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笔记》第一册(57)
(2019-08-06 20:44:36)
标签:
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
《王荊公詩集補註》四卷、《文集箋註》八卷,沈欽韓小宛[1] :
卷一《法雲》“扶輿度燄水”:“釋道原《傳燈錄》福州大安禪師云云,李注引此事,而不詳其人。(王案:李注已著明大安禪師,何云‘不詳其人’?)《夢溪筆談》:‘《莊子》“野馬”乃田野間浮氣耳,遠望如群羊,又如水波,佛書謂如熱時野馬陽燄。’”
【《彎碕詩》“北窗北”:“李引《蜀志‧法真傳》。案:當作《蜀志‧法正傳》。裴注引《三輔決錄》注云云。法真自在《後漢‧逸民傳》。”】
【《游土山示蔡天啟》:“李注:‘《方言》:“艓,小舟。”‘案:《方言》無此。丁度《集韻》二十九‘葉’云:‘艓,舟名。’”】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或訿白翁囁”:“《白氏長慶集‧東南行百韻》云:‘談憐鞏囁嚅。’案:竇鞏也。《舊唐書‧鞏傳》:‘白居易等目鞏為囁嚅翁。’李注云:‘李吉甫目樂天。’案:范攄《雲谿友議》:‘李林宗謂樂天為囁嚅翁。’注誤。”
【《再用前韻》“始見類欺魄[2] “:“案:《列子‧仲尼篇》殷敬順釋文:‘欺,人面醜也。’”】
【《放魚》:“《鶴林玉露》云:‘此與梁武帝窮兵嗜殺,而以麵代犧牲者何異?余有詩云云。’”】
【《酬王濬賢》“蒼官受命與舜同”:“案:本《莊子‧德充符》。”】
【《虎圖》:“本事見《邵氏聞見錄》。”】
【《河間》:“為河間獻王作。”】
【《彭蠡》“千年老蛟時出戲”:“見《許真君傳》。”】
卷一《和王勝之雪霽借馬入省》:“《宋史‧王曙傳》:‘司馬光語人曰:“吾為《資治通鑑》,人多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能終篇者,惟王勝之耳。”‘”
【《和貢父燕集之作》引《聞見後錄》貢父以荊公好言利,以決梁山泊事諷之。】
【《估玉》:《宋史‧輿服志》皇祐五年七月及《澠水燕談錄》得良玉琢鎮國璽事。】
【《和王樂道烘蝨》:“李注引虞翻事,本傳及諸類書皆無。”】
【《和平甫望九華山》“漸漸”:“案:韓《苦寒》詩亦壓‘鹽’韻。”】
【《寄曾子固》“強旝”:“案:用賈逵義,發石也。杜預廢雅,故杜撰。李南宋人,只知杜預。[3] ”】
【卷二《韓子華招飲》:“‘太白’當作‘大白’,李注妄改李善注。”】
卷二《君難託》:“詳此詩,則安石怨望之意顯然。《長編》:‘紹聖四年五月,太學博士林自用蔡卞之意,倡言曰:“神考知王荊公不盡,尚不及滕文公知孟子。”士夫皆駭其言,不知由於安石素來之怨望,非薄其君也。’”
【《懷古二首》“儩”:“《廣韻》:‘澌,盡也。𣩠、儩同。’《詩‧大雅》箋、高誘《呂覽》注並云:‘斯,盡也。’《方言》:‘澌,盡也。亦作“賜”。古樂府‘棗下何纂纂’詩:‘棗適今日賜。’”】
卷二《何處難忘酒》:“王應龍《翠屏筆談》:‘鄭介父和之云:“何處難緘口?熙寧政失中。四方三面戰,十室九家空。”‘”
【《得書知二弟附陳師道舟上作》:“此陳洙,非無己也。《能改齋漫錄》記其人,又《長編》嘉祐六年九月。”】
