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孔子的姓、氏、名、字、号说起[汪建平]

(2025-03-15 16:25:19)
分类: 报刊文摘(转)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凡人都有姓名。不仅如此,在古代中国,一个人还要有至少一个“字”和“号”。

  就拿人们最为熟悉的孔圣人举例来说: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孔,是他的氏,而非姓。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孔子是宋微子的后代,宋微子,子姓、宋氏、名启,是周朝宋国的第一代国君,所以孔子姓“子”。而“孔”是他的氏,从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开始,以“孔”为氏。

  到秦汉以后,姓氏才逐渐合二为一。孔子虽然没有自号,但被历朝历代统治者追封的谥号不少,如“尼父”“先圣”“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等,为万世师表。这样,姓、氏、名、字、号,便成为一个人的完整标识,是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区别所在。

  姓与氏

  “姓”,《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姓的本义是一种血缘关系,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这从后人根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共22个“古姓”中可窥见一斑——在这些姓中,近半数带有女字旁。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了一个代号,这便是“氏”。氏与氐本是同一个字,氐指树根,是柢的本字。故而,氏表示一个人的归属,为姓的分支,可用来区分不同分支的同姓子孙。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可变而姓不可变。

  姓与氏有一个合并的过程。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氏族》中指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即到了汉武帝时期姓氏基本上已经合二为一了。呈现出百“姓”齐放的状态:带女字旁的姓氏有娰、姬、姜、妫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最直接反映;以动植物为姓氏的有马、牛、龙、柳、梅、李、花、叶等,大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官职、爵位为姓的有齐、楚、燕、韩以及司徒、司马、上官、公孙等;以出生地、居住地、职业为姓的有姚(虞舜生于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郭、陶、巫、卜、医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的有唐、虞、夏、商、周、殷、成等。另外还有诸如皇帝赐姓;为避皇帝或圣人讳或避灾难而改姓;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以及拓跋、单于、宇文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姓氏。

  名

  姓的来龙去脉厘清之后,“名”便呼之欲出。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名的最初发明是为了在走夜路时,使别人知道,防止男女相撞,用以避嫌。

  《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商代人当时的习惯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崇尚并且主要以甲乙丙丁“十大天干”来命名,如太乙、太丁、武丁等。周代以后,命名侧重于名的内涵和意义。

  春秋时期取名讲究“五类”“六不”,即“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六不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

  魏晋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字命名。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孙子王静之、王桢之。画家顾恺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一个佛僧名便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

  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辈分取名的习俗,即:名字的第一个字显示辈分。此外,宋朝人还喜欢用五行序辈,取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生之义。

  明清则以族谱命名为特征。

  总的来说,人们取名,喜欢采用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也有不少人以节令、地名、动物和排行来取名,如冬梅、京生、阿牛、二囡等等。

  字

  “字”,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称谓方式,通常在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由长辈根据本名的含义另取一个别名。字的选取,往往与名有相当的关联,大致有以下几种取法:

  并列式,即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表示车的意思。

  辅助式,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矛盾式,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补充式,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尚书》有“谦受益”的论断,两者互为因果。

  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应该在君王或长辈面前使用,而“字”是在平辈或晚辈之间相互称呼的。

  号

  “号”,是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叫别号。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有别人相送的“绰号”,称为尊号、雅号或外号。

  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直到魏晋南北朝,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号才开始广泛流行,成为文人墨客彰显个性、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相比名和字,古人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用以表达自己的性格、气质、爱好、人生志趣等,而且号的字数也没有限制。

  以旨趣抱负自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以“六一居士”自号:“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以官职、故乡等为号。如杜甫,字子美,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因他曾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

  以佛学经典为自号,如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自号“六如居士(取自《金刚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的讲学之书,王维一生崇信佛教,钦佩维摩诘,不仅以维为名,还以摩诘为字,更以摩诘居士自号。

  还有以惊人之语为自号者,如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一生崇拜明代大文学艺术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曾刻有一枚印章曰“徐青藤门下走狗”。

  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

  姓,体现了一种血缘关系,是整个氏族的称号。氏,作为姓的分支,用以区分不同分支的同姓子孙。名,作为一个人的代号,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字,是弱冠之年收到的“成人礼”。号,则是个性化的自我表达。姓氏名谁,字号寓意,无不反映古人的伦理观念、教育理念、社会规范和个人志趣,这些称谓为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探究古人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线索。


------2025年03月15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15/content_25837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