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味性英语作业设计之我见(一)

(2009-03-09 07:15:48)
标签:

趣味性

课文

板性

短路线

英语学习

教育

趣味性英语作业设计之我见(一)

传统上,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的设计往往局限在知识再现的范畴内,其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让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英语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传统英语作业弊端之我见:

(一)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传统作业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导致了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二)作业内容的机械性: 许多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常常是让学生抄写生词、背诵对话或听写等。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作业变成了学生的“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一种负担。

(三)作业完成过程的封闭性: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

(四)作业评价的刻板性:作业评价单词,作业评语刻板、教条化。

二、趣味性英语作业设计之我见:

(一)英语作业要追求多样化

新课标告诉我们:英语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英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我们在设计开放性作业的内容时,可从下面几方面来设计:

1、联系学生生活,设计任务型作业

当学生学了天气方面的知识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观察、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然后再到课堂上用英语汇报记录的结果。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了生活,同时也观察了自然,把日常生活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增强了参与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设置探索性作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设置探究情景让学生探究并描述发现的过程与结果。例如:给学生一幅迷宫图,让学生找出救人的最短路线,并说出经过的地方,从而练习了新学的地名单词。

3、布置创编型作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创编型作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改、说、唱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如加工、整理、剪贴、展评与   课文内容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英语手抄报,或根据课文中的对话、故事理解进行绘画、编曲创作等。

(二)英语作业要凸现自主性

英国教学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让学生的个性飞扬,就要让他们有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的权利。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英语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课外作业的内容及形式都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激励、主动学习的需要,从而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手段。

1、自由选择作业内容

因材施教教学法从古至今被广泛使用。因此,实行“一刀切”的作业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新课程标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应注重多元化立体型的智能培养。设计一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是很有必要的,且效果显著。如PEP小学英语四年级   下册学习一些衣服名称及购物对话,我布置了四种星级不同的作业:

一星级作业,小组听录音,模仿跟读购物的对话;

二星级作业,小组听录音,表演购物的对话;

三星级作业,小组替换对话,合编购物的对话;

四星级作业,小组自编、合作表演购物的英语小品。

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自己喜欢的作业,这种作业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缩短了所谓“差生”与“优生”的距离,让学生的个人知识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每个学生在做作业中找到了乐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英语学习的欲望。

2、自由选择作业数量

不同学生对语言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在作业量上应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能力,灵活选择家庭作业的数量。如巩固单词的作业,可只提出第二天要会默写这一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巩固的数量。这样的作业可让学生时时考虑:我已掌握了哪些知识?我哪方面还比较薄弱,须进一步加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