卷二《小姑詩》:“案:此詠青谿小姑。李注為小孤山,非也。蘭支即焦仲卿妻。”
【卷三《次韻張子野竹林寺》“藻井”:“案:《舊五代史‧張允傳》乃漢隱帝末年,非石晉也。”】
【《次韻微之即席》“油囊”:“案:《雲仙散錄》:‘白氏履道里宅有池水,可泛舟。樂天每會賓客,繞船以百十油囊,懸酒炙沉水中,隨船而行。一物盡,則左右又取進之。’”】
【《送李太保知儀州》:“沿習之濫,則軍都頭皆呼‘尚書’《東坡集》,緝捕使皆呼‘觀察’《癸辛雜識》矣!”】
卷四《送王彥魯》“北客憐同姓”:“《宋書‧王懿傳》:‘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有遠來者,莫不營贍。’’
右為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據劉承幹《跋》,曾由王雪澄校勘。故小宛注有誤漏者,皆即是正,且時時引姚薑塢之說。小宛是注博采精究,自是一家之學。惟於李注多附益制度人物,於箋釋字句發明極尟。余所補正數則,渠皆未及。《自序》謂李注亦云贍博,然人物制度猶有未盡,概從缺略。李氏在南宋世,博史學,號為方聞,又時代不甚遠。洵乎注書之難,難於作是書!而宋人之注《韓昌黎集》,空疎臆測,為可笑也。夫讀一代之文章,必曉然於一代之故實,而俯仰揖讓於其間,庶幾冥契作者之心”云云。按李注所以不詳制度人物,正以本朝人注本朝書。所謂“時代又不甚遠”,於朝章國故聞知見知,耳濡目染,無需鋪陳終始。天社注黃、陳,元之注蘇皆然。小宛之言,可以責後世注家,而不足為雁湖病也。且每有李氏本不誤,而小宛徒勞評駁,如“陽燄”、“乾愁”二注是。且於荊公深惡痛絕,每借故指斥,如《韓忠獻挽詞》即憑《聞見後錄》“畫虎圖”之說文致之,似不知邵氏之社黨之書,李穆堂已疑其不盡不實也。《文集》祇注其表、劄、制、誥、碑、志之文,餘都不及。更專務史傳,於荊公附會《周禮》之文頗能駁正,他則闕如。蓋借荊公詩文作史學,非注書也。文筆亦拖沓糾繞,觀所引《自序》可知。
【《後村詩話》補正雁湖注數事,竟未道及,亦可怪也。】
【李璧生平詳見勞格《讀書雜識》卷十一。】
────────────────
《論衡‧幸偶篇》:“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4] ”
“尹和靜謂:‘動靜一理。譬如寺鐘,方未撞時,聲固在也。’伊川大喜。[5] ”
《朱子文集》五十八《答張敬夫》論同安聞鐘謂:“一聲未息,而吾心已屢變,但言人心出入無時。[6] ”
“垂老抱佛脚”,見孟東野《讀經詩》《困學紀聞》卷二十。
卷十八謂[7] :“雁湖注荊公詩,時致譏貶,以返之正。”
────────────────
《蘀石齋詩集》[8] :
【錢衎石《刻楮集》亦山谷體。】
《自序》兩首,皆追懷其生母陸夫人之辭。雖曰孝思不匱,亦乖文體。文筆曼衍,而好為頓宕。既曰“不如死”,而復歷敘恩遇,亦似多此一舉。
卷一《古琴》、《雪夜》二五古學東野。
《秦淮河上》云:“辛夷開後水榭,乙鳥飛來畫簾。”
古體學韓,頗寬博,而無奇崛。朴頗出秀,實而能盪。
律體欲於對偶中見流走,惜太實太直。
卷二《溪館偶題》云:“春色欲尋有處,少年能駐何時。”
【《題秋山白雲圖》云:“紙色即雲雲半幅。”】
