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种的莴苣[邱俊霖]
(2025-05-31 12:01:20)分类: 报刊文摘(转) |
莴苣并不是我国原产的蔬菜。据学者考证,莴苣来到中国的时间大概在隋代:“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莴苣也。”(北宋·陶谷《清异录》)
这个“呙国”具体在什么地方,如今人们已经难以考证。不过能够确定的是,到了唐代,莴苣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餐桌上的一道重要蔬菜。唐代高僧从谂在诗中写到过莴苣的吃法:“苦沙盐,大麦醋,蜀黍米饭齑莴苣。”(《十二时歌·其六》)“齑”即用各种调料进行腌制。在古代腌制是莴苣最常见的吃法之一。比如《西游记》里的镇元大仙,菜园子里种了“莴蕖”(这里的“莴蕖”应该是莴苣的另一种写法),他们五庄观里吃的莴蕖就是腌“莴蕖”。
“诗圣”杜甫,晚年时也种过莴苣。不过,他种的莴苣长势并不好:“既雨已秋,堂下理小畦,隔种一两席许莴苣,向二旬矣,而苣不甲坼。伊人苋青青(独野苋青青),伤时君子或晚得微禄,轗轲不进,因作此诗。”(《种莴苣》)雨已经停了,秋天到了。杜甫整理了一小块菜地,每隔一段距离就种一两席莴苣。结果二十多天过去了,莴苣还没长出嫩芽。旁边的野苋菜倒是绿油油的一片片。见到此情此景,他写了一首《种莴苣》诗来抒发内心感慨:“翻然出地速,滋蔓户庭毁。因知邪干正,掩抑至没齿。”(节选)
莴苣的成长,总是会受到胡乱生长的野苋菜干扰。这些野苋虽然在寒露时枯萎,可它们破土而出的速度极为迅速,滋生蔓延把庭院搞得一团糟。杜甫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也像莴苣一般:“贤良虽得禄,守道不封己。拥塞败芝兰,众多盛荆杞。”(节选)自己坚守道义,直到一把年纪了才得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职,但依旧难有作为。就像芝兰生在庭院里,周围都是荆棘和杞树,怎么能茁壮成长呢?不过,杜甫在最后又乐观地表示:“登于白玉盘,藉以如霞绮。苋也无所施,胡颜入筐篚。”(节选)
相信邪恶终将压不住正义。莴苣最后能上“白玉盘”,盘下还要加上个艳丽的垫子。至于野苋,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到时候就是把你们装进竹筐里,你们也不好意思见人吧。
到了宋代,莴苣更常见啦。根据《东京梦华路》和《梦梁录》的记载,人们无论是走在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或是来到南宋的都城临安街头,都能买到莴苣。腌制,依然是宋代莴苣最流行的吃法。南宋的美食家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记载了一道名字很特别的菜,叫做“脆琅玕”:“莴苣去叶皮,寸切,瀹以沸汤,捣姜、盐、糖、熟油、醋拌渍之,颇甘脆。”将莴苣去掉叶子和表皮,切成一寸长的段,然后用开水焯熟。接着,用捣碎的生姜、盐、糖、熟油和醋等调料,把焯过的莴苣拌匀腌制,这样制作出来的莴苣味道既甜又脆。
这道菜为啥叫做“脆琅玕”?“脆琅玕”的读音与“翠琅玕”相近。在词典中,“翠琅玕”的意思是一种青绿色的玉石,古人常用这种玉石制作佩饰。后来也用“翠琅玕”代指翠竹。
绿绿的莴苣,是不是与“翠琅玕”有点儿相似?而且莴苣吃起来脆脆的,林洪索性把“翠”改为“脆”,用“脆琅玕”来代指莴苣菜,实际上这就是一道腌莴苣。林洪还提到了杜甫种莴苣的故事:“杜甫种此,二旬不甲坼,且叹君子晚得微禄,坎轲不进,犹芝兰困荆杞。以是知诗人非为口腹之奉,实有感而作也。”
------2025年05月31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5/31/content_273887.html
前一篇:两个“茂陵”[日月同行]
后一篇:白居易与荞麦饸饹[刘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