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一册(72)

(2019-11-19 20:36:42)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豫章叢書》宋陳杰《自堂存稿》[1]

《望廬山》:“五老招人笑舉頭,三老催船不自由。”

“南山與天青萬古。”

《題濂溪畫象》:“翠草紅蓮地,光風霽月天。”

“憑高未能已,更為夕陽留。[2]

“江山皆本色,天地見初心。”《和葉宋英》

“著高棋敗後,力盡厦顛時。”《挽雲屋徐侍郎》

“涼借何方雨?香來隔浦花。[3]

“山前華表書官大,江上郵亭送使多。”《寸祿》

“豈料兔三窟”、“纔知虎九關”[4]

“正自南山深霧豹,何時東野快雲龍?[5]

“一株殘柳專春事,兩箔頹籬共夕陽。[6]

“馬鬣未隨陵谷變,龍髯還長子孫枝。[7]

“微醉偶便深閣坐,好春先入小瓶梅。[8]

“暗中捫沈謝”、“灰裏撥何陰”[9]

夀父,分寧人,宋之遺老,與謝疊山友。七古短而峭折能用意。五、七古對仗工貼而氣勢健拔,偶作理語而不陳腐。雖屬江西,却古、近體詞藻瑰瑋,非禿筆畫枯松者。惜劍拔弩張,未能安。渾然實在疊山之上,近體亦過於蕭氷崖矣。

 

────────────────

 

畏廬子《閩中新樂府》三十二首一冊光緒丁酉[10]

《自序》:“二十六年村學究,目不知詩,亦不願垂老冒為詩人,故并其姓名佚之。”家塾讀本,主報國仇、講外交、興女學、重武臣、非私塾、放纏足、廢八股、學工藝、倡西醫等等[11]。議論極新而正,在當時尤朝陽鳳鳴[12]。此老當時固維新份子也。《知名士》笑詩人“藍本全鈔陳簡齋,祖宗却認黃山谷”,尤對海藏輩發藥矣。

 

────────────────

 

《譚友夏合集》[13]

《糴米詩》:“獨飽看人飢,腹充神不完。”

《得舍弟書》:“數行親健外,原不似家書。”

《拜伯敬墓過其五弟家》:“磐聲知世短,墨跡引心遐。”(以上《嶽歸堂詩》。)

【《擬讀曲歌》:“竹籬語琉屏:我疏汝脆薄。”】

《南湖十一月二十四夜月》:“奇寒欲作氷,氷成寒不止。”

《遊九峯山》:“纏綿青翠光,山欲化為樹。”

《新月》:“不知明所自,如霜白空林”;“良久乃可得,月魂一縷深。”

《述憶》:“一思周全家,相引如線索。”

【“夕陽與新月,相繼同一孤。[14]”】

《汎苕水》:“安波未生紋,欲因孤月顯。”

卷十八《題伯敬詩》:“嶺秀潭空雲未作,靜者獨居百花落。”(此伯敬希冀之境界也。)

《憶五弟正則》:“幸因書不達,遙揣病當除。”

《登清涼台》:“台與夕陽平,同來趁晚晴。”

《除竹》:“萬竹須臾盡,其如客舍何?山從此際見,月比舊時多。”

《宿華嚴菴》:“高山新月就,敢不及時看?漸夜天如去,方晴春未寒。”

《雨中舟進》:“雷聲入水圓。”

【《得伯敬南中書》:“人傳君病甚,亦覺久無書。近始來音旨,中仍略起居。”】

《齋堂秋宿》:“蟲響如成世。”

《過張文寺園看月》:“明月纔生即在水,殘陽不了尚留紅。”

《納涼於廊》:“磬聲隨扇住,遶我散松風。風力迴衣帶,還來鳴磬中。”

《舟聞》:“遠鐘渡水如將濕。”(以上《嶽歸堂已刻詩選》。)

《上李太虛》:“非吾師得元春,實元春得師也。”

