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一宴乾坤转[黑山石]1
(2025-04-19 13:55:01)分类: 报刊文摘(转) |
雨水已过,虽有料峭的春寒,但和风向暖,吹到脸颊,已成了轻柔的抚摸,不再如朔风那般硬扎刺骨。春风吹化了薄冰,小麻鸭欢快地在水中扎着猛子,一串串火红的红梅绽放在枝头,玉兰则羞怯地撩起洁白的面纱,偷偷窥望。如此春光烂漫,适合郊游踏青。
从西安城区出发,跨浐水,越灞河,沿108国道一路向东。道路两侧的田地里,小麦已返青,密布如蛛网的干渠、支渠、斗渠中,渠水潺潺,正咕嘟咕嘟地流向广袤的农田。人勤春来早,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东行约35公里,抵达被后世称作“天下第一宴”的发生地——鸿门堡。
一
2200多年前,时序已属寒冬腊月,渭河平原朔风呼啸,山寒水瘦,草黄叶落,太阳亦怕这滴水成冰的低温天气冻着自己,也偷个懒,躲藏在厚厚的云层之下,默默地注视着人间万物。放眼望去,河泽山川尽显冬日萧瑟。在崤函古道两侧的田地里,冬小麦已有寸把来高,把身子大半畏缩地贴伏在地面,它们在期待一场大雪的到来。一群麻雀在田地的上空飞来飞去,寻找可供果腹的草籽、昆虫。驿道上,一匹差驿快马疾驰而过,被惊扰的麻雀呼啦啦地飞到高高的树丫上,小小的眼睛露出惊恐神色。随着驿差的背影快速消失在远处飞扬的尘土中,官道又恢复了往常的静寂,似乎一切都未发生。
骊山北麓下的一个小土塬上,旌旗猎猎,迎风招展,军帐内,主宾已落座,一场精心布置、暗藏玄机、惊心动魄的宴会,正在举行。饭局上,两个集团的主帅各怀心机、谋士各施方略、武士各展其力,谁将雄主天下的生死角力正在展开……
在今临潼区新丰镇西南约2公里处,108国道南侧,伫立着一座长约一公里的峭原。峭,本意为“陡直”,《说文》释其意为“陖也”,同“陗”。原,在地理学意义上,它通常代表着广阔而平坦的土地,是一种相对宽泛的地形概念,像平原、高原,都展现出地势平坦开阔的特征。关中人对原这一地理概念并不陌生,特别是在西安及周边就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原,著名的就有龙首原、白鹿原、少陵原、五丈原等。峭与原的组合,可理解为其下部陡直、上部平坦的台原。
站立在108国道南望,峭原总体高出路面约50米,呈南高北低形态,北边出口又像一座门,两侧土质岩壁笔挺,如斧斫刀劈一般规整,是因常年被骊山流下来的雨水冲刷及岁月风霜侵蚀所致,门道将土原分成两段,中间形似鸿沟,故称“鸿门”。据《史记·索隐》载:“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余,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水经注》说:“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即沛公会项羽处。”
渭河与骊山之间的二级阶地上的这处台原,北临渭河,南依骊山,地势险峻,居高而临下,扼守西东之交通,易守而难攻,是设隘驻军的一方佳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史记》及相关史籍记载,考古学家对此地进行了考察、论证,并出土了陶釜、云纹瓦当、茧形壶、陶罐、绿釉奁等数百件古代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三块方石,刻勒“鸿门坂”三字。
《说文》释:“坡者曰阪。”阪即是原和坡下平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此处应指入鸿门堡的这段斜坡。
“鸿门坂”这三块石质匾额,应是镶嵌在鸿门堡城门楼上的标识。在从108国道拐进鸿门宴景区时,上坡约500米,两侧土崖高耸,人陷在堑谷之中。《续修陕西通志稿》:“鸿门坂在新丰镇东,新筑一城,西门刻‘古鸿门坂’四字”。
梳理地理方位及地貌特征,综合史书记述及出土文物印证,今新丰镇之南原上之鸿门坂(即今鸿门堡自然村),乃古之鸿门。
公元前209年,那场名为酒宴,实则暗藏杀机的饭局——鸿门宴,即在此地举行。
------2025年04月19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4/19/content_265253.html
前一篇:古代狂风吹人的那些事[陈保琳]
后一篇:鸿门一宴乾坤转[黑山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