題圖畫古體尤活潑。
《志略》云:“十月花開春自小,三竿日出睡方深。”
《金閶雜感》云:“人間文字猶難盡,嶽瀆空傳未讀書。”
欠沉著頓挫,厚而不深。古詩時苦拖沓。有闒茸句,刺口不順,而非健非奧澀。
卷四《葑門口號》云:“荷花船好須修娖,薄相來消蕩口風自注:‘修娖’、‘薄相’皆吳下諺。”
《先孺人生日》云:“茫茫縱使重霄徹,杳杳難將萬古迴。”
卷五《罱泥》云:“兩竹手分握,力與河底爭。曲腰箝且拔,泥草無聲并。罱如蜆殼閉,張吐船隨盈。”
《六月初三夜》【哭子也】云:“桑園棲骨冷,螢火照魂孤”;“再來知愛惜,鞭扑忍相俱。”
好引書自注出處,用《易林》、《春秋元命苞》、《孔叢子》及宋人【聖俞、荊公、誠齋】詩文多。用僻語、不經見事、故事自注。
卷六《劉松年觀畫圖歌》云:“人事無常畫中畫,畫中看畫無人會。我今猶是畫中人,畫外居然發長喟。”
《驟雨過南湖》【似竟陵、倪文貞體】云:“髮動涼於樹,船來活似萍。”
《清隱厂》云[9] :“蛙語入蛩語,山香連水香[10] 。”
《伯牙鼓琴圖》[11] 。
五古多對仗整齊。七古十九轉韻,而用韻多強湊不穩,造句多支澀不健爽。每以虛字湊足字數。鋪比悶澀,時有字妖,如《倪翁村居》之“逃學篠驂跨”是也。近體用韻亦或太寬,或太險,冗而澀。
卷七[12] 《苕雲草堂曉起得雪》云[13] :“山山敗絮蒙頭我,樹樹空花過眼禪。”
《苕雲草堂對雪得月》云[14] :“身即非魚方在水,心元如鏡況無埃。”
卷八《宿雪崖》:“開門適見山,立地遂成佛。”
《風渚湖》云:“禺山翠對封山立,下渚清連上渚開。”
題詠之作,議論不考訂,用典不徵事,故異蘇齋。後與蘇齋友善,亦復如此。
卷十一《月橋作》云[15] :“日氣曉蒸雲氣暖,鐘樓新出鼓樓高。”
卷十二《拈花寺禮陳太淑人觀世音小幀》(七絕三首),第一首結句云:“旅人稽首一潛焉【!】。”
《題王學正延年紀夢詩後》云:“風寒夢回記其二,一十四字懷珠璣。足成六章章四句,說夢向人人笑譏按本事見《隨園詩話》卷二,句亦載。”
《哭朱沛然》五律十五首,第一首起云:“載於倫紀地,至痛不能文。”餘質實仿此。
卷十三《哭萬孝廉》[16] :“萬里母妻惟涕淚,一塵天地有文章。”
《詠繡纓花》[17] :“晼晚留春更留月,玲瓏如玉也如珠。”
《僮歸十七首》詞費而沓。
卷十四《春遊曲》[18] :“土山抱得石山勢,柳樹濃於松樹林。”
《宜亭新柳》[19] :“如何密密疏疏影,絆惹千千萬萬絲。”
《題寒山舊廬圖》[20] :“見畫最先題最後,江仍當閣樹當樓。”
《題紫藤花圖》[21] :“晚來花重曉來枝,今日人看昨日詩。”
卷十六《曉寒》[22] :“雪外來方知有雪,風前行不避多風。”
《清明至萬壽寺》[23] :“冷節出遊偕冷伴,鄉僧相對說鄉山。”
卷十八[24] 《觀真晉齋圖》即《石遺詩話》所引。
【《和御製幻花八詠‧風花》[25] :“綠枝暗比紅枝亞,三里濃勝五里開。”】【《風花》云[26] :“綠枝暗比紅枝亞,三里濃勝五里開。”】
《移居》云[27] :“屋小而新庭頗廣,身安則靜興俱清。”
卷十九《花朝分賦十六韻》[28] :“盆覆射隨盂覆巧,上曹鈎與下曹連。”
【《有懷故園親戚》云[29] :“采葛采蕭分采艾,于逵于木盍于磐。”】
《德安北山行雨》[30] :“旱禾渴雨雨而雨,修樹藏山山復山。”