《袁中郎先生續集序》(參觀前《答袁述之書》,公安之子,已為竟陵所化,故有“學先子者,辱先子者也”)。

《游南嶽記》(友夏生平第一篇文字,不特在《鵠灣文草》中為壓卷而已。更在《游玄嶽記》之上)[15]:“善遊嶽者,先望。善望嶽者,逐步所移而望之”;“亭午弄旭,澹若夕照”;“猿啼一聲即止,蝶飛無算,似知春盡者。譚子悵然。明日不雨,乃出嶽。善辭嶽者,亦逐步回首而望之。[16]

《自題簡遠堂詩》:“詩文之道,非苟然也。樸者無味,靈者有痕。一語之妙,不可思議,而常借前後左右寛裕朴拙之氣,使人無可喜而忽喜焉。如心居內,目居外,神光一寸耳,其餘皆皮肉膚毛也。若滿身皆心,心外皆目,人乃大不祥矣。予進而求諸靈異者十年,退而求諸朴者七、八年。”(即伯敬《答高孩之》“靈”、“厚”之說,友夏《與舍弟五人書》引蔡敬夫稱其“筆慧而人朴,心靈而性厚”。)

【卷七《答鍾伯敬書》:“得兄書,始知近日看內典、誦佛號,即吳姬亦已長齋。……至於姬妾長齋,禮佛誦經,亦是添顏著色,取憐生愛之第一事也。遂欲以朝雲之書經,為龐家之法侶,何其拘哉!”】

友夏《嶽歸堂》以前作,尚清秀可節取,亦以五律為妙。《嶽歸堂詩》則用字險澀,命意悠晦,直是不通,非僅如伯敬之貧酸而已。窺厥用心,蓋欲自成一隊,別於伯敬,而才力不足以赴之。故《嶽歸堂》以前詩可以“簡遠”名堂,《嶽歸堂詩》直須以“隱秀”名軒。《答袁述之書》亦引《莊子》“言隱於榮華”。伯敬之詩,始終祈向簡遠。故伯敬而有才,可為賈長江;友夏而有才,可為孟東野(如《糴米詩》起句,直是東野)。若以《石遺詩話》近人詩二派之說,則伯敬開蘇戡,友夏《嶽歸堂》開散原(如“磬聲知世短”、“蟲響如成世”,直是散原)。要之二家肯用心,實是時人所無也。友夏文亦拈弄□吃,更蕪於伯敬,而佳處一遭,頗得諫果之味。

兹略摘其詩文中不通之語為例:“前欲向汝拜,思膝恐淚隨[17]”;“湖以潭為質,吾見真宰滴[18]”;“不甚急君晤,良由平素深”,“故人急鬚眉,故心急高森[19]”;“乃覺都城遇,路窮行非路[20]”;“木與葉相別,飄焉墻瓦赴[21]”;“大道萬物母,實心真宰血”,“高樓收眺聽,目往圍紅葉[22]”;“秋桂馨一山,孔子為春風[23]”;“日月日月逐飛光,晨星獨有天明力[24]”;“二十九人相向刀[25]”;“奇矣哉吾師[26]”;“賢書天下滿,一喜見家微[27]”;“虎蹲宸翰峯峯雪,龍變玉言歲歲秋[28]”;“人天慧難總兼福,存歿恩俱不敵知。[29]”以下《嶽歸堂已刻詩選》:“回首夕其暉[30]”;“勿令遂得志,除之惟我僕[31]”;“退言於水木”,“懸之而後宿”,“披公書久之,始知身倚竹[32]”;“誦聲繚水木,柴門之內滿[33]”;“升降之際微[34]”;“十年之前後,蘊彼悠悠思[35]”;“人受子弟拜,天成母妻性[36]”;“叩閨無人閨,謁閽無人閽[37]”;“雪來秀之山光有[38]”;“幾處人爭曝,猶然寒上衣[39]”;“倦則一舟回[40]”;“雷雨作其聲[41]”;“秋與寺方閒[42]”;“且尚為人子,得無憂老親[43]”;“解者須之後,勤焉慎厥初[44]”;“群然歡出舫,勉矣靜同修[45]”等等。【“普天皆禮謁,其類有招呼。”《問伯敬泰和遊期》】《嶽歸堂》以前多使虛字,蓋是伯敬影響。《嶽歸堂》詩中虛字遂少矣。

