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司研究:关于保险公司(6)

(2009-04-01 19:44:05)
标签:

杂谈

分类: 公司研究

【 • 原创:teuch  2007-04-19 23:40 】   
  【 • 原创:sosme  2007-04-19 17:52 】  
  上面转贴中提到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的观点,对应39倍07年FNBV,每股新业务价值应该为14.43元(39×0.37),不知上文中的18.24来源何在 ?
  
  07E的FNBV=0.47/股。39倍的新业务倍数不算高,中金给的07E是47倍。评估价值对投资收益率和贴现率变化更敏感,因此敏感性分析通常调高投资收益率50-100bp。这样得出的结论是44.75多.
  
  个人认为,人寿的投资收益率不管是按HK还是国内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坚持长期投资,复利价值更能体现。股市投资也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中金这份报告应该是看多了,虽然评级是中性。但比上市时候的报告口气要好很多。这是重要的见底信号之一。  
 
【 • 原创:sosme  2007-04-20 19:30 】   
  感谢teuch君提供的资料及精彩观点。
  目前分析师的思维习惯基本是以未来预测的数据为基础,在牛市的喧嚣中“保守谨慎”面临多重尴尬:
  (1)被众人嘲笑;
  (2)被同行嘲笑;
  (3)被市场嘲笑;
  (4)也许还被自我嘲笑。

【 • 原创:kenrich  2007-04-22 22:57 】   
  点击查看601628JAVA行情(2007-4-22) 杨超说
  中国人寿要整体上市,NND,那不是损害我们人寿股东的利益吗
  人寿最好的资产是HK2628 SH601628
  本人持有HK2628
  我的QQ 42343323
  
  欢迎人寿,平安的fans 加我
  尤其是SOSME 等等  
 
【 • 原创:sosme  2007-04-23 01:05 】   
  Kenrich君好:“中国人寿整体上市”与“损害人寿股东的利益”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是看如何整体上市,如果一切以“三公”为准则就没有必要过于担心。根据一些资料了解人寿集团是亏损的、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人寿股份及人寿集团的大股东是中国的财政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般做法是政府买单,至于如何操作需要看具体方案,在具体方案出台之前不要预先认定中国人寿整体上市会损害人寿股东的利益。有以下两个原因让我认为中国人寿整体上市会损害人寿股东利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人寿集团和人寿股份的大股东是国家财政部,它们几乎就代表国家信誉,而且人寿股份又是公开上市的公共公司,不可能暗箱操作的;
  2、人寿股份是内地、香港及美国三地上市的公司,公司的行为要符合三地的法律规范,中国人寿在美国上市之初就因“中国国家审计署披露中国人寿的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涉嫌违规资金”收到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出的非正式调查函,外部的监管约束是人寿集团和人寿股份无法突破的。

【 • 原创:sosme  2007-04-30 00:04 】   
  我特别关注了一下人寿与平安2007年的第一季报,虽然亮丽的出人意料但也不值得过度乐观,毕竟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只是完成了“隐性盈利显性化”而已、会计方式本身不能创造财富,会计准则只是“反映”、“计量”的手段。如果把会计准则比喻成裁缝手中的卷尺,它只是更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地测量你的身高,而不会让你凭空长高几厘米,在目前牛气轰轰的背景下,新会计准则成了价值发现甚至价值创造的工具,对于新会计准则,我们面临“过度解释”的危机,却缺少对其本质的真正理解。下面转贴两篇相关文章作为学习的素材:   
 
【 • 发布:sosme  2007-04-30 00:08 】   
  换一种语法说业绩
  陆洲 中国证券报
  
  从猜想到现实,新会计准则带给市场的想象空间经历了由大到小,由虚到实的变化与回归。也许是对其威力的过分高估,也许是为这一波大牛市寻找借口,新准则早已超出企业财务核算的层面,而是在市场、估值、业绩诸多领域表现出惊人的能量。但当我们真正回过头来看时却发现,对于新会计准则,我们面临“过度解释”的危机,却缺少对其本质的真正理解。
  
