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一词[朱百平]
(2025-05-10 03:59:11)分类: 报刊文摘(转) |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都自豪地称自己是中国人。但“中”“国”这两个字的最初含义是什么?这两个字又是什么时候组合到一起的?组合到一起的最初含义又是什么呢?
“中”
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有学者认为,“中”的本意指旗杆,中间的椭圆形是把手,上下飘扬的是旗帜。当部落首领有事时,就竖起旗杆以召集众人,大家环立于旗杆周围,听候君王发布命令。也有观点认为,甲骨文的
“中” 字像一个有旒的旗,旒是旗帜下面的垂饰,古人常在军队或部落的中央竖立旗帜,作为集合众人的标志,由此引申出中间、中心的含义。“国”
的古字是 “或”,从戈,从口。“戈” 表示兵器,象征武力;“口” 表示人口,也可表示城邑。“国” 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或”,字形像一个人手持戈守卫着一片区域。金文的 “或”
字在结构上与甲骨文相似,但字形更加规整,线条也更加流畅。到了春秋时期,为了明确表示国家的概念,在 “或” 字的外面加上了
“囗”(wéi),表示疆域,形成了 “國”
字。从“国”字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最早的“国”字是没有明确疆界的。
“中”“国”两字,虽然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但这两个字何时连成一个词组的呢?有证据表明,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中。何尊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作为镇馆之宝,目前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说起这件稀世之宝重见天日,还有一定的戏剧性。1963年宝鸡陈仓区贾村镇的一场秋雨,为贾村塬的陈堆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雨水冲刷之后,他家后院土崖上露出了一件偌大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几经周折入藏博物馆后,经过专家清洗、除锈等环节,器物内底部长达123字的铭文显现出来。在这123个字中,就有“宅兹中国”这一词组。据专家学者解读,当时尊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正是因为有了何尊的出土,才有了宝鸡这个城市后来的宣传语“何以为尊,我有中国”。
随着秦朝统一六国,“中国” 的概念开始扩大,涵盖了秦朝统治的所有区域。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疆域,“中国”
一词也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代称,包括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广大地区,但在地理概念上仍主要指中原地区以及周边的部分地区。到了元朝,疆域辽阔,“中国”
成为整个大一统国家的名称。清朝时期,“中国” 作为国家的正式名称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在《尼布楚条约》等外交文件中,就使用了
“中国” 这一名称来指代清朝统治的整个国家,包括了中原地区以及边疆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标志着 “中国”
从一个文化和地域概念逐渐转变为一个具有明确主权和疆域的现代国家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作为新中国的名称被继承下来,成为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符号,包括了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等多个方面,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家园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朱百平)
------2025年05月10日《西安晚报》第8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5/10/content_269096.html
后一篇:长安诗人风华录·雷君玲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