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打灯笼、戴彩贝到燎花花[王军营]

(2025-02-08 18:17:51)
分类: 报刊文摘(转)
  在关中渭北的咸阳地区,若以小孩子正式打灯笼玩耍的时间计算,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前后共有三天。

  正月十四夜幕降临后,孩子们挑上闪亮的灯笼,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相互比拼,炫耀各自的灯笼,有说有笑,开心热闹。

  正月十五晚上,是元宵节的最核心;孩子们在外面玩够后,再挑着灯笼,帮助大人把家里所有黑暗空间都要照亮一遍。民间流传,如果这一天家中有地方还黑着,今后就很可能招来蝎子、蜘蛛等毒虫盘踞。所以,此日各家绝不吝惜灯油或电费,把家中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就连老祖先的坟前都要点上纸灯笼照着。

  正月十六晚上,就要碰灯笼了。相传本年灯笼不能再留到来年玩耍,否则使用的人要生烂眼病。孩子们又挑起灯笼,再狂野一下,找一个伙伴,两人的灯笼猛烈地比拼、撞击,直到对方的灯笼变形、着火…… 这样,一个新年的年意基本算过完了。

  到了正月二十后,许多乡村人家都有戴彩贝的习俗。什么是彩贝呢?家里有小孩的,乡村主妇们会在闲暇时间,用年前给家人做新衣时余留的各色布匹的边角料(尤其是彩色亮丽布片儿),经过细心裁剪缝制,做出五彩缤纷的小小布花,挂在家中门栓与柜子锁扣上;还有用彩线系在孩子的衣服纽扣上。这各式各样的小巧布花,即被当地人称作“彩贝”(关中方言转音为“财儿摆”)。据文献记载,古代早期贝直接被用作交易货币,后来在很长时间中,贝用来指代财富。关中渭北地区的人们,在正月中下旬以后,即有制作与佩戴彩贝的传统习俗。

  正月三十晚上,各村各堡的人们普遍燃起熊熊篝火,举行燎花花活动。花花,即通常所见柴草烧起的火花;咸阳地区,民间也常将其称作“燎惶惶”。什么是“惶惶”?老辈人传说,熊熊燃烧的烈火火焰,能够燎去人们心中的惶恐担忧和烦恼情愁。翻阅文献可发现,燎花花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民间祭祀活动。追溯历史,单就关中而论,其焚柴祭祀的仪式,可直接溯源至西周前期。

  在当今关中咸阳地区,正月三十晚间广大乡村举行的燎花花活动,即与中国古代的燎祭仪礼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在举行燎花花时,需提前准备充足的干柴。在本地一些乡村传说中,燎花花的柴草不能偷窃别人家的,也忌讳偷懒直接拿自家柴堆里的柴,而必须是从村子各处勤快地捡拾收集得来的。所以,正月最末一天下午,各家都发动起来,大人小孩身挎竹篮,在满村的犄角旮旯寻觅柴火。天色暗下来后,各家大门之外,陆陆续续堆起一个一个柴草堆。这时,人们把房门、家具与身上挂的所有彩贝,都统统扯下来,丢进干柴堆里,准备一起点燃。

  天黑后,家中的男性长辈手持谷草火把,从自家后院开始,经过厨房,循序进入每间屋子,包括家里的牛棚、羊栏、猪圈、鸡舍、狗窝以及茅厕等院子里所有角落,都要用火“燎”过一遍。然后再到自家大门外点燃柴堆,并热情邀请围观的乡邻从火堆上跨过。如果火焰不够大,人们会再向火堆里撒把盐,“噼噼啪啪”,火焰熊熊燃烧起来。家庭所有成员都围聚火堆而立,一个一个,依次跨过火苗。甚至一些腿脚不利索的老人,也在家人帮助下,颤颤巍巍地跨过火头。幼儿则被大人凝重地抱起,在火焰上抡来抡去。

  活动之末,乡民有拍火花预判当年收成的习俗。柴草烧完,火势渐灭。主家男丁手持一柄铁锨或长扫帚,猛拍火堆,瞬时红花飞溅,在地上铺成一片。根据飞起的火花形状与数量多少,他们会说今年田里的麦子、糜谷、豌豆、荞麦或玉米等庄稼,是否能够丰收。一般都是很乐观的评价。

  灯笼照照,全家欢笑;火焰燎燎,前途美好。从打灯笼、戴彩贝到燎花花,这些传统习俗的长期传承,不仅寄托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对未来富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关中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2025年02月08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2/08/content_25063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