  按照财政部有关官员的说法,出台新准则的目标是为了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理念”,为了“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在牛市行情的推动下,“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一上来便被演化成“价值重估、价值再造”,从而与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定向增发、外资并购等“价值发现”题材一起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品种。
  
  不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引入使得新会计准则成为反映公司价值的“一面清晰度更高的镜子”,也将体现为市场总体盈利水平的增长。原来很多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升各类资源的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也会引起溢价。但问题的关键是,会计准则只是“反映”、“计量”的手段。如果把会计准则比喻成裁缝手中的卷尺,它只是更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地测量你的身高,而不会让你凭空长高几厘米。
  
  尽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求具有可证实性,但事实上,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会使描述或计量的结果有相当的模糊性。这也是会计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的原因。但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六性”:真实性、全面性、可比性、相关性、有用性和时效性,又决定了会计是强调精确的科学。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宋衍蘅所言:如果把会计信息比作一种商业语言的话,新会计准则就像是一种语法更通顺、词意更精确、表达更完整的语言,它可以把同样的企业经营的状况更及时、准确地转达给投资者。所以,新准则将更有利于投资者理解企业的价值,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但是,我们不能期望语言本身直接参与企业价值的创造,因此,我们也不能说语言本身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风险。
  
  会计可以是技术,可以是艺术,但不会也不应该变成“魔术”,成为支撑起无限想象空间的前提。
 
【 • 发布:sosme  2007-04-30 00:25 】   
  新会计准则改写价值表述
  陆洲 中国证券报
  
  包括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新会计准则,自今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开始实施。从最新一期的年报季报情况看,在“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开发费用资本化”等领域,一些公司已经或将要受到新准则的眷顾。
  
  债务重组撞大运
  
  新会计准则对于债务重组的规定也许会让不少公司笑逐颜开: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而原来是计入资本公积。以实物抵债的,将以公允价值计量。说白了就是,欠钱之后,如果债主大笔一挥说不要了,那么这笔意外之财就会计到您的“营业外收入”中去。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
  
  *ST长控(600137)就是最好的例子,靠着新准则大大出了一把风头。股改停牌达4月之久的*ST长控,在今年4月13日复牌当天连续上涨,从股改停牌前的7.18元一路上涨到68.16元,盘中最高涨幅达1083%。以至于当天下午被交易所紧急停牌。
  
  除了长期停牌补涨的需要、新东家浪莎控股重组注资等因素外,新会计准则对*ST长控的“翻身仗”功不可没。据公司之前发布的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公司因“债务豁免”实现的债务重组收益高达2.71亿元,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后,导致今年一季度将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如果按照目前6071.13万股总股本计算,每股收益高达4.67元。要知道,*ST长控曾在2002年创下每股巨亏达11元的纪录,2006年三季报每股收益还是亏损的-0.12元,2006年年报每股收益也不过0.14元。您说这是一着妙棋也好,一着险棋也罢,人家靠着新准则,硬是风吹不摇、雨打不倒地站起来了,理直气壮,无懈可击。
  
  但不管怎么说,投资者还是得理性看待这笔“非经常性收益”。债务重组确实是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有减轻公司的债务包袱、降低财务费用、改善资产负债率、提高当期盈利能力等等好处。具备债务重组条件的公司多半是ST公司,巴望着“多快好省”地盈利。但是由于债务重组收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尽管扭亏,也不能帮助公司摘掉ST的帽子。
  
  搭上全流通顺风车
  
  不管新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分类有多么复杂,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要求得有多么严格,市场还是盯住了其中的诱人之处: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
  