游歷登臨之作,用全力而不佳。
卷二十二《題秋堂講易圖》[31] :“江水平平通澗水,竹林短短夾蕉林。”
虛字有腐氣。近體太老實無致。七律對仗欲解放。
卷二十三《尊酒會詩》[32] :“三揖三終三讓禮,杖鄉杖國杖朝人。句應胡吉盧張匹,題或歐韓范富頻。”
《上太后徽號》[33] :“金葉聯徽金篆古,冊文闡德寶文同。”
卷二十四《國子監古槐歌》結云:“讀碑撫樹占好春,以陪祭入丁卯辰。[34] ”
《善果寺》云:“客面也如僧面老,春光還共佛光浮。”
卷二十五《寄善元槥五首》【《懷婦病》、《聞張夫人訃》】,則朴而頗摯矣[35] 。
《種草花作》[36] :“自知小病元非病,人道長愁始欲愁。”
《曉課》[37] :“有何許事關君事?無奈勞生屬我生。”
【東坡畫墨貓,上有楊世昌題[38] 。】
卷二十六《觀荷》[39] :“甘瓠花白豆花紫,慈姑葉尖荷葉圓。”
《題秋雨停樽圖》[40] :“河漢影連蟾影黑,梧桐聲雜竹聲淒。”
卷二十七《次韻金詹事丁祭》[41] :“幸以宮僚合坊局,減於牛俎供羔豚。”
《題沈啟南桃花書屋圖》七律結云[44] :“愛其未老拈毫細。”【《哭祝典籍》:“大化慣於才士酷,明經俄以客魂悲。”】《題管夫人寄子昂墨竹》:“自君之出獨相對,命駕而往誰謂遙。”【《送程晉芳》[45] :“夢亦有鄉誰謂遠,歸非無路莫之先。”《題黃山歸老卷子》:“已矣雪舟為社友,歸歟丹竈在天都。”】《哭汪孟鋗》七律結云:“慚愧同之實永傷。”【“憑棺已矣千行淚,漬酒居然兩鬢絲。”】《題萬光泰詩畫冊》七律亦云:“輪番遺冊重潸焉。”《詠菜花》:“老矣關心譚種藝,公乎下筆畫田園。”《題陳仲仁山水》云[46] :“苔點麓寒厚所厚,松陰雪活清其清。”【起云:“陳君主簿於陽城。”】《花朝》云[47] :“老去閒情急花事,閒來老伴寡塵言。”《輓沈按察》:“三春準擬為三老,一哭俄教盡一生。”《為馮司農家海棠寫影》[48] :“春好已知春老又,畫人何不畫花兼。”《散木菴茶話》:“人日敬之逢國忌,天風聊以盍朋簪。”【《城南餞春》結曰[49] :“我欲贈之何以贈?”】《紅心驛哭文端公》:“媿于往哲無傳筆,敢以征途有薦杯。”《舟發南昌》:“不住而住一宵雨,可行則行三板船。”《竹筏歌》[50] :“棕衣絕不蓑衣破,趁水兼他趁雨豪。”【《七月朔日小集》結云:“興州之樂竟前緣。”】【《引藤書屋對菊》:“寫以琴三弄,參之茗一甌。”】【《題六朝松》[51] :“畢弘韋偃未之圖。”】【《平遙》:“麓台山逈未之遊。”《新年出遊》結云:“蹣跚著屐或之先。”】【《寶澤堂花木》:“最以堦墀近,兼之雨露香。”】
卷三十六《到家作四首‧之二》:“兒時我母教兒地,母若知兒望母來。三十四年何限罪,百千萬念不如灰。”《之四》:“老妻京邸兒孫領,冢子鄉園幼小團。”
《望岱》[52] :“孔子未云天下小,我皇復以聖人登。性之善者斯為準,春若生時物可憑。”
《和御製雨中至喀喇河屯》[53] :“昨應請雨即甘雨,今勿祈晴俄快晴。”
《和御製經畬書屋韻》[54] :“鄭箋孔傳苗芟莠,義種仁收富賚貧。”
《和履郡王雪興》[55] :“粉蛺蝶飛藏凍雀,碧芭蕉敗壓高松。”
《法源寺感徐太守》[56] :“丁令鶴歸歸亦恨,莊生蝶夢夢翻驚。”
《法源寺海棠》[57] :“黃塵幾輩埋黃壤,佛樹依然傍佛台。東院輕陰西院暖,十分好句百分杯。”
