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花灯、社火和美味元宵环绕的节日/浪漫元宵节/满载中国人的生活情趣
(2025-02-12 19:00:46)分类: 新闻时事(转) |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元宵节意味着春节的尾声和春节庆典的最后一个高潮,这个被灯谜、花灯、社火和美味元宵环绕的节日,满载着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与乡愁。
灯火里的乡愁
2000多年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这一天中国大地的万家灯火璨若星河。
“正月十五是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人重要的时间节点,是辞旧迎新的生活的节点,元宵节既是独立节日,也是春节的组成部分,是过大年最高潮部分的压轴大戏。在传统春节里,中国人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家庭团圆和亲戚间的往来,由此进入到第二阶段的整个社会层面的集体互动、娱乐狂欢。”著名民俗专家、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说。
“元宵灯会起源于汉代,自隋唐倡导,变成举国狂欢,不耍灯就不叫过年。”王智表示,陕西以及全国各地的闹元宵都与灯火、烟火有关系,送灯谐音送丁,寓意添丁加人、人寿年丰、多子多孙。送灯、追灯、打灯、撞灯、燃灯、完灯等习俗又引出各地著名的夜社火、地社火和盛大灯会,如周至的火龙、牛斗虎、夜竹马,临潼的龙灯社火,彬县的灯山会,耀州的火亭子,蒲城的火流星,富平的打铁花,安康的火狮子翻天印等。
据介绍,花样繁多的纸扎灯笼在民间如百花争艳:陇县有金蟾灯、凤翔有斗子灯、安康有竹纱灯、白鹿原有火葫芦灯、临潼有竹篾子灯、高陵有莲花灯、长安区有狮子灯、花篮灯、聚宝盆灯……其中,白鹿原上的火葫芦长命富贵灯完全保留着旧时的老模样,代表着最古老、最典型的关中乡村气息。
另外,在关中地区还有一个充满童趣的习俗——专属于孩子们的灯笼会。依旧俗,娘家舅舅要给自家姐妹的孩子从出生起,连送12年灯笼,送灯时要配上蜡烛、花馍等,算作娘家给孩子每年一度准备的大礼,这也是链接血脉亲情的最好方式。每当灯笼会的民谣响起,乡村里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手提花灯,开始进行打灯、赛灯、碰灯、撞灯、燃灯的游戏,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充满童真趣味。最终的燃灯寓意辞旧迎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一天,不仅是孩子玩耍的灯,甚至是大人耍的火龙、火狮子等最后也要烧掉送回“天上”,寓意新春到来日子红红火火、全家吉祥如意。如今,这载着乡愁的场景已然在城市里渐行渐远,成为长者们童年里的回忆。
记者了解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长安,平日里晚上是实行宵禁的,但唯独元宵佳节期间除外。元宵节期间不但会集中展示唐朝人最丰富的夜生活,还会展示最明亮璀璨的城市街景。著名学者于赓哲告诉记者:“为了上街观灯,长安城前后三天暂停宵禁,万人空巷,男女杂游,也是谈恋爱的佳期,因此才有了后代文人墨客生发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描述。”再往前追溯,据《隋书》卷六二《柳彧传》记载,隋代所有城市在上元节这一天都有狂欢活动,不但通宵达旦,而且火光洞彻夜空,人们还戴上野兽面具进行狂欢。
“火树银花”的炽热世界
岁月斗转星移,三秦大地元宵节活动中还流传着一幕幕来自铁与火的“浪漫”:坚固铁块经千度高温化为铁水,一勺铁水用木板等工具可以打出一个“火树银花”的炽热世界。
“这是农民们最原始的闹元宵方式,买不起烟花就打铁水,在七十二行匠人中,只有补锅匠人因为常常要化铁水才在无意中生出打铁水的娱乐,因为高温极其危险,一般人望而却步。”王智告诉记者,补锅匠人掌握了温度和火候,发现一滴铁水进入空中可产生铁花的秘密,“因为铁水的温度很高,流动经过的地方总有少许杂质,铁水的温度远高于这些杂质的燃点,剧烈碰撞时就会产生铁花。”
在白鹿仓景区的铜梁火龙钢花表演中,钢花艺人用火钳夹住重庆铜梁特产的竹节“硬头黄”,用竹节舀起烧化的铁水抛向空中,另外一个艺人用蘸水的硬木板子向空中击打,瞬间爆发出万点“繁星”。四面8个艺人向场地中央击打钢花,而此时,赤膊上阵的舞龙队在抡着木炭火流星和龙珠的艺人引导下冲入“火海”进行表演,场面无比震撼。
关中地区的社火各有千秋
秦腔在民间一直拥有一种别具一格的传承方式——每逢春节或大型庆典进行“镇场”的社火。源自秦腔题材的社火仿佛将各色秦腔人物请出舞台,站上芯子走进人海。每一台芯子的机关设计之精巧、繁复程度之绝妙堪称一道奇观。每当元宵佳节前后,社火巡游都会成为当地最吸睛、最热闹的庆祝活动。
传承于西安临潼的“马踏青器山”社火包含“马踏青器山”、秧歌、锣鼓、竹马、大头娃、高跷等多样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当地百姓每到元宵佳节期间都会组成200余人的表演队伍,浩浩荡荡。“马踏青器山”堪称社火芯子中最复杂的一种,青花瓷盘环绕成“山”,装扮成《白蛇传》《西游记》人物的幼童们“金鸡独立”于“山顶”,每台芯子大约绑着上百个瓷器,芯子行进过程中青花盘叮咚作响,碰撞出泉水般清脆的音色;方圆几十里模样最周正的幼童们化好戏妆,或站在一柄长枪上,或立在一根金箍棒上,复杂的机关让观者只觉分外惊险刺激,这都是乡村百姓们传承数百年的智慧的结晶。
时代在变迁,社火芯子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革新,从靠人抬的“抬芯子”到马或拖拉机拉的“车拉芯子”,再到汽车牵引的“巨型芯子”……秦腔人物故事的内核没有变,但芯子的形式从未落后于时代脚步。
------2024年02月12日《西安晚报》第5版西安年
最中国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2/12/content_25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