  这下好了,持有热门金融股民生银行的岁宝热电(600864)成了众人艳羡的焦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分析称,岁宝热电持有的民生银行2.2亿法人股在2006年10月26日即可解禁流通,如果全部减持,按新会计准则编制的“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即使以当时民生银行5元的股价保守估计,公司潜在资产增值就超过7个亿。而且岁宝热电的流通盘只有1.36亿元,重估后每股将增值5.76元,从而毫无疑问地成为新准则之下“法人股增值”概念中受益最大的。
  
  当梦想照进现实,市场还是禁不住打了个嚏喷。今年3月10日,岁宝热电公布的2006年年报显示,当年共减持500万股民生银行,实现投资收益3029万元。本来公司的主营业务热电供应乏善可陈,三季报尚亏损2360万元,年报中的营业利润仍为亏损1831万元。这笔投资收益成了扭亏为盈的救命稻草。当初岁宝热电对民生银行的持股成本每股仅0.23元,而截至昨天的民生银行收盘价为13.37元。这样一分析,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岁宝热电这只长期身处“估值洼地”的电力股能从七八元起步一路狂奔到51.77元了吧。
  
  截至2006年底,岁宝热电手中还有2.15亿股民生银行。现在来看,区区500万股的减持量仅占岁宝热电持股数的2%多一点。按照当初股东大会通过的减持不超过20%的决议,岁宝热电今年在民生银行这只股票上仍可减持3900万股。还好,公司明确表示,根据新会计准则,将该股权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那么民生银行的股价变动将只影响岁宝热电的所有者权益而不影响其损益。
  
  据统计,目前市场中像岁宝热电这样,以低廉的原始成本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权的公司,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两成以上,有的更是跻身相关上市公司十大股东的行列。“手中有股,心中不慌”应该是它们的真实写照,其中包括同样持有民生银行的新希望,因广发证券借壳而备受瞩目的辽宁成大,以减持中信证券出名的雅戈尔、两面针,以及持有拟上市公司交通银行数千万股权的佛山照明等等。当然,同样需要提醒的是,法人股转让的收益虽然巨大,可也属于“一次性收益”,如果按照动态市盈率估值,影响只是局部的,并不会改变企业的长期价值。
  
  高科技企业春天来了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计入成本;而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
  
  今年4月6日,中小板公司同洲电子(002052)发布首季报预增公告称,按照新会计准则,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由现行的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变更为将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此变更将减少期间费用、增加利润预计500万元左右。由此,公司预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00%-400%。据称,包括安泰科技、轴研科技、国电南瑞、国电南自等开发费用较高的公司,将是新准则的直接受益者。
  
  “允许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新会计准则的这项规定或将使得众多研发支出较高的高科技企业迎来业绩与估值的春天。
  
  投资性房地产亦真亦幻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利用新会计准则概念进行的最成功的炒作当属投资性房地产了。这也是在房地产市场火爆、房价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将经济形势与合理想象相结合的一场集体狂欢。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是本次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内容,唯其新鲜且又契合当前的房地产形势,一出台即广受瞩目。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可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其中,公允价值模式下将投资性房地产价值的变动确认为损益,而不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在地产板块中,陆家嘴(600663)因为拥有的物业量最大,最对新准则的路,一时成为炒作“明星股”。于是在2006年11月下旬,蛰伏已久的陆家嘴开始爆发,当仁不让地成为短期市场的龙头股,短短两周从8元一跃涨至13元,累计涨幅超过60%,让地产板块和整个A股市场唯其马首是瞻。
  
  没错,陆家嘴近年来一直努力发展持有型物业,开展租赁服务,拥有大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这些资产的升值空间将相当可观。可公司在2006年年报中明确表示,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也就是说,一切照旧,原先的种种设想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不光是陆家嘴,实际情况表明,热点公司中明确表示将使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很少,大多数公司由于种种原因仍决定采用成本模式,因此对公司业绩不会产生影响。
  
  良好的预期为啥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专家指出,想要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过两关:一是税收关,二要满足诸多条件。按照新准则的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那么在原有成本法下投资性物业通过计提折旧来抵税的“税盾”作用就体现不出来,这使得很多房地产公司对选择新的计量方法望而却步。
  
