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药器藏深情/笔墨家书抵万金/跟着文物去寻“古人的春游”[清宇]
(2025-03-08 18:34:49)分类: 报刊文摘(转) |
近日春暖花开,正是出游踏青的大好时光,相信不少小伙伴都在琢磨着自己的春游计划。那么,在桃花灼灼的春天,古人又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春游呢?衣食药器藏深情,笔墨家书抵万金……近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申公豹的药品清单意外走红,三七等实用性很强的药材早已在古人的“行路必备清单”上。从“攻略”到行囊,本期,我们就通过文物来探寻古人的春游——
出行“攻略”
最早“旅行指南”记录于青铜鼎上
衣食药器藏深情,笔墨家书抵万金。如今人们出行前习惯查看天气路况等信息,远行的还会准备详细计划。从前没有那么多了解外界的渠道,但古人出行前也尽量做了周全准备。比如对于脚下的土地和走过的路,古人习惯用文字进行详细记录,形成了记录交通食宿、山川河岳、风土物产等信息的游记、地方志等,古人的出行“攻略”即来自此。
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记录更详细“旅游路线”的《广舆图》等兴起于唐代;这一时期还有了外国游记,如玄奘将西游过程口述,由其徒弟辩机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专门的旅游地图在明代时就已出现,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它记录了包括今天江苏、陕西、上海等在内的众多省市区的60多万字的游记,可谓古代游记的集大成者。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指南”记录于青铜鼎上。《左传》中“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诞生典故“问鼎中原”,据文中“……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可知,鼎身刻制着九州山川、江河道路、各地风物及一众不利旅行的事情。
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清代《陕西舆图》绢本彩绘,是描绘了明代陕西的大型单幅全省舆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表现范围东起山陕间的黄河,西至嘉峪关,南到汉江,北至长城,涵盖明代陕西全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打卡。
“百宝”行囊
茶叶、蜡烛、蓑衣、中药、围棋等一应俱全
古代交通住宿不便,出一趟远门动辄就要数月,因而人们的行囊中不仅有茶叶蜡烛、蓑衣斗笠等生活用品,还会按《千金要方》等医书准备中药。近日大火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申公豹给李靖代购的药品清单中包括了三七、田七粉、蒲黄、茜草、冰片、血竭、红花、当归、苏木和马钱子等。这些药材的功效主要是活血化瘀和止痛,对跌打损伤及外伤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它们也是古人行囊中必备的部分。此外,常见的还有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等,大多有芳香开窍、除秽杀虫的作用。至于文人雅士还会特别准备笔墨纸砚,或是棋盘棋子等物品。
不说大概想不到,锄头也是古人旅游标配。要知道但凡名山胜水风景秀丽之地,大多人迹罕至,所以需要行路者用锄头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后世人们根据北宋科学家沈括的出行经历,及其在《梦溪笔谈》等著作中的相关记载,总结出一份行李清单:除衣物、寝具等必备物品,还有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油筒、虎子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会出现虎子。虎子即尿壶,也叫夜壶,是博物馆藏品或考古发掘中常见的一种陶瓷器,因其形似伏虎而得名。原来,古代大多数客栈没有专门的厕所,所以有地位和条件的人出行,一般都会将夜壶马桶等列入旅行必备名单。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的北周青釉虎子,简化的虎头呈四十五角上仰,两侧划出虎嘴和毛发,四足粗短有力,提梁粗大呈绞索状,青釉特别光亮,是这一类型文物的佼佼者。
吃在路上
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干粮