《曹大宗伯七十》:“笑我同庚方老矣,煩公有句輒酬之。”
《晚出花塢書堂獨行》:“釣蟹無竿還放蟹,釆蓴有艇漫思蓴。”
《春杪》[58] :“花都落瓣寧非樹,水不廻流本是川。”
卷四十《廬江怨》(七律)[59] :“君爾尚猶蒙見錄,妾然終竟絕來還。”
《百花洲追懷金總憲、先文端》:“別非三月非三歲,道是新人是故人。”
卷四十二《樂遊原》[60] :“寧申岐薛亭台里,車馬衣裳士女風。”
《畫眉關》:“後水轉為前水出,左山趨與右山迎。”
《武連驛午睡》:“路長行處倦,晝寢覺來非。”
《八陣圖》[61] :“萬里神乎卦,孤心帝者劉。”
《送陳郎中守撫州》[62] :“一晏二王三陸地,人心風俗紀綱圖。”
“我已詩慵欲負花。[63] ”
《追憶詩二十九首‧之二》云:“來生便復生同室,已是何人不是君。”
《恭和御題文津閣》:“二三四部六年竣,寫校編官親覽程。”
《謝馮編修贈行》[64] :“千秋已失九秋又,六絕誠難三絕無。北壁石誇南壁石,人心珠勝海心珠。”
《我鄉》:“逝矣顛毛白,歸哉落日黃。平生無一可,長水自言長。”
《校丁辛老屋集》:“後世相知定誰某,古來不朽豈文章。”
《九豐堂》[65] :“西舍不遙東舍近,梅花初落杏花開。”
《葬張夫人預營生壙》[66] :“同穴如同室,我家如汝家。”
《敘村老話》[67] :“永豐鄉接都豐歲,忙種時催快種田。”
【《小店》:“不成買醉欣然坐,搖鼓鼕鼕自賣糖。”】
【《語永豐鄉人》:“堰高作廟神斯妥,村近燒香眾所安。秋月郡東南白苧,石橋溪上下紅欄。”】
【《憶西湖》[68] :“秋日柳非春日柳,老年情重少年情。”】
【《小住》:“歲長叢叢樹,春多艷艷花。”】
【《吾畦》[69] :“不碌碌時常碌碌,得閑閑在且閑閑。”】
【《晨起課桑》[70] :“杏萼原隨柳絲碧,麥苗須及菜花黃。天陰陰未鷄頭鶻,日曖曖先雀口桑。”】
【《祭掃張夫人墓》[71] :“樹有杉槐松柏檞,人多男女子孫曾。”】
【應制詩仿乾隆體,長君之惡,而亦長己之惡。如“舜之仁義從容合,益以風雷奮發深”;“翠葆池之上,頳輪苑以東”;“臣難浩然氣,上有一哉心”;“土膏先以諗,花信未之要”;“重以三年涖,深於又日詮”;“聖之時以學,仁者壽於年”;“宣於便殿垂詢悉,奉以閒身聚學常”。】
【“明人四書文:‘春而暮也,春將去矣。暮而春乎,春猶在也。’卷五十《獨坐‧序》引”】
《乾嘉詩壇點將錄》評以“遠而望之幽脩漏【蘀】,近而視之瘦透皺【石】,不知者曰老學究。”竊謂“皺”則有之,然是皮寬膚慢之“皺”。無健骨,無深思,無神力,“透”、“瘦”皆不能到,“老學究”則庶幾乎。濫用虛字,每似湊數嵌粘而入,未熔煉一氣也。詩極用意,觀其對偶可見。字字留心,巧作對仗,特心不靈,手不活,吃力不討好耳。拙也,非率也。王述厂語可謂無目,亦不待見手稿而知也[72] 。率者必易,蘀石悶澀不易,述厂語妄可知。試觀其自注中早作詩欲為風神者,皆無姿致。見存山水等諸絕句欲冶麗,亦平短。
欲以文為詩,而氣骨不雄健,遂成腐成冗,押韻亦不長。言情最有名,而近體惟兩語可采。作近體詩欲寫實直敘,不加文飾,遂如朽木腐鼓,板滯可厭。其嘗試之精神却可佩,不特欲變律格而已。有詩胆,有詩功,欠詩情、詩心,故僅勝蘇齋一籌耳。
查梅史記一事,却不然[73]