  其次,新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满足一定条件。这包括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等。而目前一些带有垄断性的出租物业并没有成熟、活跃的交易平台,无法获得合理的交易价格,因此公司对公允价值的判断存在一定难度。

【 • 原创:airex2000  2007-05-01 09:34 】   
  诸位对投资收益率都过于悲观,对保险股业绩的持续增长也过于悲观。SOSME君认为“这种增长具有“一次性”或“不可持续性”的特征”,我认为是不正确的。至少3-5年内,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即使在3-5年后,仍然比较乐观。很多战略性的股权投资收益即使在新会计准则之下也没有体现在业绩当中。比如,锁定期在一年以上的部分,这部分利润是非常巨大的,单单一个中信证券有多少利润,3。6X50=180亿。这样的股权投资一季度还在持续增加。现在的利率水平还是低于长期平均水平,国内很多基础投资项目的收益是非常高的,保险公司在里面将有很大机会。看看国内保险深度,放在五年以上的时间来看,保险行业还是最值得投资的地方。 
 
【 • 原创:kenrich  2007-05-01 15:58 】   
  希望现在炒作的参股概念不要烧到保险股上来
  毕竟希望合理的增长,不要一次性暴增.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股价的市场表现不可能永远超过所代表的背后企业的表现. 
 
【 • 原创:sosme  2007-05-03 17:50 】   
  airex2000君好:
  
  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肯定是“一次性”的,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就没有了,以后相关资产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也就不会存在所谓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2、关于保险股业绩的持续增长我并不悲观、否则人寿及平安也就不会成为我持续关注的目标了,我只是不认同其投资收益率未来仍会延续06年及07年的高速增长,未来的熊市是必然的,对保险公司进行评估所采用的投资收益率应是超长周期(最少20年以上)的平均收益率(此帖对此做了很多探讨),而不是“最近”或“某几年”的收益率,毕竟我们的评估是以“永续经营”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的相关评估假设(比如投资收益率)也应以“永续经营”为基础,这也是保险公司在自己出具的内涵价值报告中给出的收益率为什么那么偏低的原因:因为它们已把未来不好的年景考虑进去了,其实这才是谨慎及理性的态度。

【 • 原创:airex2000  2007-05-06 07:38 】   
  sosme  君:你好
  1。根据新会计准则,为实现流通股份的增值是否按公允价值体现在财报?答案是否定的,而人寿有很多的投资股权没有实现流通。国航,工行,中国银行,中信证券,招商轮船,沪东重机,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平安保险等等。他们将在1-3年内实现流通,会为中国人寿带来很多“公允”价值变动。虽然公允价值按道理是一次性的,但是这么多投资其流通期限是不一样的,实现过程将不是一次性的。另外,我相信今后半年内,人寿将还有很多这样的投资机会。
  2。“在计算过程中的假设中国人寿已做了部分调整,以前的投资回报率假设是从2005 年的4%逐步变化到2013 年的5.2%今后维持不变,如今已调整到从2006年的4.35%逐步变化到2013 年的5.4%今后维持不变,贴现率假设维持不变仍为11.5%。”中国人寿对投资收益率的估计无疑是保守的,公司不可能推出乐观的估计,而我个人对这么低表示怀疑。现在的存款利率和债券利率在1980年以后的这么长期来看还是在偏低水平,长期的平均应该比现在更好。很多的基础设施投资刚刚开始,相信居有政府背景的人寿将有很多项目在今后诞生,按其董事长的说法,他们努力寻找居有15%投资收益率的项目。另外还有很多投资领域没有向中国的保险资金开放,比如贷款,比如房地产领域。只要有好的风险控制,这些领域都将使公司获得好的收益。
  3。人寿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看点是将会有一个战略投资者进入。我估计时间在今年内。看人寿的股东大会内容中有一条是允许董事会在香港或上海发售20%的股份,联系到之前巴非特或则花旗的入股传言,这个传言在年内实现的可能性正在变大。
  有如此实力的股东战略入股,将会在长期很大改善人寿的发展前景,提升公司的价值。
 