○魏、晉人四言詩,閒雅不求高古。鍾、譚輩遂刻意摹三百篇矣。

○友夏《贈李校書》詩有“始見李氏妹”,不成語,蓋誤用《虬髯客傳》中語也。又有《女山人說》贈詩妓瀾如,命名甚奇。

《孟學齋日記》乙集:“雖識墮小慧,而趣絕恆蹊。詩則格囿卑塞,意鄰淺直。故為不了之語,每涉鬼趣之言。然情性所嫥,時有名理;山水所發,亦見清思。惟才小氣粗,體輕腹陋,俚俗之弊,流為佻諧。故或片語可稱,全篇尠取。散文之病,差亦同詩,立言無體,幾為笑柄。摘文之佳篇,志、銘、遊記尤可取裁。摘句庶真面盡出,泯選家之異同,戒世人之輕薄。五言或謂質直如太祝,或謂灑脫似香山,靜秀似王,奇崛似韓,騷雅昭息六朝,險健似東野,秀逸似右丞[46]。七言無一善者。”

《日記》。《小三吾亭集》[47]

 

 

[1]《中文筆記》第一冊 629 頁。

[2]《南山青》。

[3]《過衢阻潦宿民家》。

[4]《聞履齋丞相再論貶》:“救時豈料兔三窟,去國纔知虎九關。”

[5]《答龔帥幹楚清》。

[6]《風沙》。

[7]《題王氏先壠壽松亭》。

[8]《守歲》。

[9]《和韻歸趙宗聖詩卷》:“千載暗中捫沈謝,幾人灰裏撥何陰?”

[10]《中文筆記》第一冊 629 頁。

[11] 原文“等等”二字重出。

[12]“當時”原脫“時”字。

[13]《中文筆記》第一冊 630632631 頁。

[14]《敬夫先生於虎溪山予先往後宿垂詩見問率有此答》。

[15]“鵠灣文草”原作“鵠灣文章”。

[16] 此處錯簡,630 頁末“乃出”後當接 632 頁“嶽……”。

[17]《光化舟中春熱奉懷老母夫人寄六弟元禮》。

[18]《西山道中念馬仲良邀晤今日》。

[19]《西山還馬仲良以詩見簡復寄數句》。

[20]《長安得徐元歎詩有寄因送顧青霞還吳門》。

[21]《馬仲良邀餞同茅孝若賦亭臯木葉下》。

[22]《武陵舟寓贈楊弱水先生》。

[23]《贈李都諫座師》。

[24]《楊修齡先生生日歌》。此處錯簡,632 頁末“飛”字後當接 631 頁“光……”。

[25]《監軍沅州使君陸公景鄴三山擣苗以紀事十六首見寄索和壯之作歌》。

[26]《奉和座主李太虛翰林黃鶴棲放歌》。

[27]《得五弟元方登楚錄信》。

[28]《坐來青軒》。

[29]《武陵待少司馬中丞師蔡公黔櫬五首其三》。

[30]《江酌》。

[31]《歎菊》。

[32]《南嶽歸得無易先生書兼蒙刻退尋詩于都門》。

[33]《見弟遠韻服膺詩勉而贈知》。

[34]《行桃川道中憩于桃花源二首其二》。

[35]《江夏晤陳元朋》。

[36]《月會詩為嚴聞鄒李諸兄弟作》。

[37]《別葛師屺瞻》。“謁閽”原作“叩閽”。

[38]《山雪引》。“有”字旁加╳號。

[39]《又晴》。

[40]《夜過野巷》。

[41]《森閣》。

[42]《攝山道中》。

[43]《聞鍾叔靜恮卒于伯敬南邸傷心賦此》。

[44]《住伯敬家簡校唐詩訖復過京山》。

[45]《秦淮五日賦得投詩贈汨羅》。

[46]“靜秀似王”原作“靜秀似秀”。

 

[47]《小三吾亭詩錄讀公安竟陵詩》:“公安以活法起死,竟陵以真詩救假。”見《談藝錄二九》(香港中華書局 1986 年補訂本 103 頁;北京三聯書局 2001 年補訂重排版 308 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