。其五古多整齊作對,七古多轉韻也。其學韓人頗知之,不知亦有山谷:《竹鷄》“斷魂不待鷓鴣兄”、《滄浪亭》“當年一網收冠蓋”、《橫雲山》用山谷《過橫雲山渡長谷》韻
雖非考據,而好掉書袋,亦是學人之詩,又好用諺語、俗語。自注出處,知朴知實,固亦可嘉。
【手批樊榭詩評《觀陳洪綬合樂圖》云:“蹊徑且須明,章法豈可無!字眼豈可杜撰!蠻做豈是才情!”評《九里松至西山道中》云:“細微者,手段未就也。”評《拜羊太傅祠》曰:“費盡氣力鑲嵌。”評《舟泊西林橋同吳尺鳧》曰:“始知元要熟,渾成之熟,不是滑,不是爛。”】
[1] 《中文筆記》第一冊 570-1頁。
[2] “魄”原作“醜”。
[3] “南宋人”原脫“人”字。
[4] 《中文筆記》第一冊 571 頁。數條皆札《困學紀聞》,此見卷六。目錄未標。
[5] 《困學紀聞》卷二十。
[6] “一聲”原作“一心”。亦見《困學紀聞》卷二十。
[7] 《困學紀聞》。
[8] 《中文筆記》第一冊 572-7頁。
[9] 此處標以╳號。
[10] “蛩語”原作“人語”。《談藝錄‧五六》引文亦誤(香港中華書局 1986 年補訂本 184 頁;北京三聯書局 2001 年補訂重排版 554 頁)。
[11] 此處密圈。
[12] 此處標以號。
[13] 此處標以號。
[14] 同上。
[15] 此處標以╳號。
[16] 此處標以號。
[17] 此處標以╳號。
[18] 同上。
[19] 此處標以號。
[20] 此處標以╳號。
[21] 同上。
[22] 此處標以號。
[23] 此處標以╳號。
[24] 此處密圈。
[25] 此處標以╳號。
[26] 同上,重出。
[27] 此處標以號。
[28] 此處標以╳號。
[29] 同上。
[30] 此處標以號。
[31] 此處標以╳號。
[32] 此處標以號。
[33] 同上。
[34] “讀碑撫樹”原作“撫樹讀碑”。
[35] 此處標以╳號。
[36] 此處標以號。
[37] 同上。
[38] 卷二十五《蘇文忠公墨貓歌》。
[39] 此處標以號。
[40] 同上。
[41] 同上。
[42] 此處雙圈。
[43] 同上。
[44] 此處標以╳號。
[45] 此處標以號。
[46] 同上。
[47] 同上。
[48] 同上。
[49] 此處標以╳號。
[50] 此處標以號。
[51] 此處標以╳號。
[52] 此處標以號。
[53] 此處標以╳號。
[54] 此處標以號。
[55] 同上。
[56] 同上。
[57] 同上。
[58] 同上。
[59] 同上。
[60] 同上。
[61] 同上。
[62] 同上。
[63] 卷四十五《馮相國檀欒草堂賞海棠》。
[64] 此處標以╳號。
[65] 同上。
[66] 同上。
[67] 同上。
[68] 同上。
[69] 此處標以號。
[70] 同上。
[71] 同上。
[72] 《湖海詩傳》卷十四錢載小傳:“率然而作,信手便成,不復深加研鍊。殆其鄉李日華、姚綬一輩人也。”
[73] 查揆《篔谷詩集》卷十《與積堂論詩得八絕句‧之四》自註:“蘀石先生謂韓、杜、蘇、黃七古,皆一氣單行。二晁以外,始多用偶句,看似工整,其實力弱,藉此為撐拄。一經拈出,便覺有上下牀之別,漁洋《古詩選》尚未能覰破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