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的未遂迁都[杨子明]
(2025-07-19 09:37:20)分类: 报刊文摘(转) |
大宋立国之前,赵匡胤是后周朝的一员大将,官名“点检指挥使”,手握重兵。
因周世宗柴荣突亡、新皇帝幼小,赵匡胤于是在部属的拥戴下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即“陈桥兵变”,取得皇位。京城暂定原周国的首都汴京,即开封城。赵匡胤的弟弟即后来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当时亦掌握重权,也是兵变主谋,立国后被封晋王。
太后某日问赵匡胤:“汝可知自己为啥能当上皇帝?”赵匡胤说了“得祖宗荫助”“得顺天时民意”“得群臣拥戴”几个自谦的原因,均未得到太后认可。太后说:“非也。实得益于周皇帝幼小,给汝提供了夺位机会。”太后接着说:“皇帝幼冲,国之不幸!汝应吸取周亡国之教训,立长不立幼。汝百年后应立弟弟做皇帝,江山才得稳固。”赵匡胤答应了,将接班人定为弟弟赵匡义。在赵匡胤当皇帝期间,晋王赵匡义就是储君了。
开封地处河南,是五代时各朝京师。开封乃四战之地,是向东、北、南各方用兵的好地方,属进攻型城市,无险可守。赵匡胤立国后,考虑到将领们拥兵的威胁,遂解除了他们的兵权,欲以太平求万世。这样,汴京的战略地位就需要有大量的常备军备战,即要用财力作支撑。于是赵匡胤提议迁都,首选洛阳。晋王却说:“京师屯兵百万,全靠汴河漕运,仗仰东南货物。若迁洛阳,恐水运艰难。”赵匡胤说:“迁都洛阳只是第一步,最后是要迁都入雍。”晋王问为什么。赵匡胤说:“欲据山河之胜,去冗兵,循周、汉故事,真正减负于民,谋得长治久安。”赵匡胤以图前往长安,借险要来减少国防成本,但晋王却说:“在德不在险。”
“在德不在险”,是有德之人的治国理念,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赵匡胤闻言便不作答了,迁都之议于是搁置。后来有大臣探问迁都之事。赵匡胤说:“晋王之言善,姑从之。”这一“姑”就是一百年。京城也就固定了下来。赵匡胤临终时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这就是赵匡胤认为建都汴京将耗费更多民财所发出的担忧。
至此,后人该明白宋代为什么重文轻武、君臣节俭、国势日穷了;也就明白为什么到了宋神宗时,不得不实施经济改革、起用王安石了,也就明白北宋是如何走向衰弱直至灭亡了。
------2025年07月12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7/12/content_28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