【 • 原创:以中致和  2007-05-06 17:01 】   
  中国人寿将金融资产主要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持有到期的投资,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帐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根据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公允价值高于其帐面余额的差额,则计入资本公积。在2006年年报,人寿已根据上述要求,对2007年1月日金融资产进行了调整,增加了2007年1月1日的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共计416亿。这些就是一些朋友谈到的所谓隐蔽收益。根据2007年季报披露,人寿交易性金融资产共389亿,股票买卖实现收益167亿,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9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581亿,资本公积增加27亿。  
 
【 • 原创:以中致和  2007-05-06 21:21 】   
  平安季报显示交易性金融资产已上升到975亿,按大盘的涨幅,平安在4月份能实现200亿的收益,当然,后市的走势谁也无法预测。看来平安非常看好后市,比较激进,相对平安,人寿相对谨慎了许多,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不多,人寿的宝贝都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 原创:reay0701  2007-05-06 23:25 】   
  S君,你好
  昨天仔细看了人寿和平安官方网站提供的历年年报,发现一个现象,平安年报对历史年份的财务数据都有或多或少的变更,请看下表,2004年、2005年财务数据在2004,2005,2006年中的变化:
  
  年报年度 2004年度财务数据(百万)   2005年度财务数据(百万)  
 净利润 总收入 股东权益 净利润 总收入 股东权益
2004 3116 63251 28253 - - -
2005 3146 63193 28627 4265 64590 33522
2006 2608  30176 3338 67384 32664
  
  
  而人寿股份提供的历年年报对历史年份的财务数据都是准确的相同,不知道是何原因,请S君分析一下   
 
【 • 原创:teuch  2007-05-06 23:33 】   
  【 • 原创:airex2000  2007-05-06 07:38 】 
  
  说得好!还是有明白人!
  
  个人估计人寿港股会在6-7月份涡轮临近到期前有戏剧化走势。结合到基本面变化,特别是半年报中信证券计入当期的业绩,有些大行要哭去了。拭目以待!!!  
 
【 • 原创:kenrich  2007-05-07 00:27 】   
  垄断,垄断尽管不是盈利的充要条件,但是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大牛就在我们身旁
  尽管我发现的比较晚
  但是我还是骑上了   
 
【 • 原创:sosme  2007-05-07 01:20 】   
  MicroFund君:你的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我也经常思考――面对一个缺乏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不足的市场我们该怎么办?
  (1)、等待是策略之一;
  (2)、在控制仓位的前提下选择适当介入也是策略之一:首先我们对安全边际的判断只是主观判断不一定正确;其次市场在总体上还是很有效率的,优秀的公司出现大大低估的几率很小;再次考虑时间的因素,很多优秀的公司在多年后会由当初的高估变成未来的低估,只要选择了好目标在不输给时间的前提下就有很大的胜算(当然极度的泡沫化除外);最后还可以通过对仓位的调整对未来市场的变化进行应对性的操作。
  
  airex2000君好:我想再明确我的基本观点――未来人寿能继续获得类似06年及07年这般投资收益率的可能性很小,至于在06年及07年实现的收益如何体现或何时体现那不是问题的核心实质,比如人寿再获得类似中信证劵这样投资的可能就越来越小。牛市是把双纫剑,在实现投资收益的同时自身所拥有资产的泡沫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也是未来的隐患。
  
  以中致和君好:非常感谢你的精彩观点,虽然内容不多但直达“核心实质”,金融资产的划分形式直接导致了业绩的所谓“弹性”或“可操纵性”,而保险公司的主要资产基本都是金融资产,这给我们评估保险公司提出新的挑战。随便有几个问题请教以中致和君:
  1、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如果有这种划分标准那么它是由监管部门还是由公司自己确定的?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什么情况下可转变成交易性金融资产?上面的airex2000君提到了“未实现流通股份”与“已实现流通股份”的概念,但我认为它们不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变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依据。
  3、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能转变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果能够那么在什么情况或前提下可以进行这类转化?

