》一诗云:“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暧,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一首小诗十分隽永,造语清丽,视角新颖。首句中一个“半”字是点晴之笔,十分传神,状难状之景,将一片朦胧月色呈现于读者眼前,巷落人家皆影影绰绰。诗由月色自然引向夜空,但见“北斗阑干南斗斜”,可知夜已深沉,而诗人仍无睡意。是什么让他如此兴奋?原来“今夜偏知春气暧”,是春的到来。让人憋闷的,漫长的严冬终于要过去了,春在这样一个静谧的月夜悄然而至。可是诗人从何得到了春的消息?却因“虫声新透绿窗纱”。泄密者,虫声也。第三句中一个“偏知”用的妙。读者自可以解为诗人通过虫声“偏知”了春的信息,亦可以理解成试鸣新声的虫儿“偏知”了春的到来。整首诗的前两句营造出平静、安祥的意境,后两句忽然活跃起来,诗人的不眠和新透纱窗的虫鸣,使盎然春意扑面而来至。与众多迎春诗相比,《月夜》具有较为新鲜的艺术表现力。刘方平善画山水,这首诗的画面感也很强,满天星斗,月色人家,绿纱窗下的草虫和窗前的人影,组成了生动的构图。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平生事迹记载很少。他是匈奴后裔,祖先在北齐、北魏时皆贵,父刘微为吴郡太守、江南采访使。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称:“方平,河南人。”诗人有《泛舟思乡》诗透露了消息,其诗云:“林塘夜泛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伊水在洛阳南,刘方平应是洛中人。天宝九年(750),诗人曾入京应进士试不中,李颀《送刘方平》描述了青年方平的情形,诗中有句云:“绮纨遊上国,多作少年行。二十工词赋,惟君著美名。童颜且白晳,佩徒如瑶琼。荀氏风流盛,胡家公子清。有才不偶谁之过,肯即藏锋事高卧。”刘方平科场不利后,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先后居颖水、汝水,其间曾入军幕。《新唐书.艺文志》“刘方平诗一卷”注文中有“与元鲁山善”,元鲁山即元德秀,两唐书有传,生活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天宝十三年(754)卒,年五十九。据此可知,刘方平在约也生活于同一时代。从诗人的作品中寻找踪迹可知,刘方平与另一诗人皇甫冉交往较多。有关刘方平的隐居生活,皇甫冉有《寄刘方平》可略窥一斑,其诗云:“十年不出蹊林中,一朝结束甘从戎。严子持竿心寂历,寥落荒篱遮旧宅。终日碧湍声自喧,春秋黄菊花谁摘。每望南峰如对君,昨来不见多黄云。石径幽人何所在,玉泉疏钟时独闻。与君从来同语默,岂是悠悠但相识。天畔三秋空复情,神中一字无由得。世人易合复易离,故交弃置求新知。叹息青青长不改,岁寒霜雪点松枝。”这首诗叙写了诗人之间超于世俗的相知之谊,也描画出刘方平的性格俏像。从“十年不出蹊林中,一朝结束甘从戎”一联看,刘方平颇具家国情怀,他虽隐于山野,但一朝国家有事,他就毅然奔赴国难,毫不含糊。皇甫冉很是敬重他的忠肝义胆。且引他们之间的情谊为岁寒之交。
关于刘方平的善画,皇甫冉有《刘方平壁画山水》赞曰:“墨妙无前,性生笔先。”评价很高。唐代张颜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叙历代画人名(唐)》载:“刘方平,工山水树石,汧国公李勉甚重之。”李勉大历时名臣,古玩名画收藏家。刘方平的画得其赏识,可见其绘画造诣不一般。
刘方平留下来的诗多写山水、乡思、闺怨,令狐楚编《御览诗》,置他于卷首。辛文房评论他“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闻一多《唐诗大系》选取刘方平诗五首:《乌栖曲》、《秋夜思》、《秋夜泛舟》、《春怨》和《夜月》,而最受好评的就是这一首《夜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