《庄子·逍遥游》中言:“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翻译成白话意思是去近郊要提前准备三餐,去百里外要连夜舂米,去千里外则要提前三个月备粮。《诗经·大雅》中《公刘》写:“廼裹糇粮,于橐于囊。”意为带着干粮准备远游,大包小包都装得满满的。
古人之言,都是经验之谈。唐代起酒肆食店逐渐普及,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没有落脚地和酒肆食店的地方更多,因而出行者随身携带的干粮尤为重要。据考证,徐霞客的行囊中就常装有胡饼、笋脯、茶叶等食物和酒水,此外还带了烹饪美食所需的炊具。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汉代青铜灶具和汉代陶仓,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8块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的唐代面质点心,是这方面的珍贵文物。
先秦时期,主要粮食作物是“五谷”中的粟、黍、稷、菽等。两汉时期谷物制粉技术逐步推广开来,出现了馒头、饼、面条等,唐朝时出现了饺子的雏形。西周到战国后期,人们最常带的干粮是类似干粥的“糗”。《说文》对“糗”解释为“熬米麦也,又乾饭屑也,又粮也”,《疏》中记载“糗,捣熬谷也。谓熬米麦使熟,又捣之以为粉”。据此可知糗是粟米、豆类或其他粮食炒熟后打成粉,加水揉搓成形后晒干的食品,方便携带耐贮存,可直接食用或加水调成糊状食用。干粮不光有糗还有脯脩,脯与脩都是肉干。《礼记·曲礼上》:“以脯脩置者,左胊右末。”南宋陆游在《鸱鸦》中写道:“巡檐攫脯脩,入舍掠膾炙。”这些都是肉干的制作方法。据史书记载,脯脩是将鲜肉割条形状,抹盐搁锅里蒸熟之后悬挂晾干即可,因而脯是熟肉干。做好的肉干用荷叶包起来,以绳子扎紧即可。在这方面,临潼战国墓出土的牛肉干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肉制品。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临潼区一座战国晚期墓葬中发现了盆满钵溢的肉制品,有关专家通过红外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为黄牛肉。因铜敦封闭严实,肉制品虽已碳化,但仍能用肉眼看到一根一根的肉丝,保留的腱膜还有弹性,这应该是中国目前保留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制品。
必不可少
持古代版“护照”择吉出行
古人春游、远行时除了要做好以上准备之外,以下环节也必不可少。
从殷商到晋代,占卜都是人们远行前不可或缺的环节,商代甲骨文中就常见用占卜择吉出行的记载。不仅帝王出巡,郊外游猎乃至军队远征等一应事宜都要进行卜问预测吉凶,设有卜官,以观天地之变、测阴阳之机,预卜未来。陕西考古博物馆藏的卜骨、刻辞卜甲,是这方面的代表文物。
就算选好了黄道吉日,也不代表即刻便能出行,细心的人会再三检点行囊,每次第一个要确认的物品,就是功能类似于“身份证”的凭证——符牌、传信。符牌在秦汉以后逐渐衍生出节、竹使符等门类。唐时,朝廷根据官员品级配发不同鱼符,五品以上官员佩有鱼袋。从《新唐书·车服》所载可知,自高宗始,五品以上官员开始佩鱼袋,出现“佩鱼者众矣”的局面,逐渐演变成为官员身份等级的象征。而唐代妇女的服饰使用一般都遵循“妇人从夫色”的穿戴原则,常在钗首处饰以精美的鱼形,从而与男性官员的鱼袋相辉映,同样是一种身份与荣耀的象征,也是夫唱妇随的爱情见证。韩愈《示儿》诗称:“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唐朝低级官员出使国外时,甚至借用高级官员的紫金鱼袋抬高身份,谓之“借紫”。宋朝时鱼符被废除,但鱼袋得以保留,明清时演变成牙牌与腰牌。
不过,符牌与现代身份证功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代表的是“有身份”而不是“有身份证”的人,是等级地位的延伸。而普通百姓使用的身份证明叫传信,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它记载的信息更详细。唐时与传信功能相仿的称作“过所”,及至明清时期,类似功能的凭证被称为“路引”。至于大家熟知的《西游记》中玄奘出行所用的“通关文牒”,作用更像是古代版护照。
------2025年03月08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博视野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08/content_256825.html
前一篇:请不必加我为好友[倪西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