【 • 原创:以中致和  2007-05-08 11:02 】   
  回sosme老师:
  1、根据新的会计准则的定义: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是指初始确定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就我的理解,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由原来的短期投资划分而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是由原来的长期股权投资划分而来,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如广发行的股权,人寿不打算卖出,因此仍在长期股权投资列示,所以说,划分到哪一类主要由人寿自己确定。举个例子,华光股份将持有的中信证券的股权划分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调整了2007年1月1日的留存收益,2007年出售时,仅将出售的价格和年初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岁宝热电将民生的股权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出售时不仅要将出售的价格和年初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还要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增值部分计入投资收益。
  2、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项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能再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其他类金融资产也不能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 • 原创:sosme  2007-05-08 17:52 】   
  以中致和君好:金融资产如何划分的主导权看来基本掌握在上市公司自己手中,这让我们对那些拥有高比率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比如保险公司)进行评估时增加了难度,毕竟“表面能看到的”与“表面看不到的”同时影响评估结果、更大的难度在于“表面能看到的”与“表面看不到的”都随时在发生变化,天堂与地狱之间转换频率可能会高出我们的想象。

【 • 原创:sosme  2008-01-24 00:02 】   
  平安1600亿元的再融资规模未免胃口太大
  
  最近看了不少相关探讨有些问题非常有意思:比如很多人认为这种再融资对老股东是有利的应该支持,那么我的问题是:对老股东是有利的那么对谁是不利的呢?看来只有一个答案:对新股东是不利,那么既然对新股东是不利又有谁愿意做新股东呢?如果没有谁愿意做新股东那么再融资又怎么能完成呢?
  
  据传平安有非常好的收购项目、实施再融资后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有利:这只是似是而非的说法,这已经偏离了平安的主业,平安的主业是金融服务而不是收购整合,中国人寿能融资1600亿也能完成很多大型的收购计划,平安怎么证明它的能力就比中国人寿更强呢?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平安企图部分替代中投公司的角色。收购是只要有钱谁都能完成的行为,依据同样的逻辑人寿、太保也可以申请更大规模的融资,招商银行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融资直接收购花旗而成为世界第一……
  
  我看道理很简单:都是牛市惹的祸,高估值会刺激公司无穷的融资欲望,就此而言平安是聪明的,但平安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吗?

【 • 原创:chuzhong  2008-01-29 00:18 】   
  市场里所有的融资,只要是能够创造出比所融资金额的资金成本更多的价值的,都是有利的。而损失价值的,都是没有利的。不管是1600亿还是1600元都一样。
  所以我们要判断这1600亿融资是不是有利,那就要分析平安拿这1600亿去投资能产生多大的收益率?是比1600亿的资金成本更高还是更低?   
 
【 • 原创:sosme  2008-01-29 00:53 】   
  Chuzhong君提出了几个“核心”的投资分析关键点,以平安为例进行探讨很有意义。我个人感觉Chuzhong君的观点多少有些“似是而非”:
  
  1、 新股东可以比融资前更低的价钱买到股票,为什么没有利?――如果新股东认为60-80元的平安都无价值,那么相对80元的较低融资价格比如75元对新股东又有何利呢?
  
  2、老股东如果认为股票是低估的,那以更低的股价买到更多的股票,为什么没有利?――如果老股东并不认为股票是低估的呢?如果老股东中有太多的投机者呢?
  
  3、市场里所有的融资,只要是能够创造出比所融资金额的资金成本更多的价值的,都是有利的。――对债权融资这样的判断是成立的,但对股权融资是需要前提条件的,比如股东期望的融资成本(要求回报率)应该是多少呢?
  
  4、所以我们要判断这1600亿融资是不是有利,那就要分析平安拿这1600亿去投资能产生多大的收益率?--平安怎么能证明这1600亿就能产生让股东满意的回报呢?事前预期与事后实际出现差错平安拿什么来补偿股东呢?毕竟1600亿不是160亿更不是16亿,市场的谨慎是有道理的。  
 
【 • 发布:sosme  2008-01-29 10:16 】   
  《徐星价值论坛》福尔莫斯(2008-1-29)
  
  招商银行、万科、平安,可以说是深圳经济给全国的“三张名片”(当然还有IT业的华为等),被公认为中国在金融、地产业里“最好”的三家公司。从它们前十几年的经营历史来看,应该对得起“伟大公司”的称谓。
  但是,如果我们把伟大公司的标准再往上提一点,比如在时间上提到三十年以上,那么,这三家公司还能继续称得上“伟大”的公司吗?我觉得现在还不是做答案的时候。因为说实在,在这些行业中,要想诞生三十年以上“伟大”公司,难度实际上是非常大的。
  首先,行业特性决定了这类公司真正要“长大”非常难。因为在这三大行业中,同质化经营的特征很难改变,其业绩的辉煌80%得益于行业的景气因素。很多投资人容易将在经济景气时业绩辉煌的公司"崇拜化",进而认为其业绩可以长期辉煌下去,给予过高的预期(或股价的溢价)。
  其次,这三家公司成功的共同特征仅在于机制的领先。深圳企业领先于内地的主要的地方就在于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如果一个家企业的竞争优势仅仅来自于企业机制,那么其优势是难以持久或风险较大的。因为成功的企业,机制只是必须的要素,而不是能保障必然成功的要素。可以看到,内地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上正在迅速赶上深圳企业。以前来深圳的人会觉得深圳与内地多么多么不同,但是现在呢?
  招行、万科、平安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现在还未行业内建立其独有的商业模式。不错,其机制的领先在目前仍然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被消弱。而商业模式的建立则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建立的。理解这一点,只要听听招行的马行长的一句话就知道了:“招行只是比别人想得早一点,做得好一点,……”。在商业模式上,它们与同行的企业其实没有实质的差别。这也是行业特征决定的。其实,理解这一点,只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清楚了:为什么深圳没有一家制药企业做得很好的?要知道,成功的医药企业是高度差异化的经营和要有长周期建立的。其实,深圳至今没有在容易产生竞争优势的行业里诞生出一家“深圳名片”式的企业!这是发人深省的.
  招行、万科、平安这类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具备了机制和规模领先后,急于扩张。但其竞争优势的内涵和商业模式建立起来吗?他们的观念是:先把规模做大再说。于是,万科创下了近几年来A股融资速度的最快记录;招行在上市后的不长时期内,急速的融资也曾让基金们大骂;而平安今天的超级融资,只不过是前两者的继续而已,“遗传基因”在共同起作用。
  从在国内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这种先做规模再考虑其它的思路也许有道理。因为行业特征决定了其商业模式很难有多大的差异和创新,只能靠规模去拼。但是,企业的风险也随着产生。我以前写过一篇小文,如果回报股东是以短期内的会计业绩来衡量的,那么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成为“伟大企业”,只要给我钱,把竞争对手收购合并报表利润不就上去了吗?想增长多少就能增长多少!今天的平安,只是这种“野心”更加赤裸而已。
  但是,据我的观察,世界上还没有一家长期伟大的企业是靠收购来实现的,除非它早已建立起颠覆同行的差异化经营模式。
  所以,平安的融资,不必去骂。这是这类行业中企业的一大特征和局限性所致。  
 
【 • 原创:冰工厂  2008-01-29 10:26 】   
  就平安的1600亿融资是否对股东有利来说,关键是拿这1600亿做什么。
  如果1600亿是入股中石油,入股价两块钱一股,那就是惊天利好。象平安现在对这1600亿拿去做什么提也不提,从投资者的角度,只能免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