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著春秋》:中国古代战争峥嵘气象[任旻]
(2025-01-25 18:19:07)分类: 报刊文摘(转) |
鸣条之战、牧野之战、长勺之战、麻隧之战……王树增的历史题材新作《天著春秋》,以夏商至春秋的十场重要战事为背景,描绘出朝代更迭、王权兴衰、家国纷争、诸侯并起的繁盛历史图景,书写中国古代战争峥嵘气象。
王树增的“战争系列”曾荣获多项国家级图书大奖,畅销近千万册。《天著春秋》是“战争系列”增添的第一部古代篇章。王树增的作品大气磅礴,以宏观的视角勾勒历史的全貌,描绘时局风云变幻,又以细腻的笔触聚焦微观,关照个体的命运与精神的光辉。在《天著春秋》中,王树增从夏商之际一直到春秋末期发生的重大战事入手,重读历史,书写古老而璀璨的华夏文明。作品不仅重现事件的本来面貌,更揭示出文明与社会发展背后的逻辑,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体会到时代的脉动。
《天著春秋》释读了丰富的史籍文献和文学典籍,既描绘了青铜时代冷兵器作战血流百里的残酷狞厉,又诠释了蛮荒时代何以会“在河之洲,君子好逑”的深情,可谓宏大之势与细微之美并茂。《天著春秋》对兵法、阵法、兵器、仪式的现代解析,让读者感受的是跨越千年、延续至今的因果逻辑。
自2015年完成《抗日战争》以来,王树增为《天著春秋》倾注了十年心血。他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潜心搜集、整理典籍,甄别史料,也多次寻访古战场、古遗迹。十年史海钩沉,终于完成了这部震撼人心的大作,以高品质的历史书写,开启古代华彩篇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天著春秋》给予高度评价:“王树增不仅仅是客观地讲述历史,他对每一场战事都有精辟的个人认识和看法,这个是让我很佩服的。《天著春秋》讲述了近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数十场特别重要的战事,每一场战事在史书里的记载都是非常简单的,有的就几行字,王树增根据史书把它铺展开来,而且对当时军队的制度、装备都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大家在读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的有意思。”
除古代战争的丰富内容外,《天著春秋》更是一部文化大作。作品将夏商周三代到春秋五霸的辉煌与挑战,文明的兴盛与延续,政治的复杂与权谋,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书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哲学理念、传统礼俗、文化心理等,品味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智慧。而作者从个人史观和文化观切入的精妙解读,也为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天著春秋》所写的绝不只是古代战争史,更是对华夏文化、文明的回望与凝思,是一幅全面而繁盛的历史文化图景。
在《天著春秋》中,作者以战事的视角切入,对历史、文化进行了多维度的呈现和解析。诸多君王、重臣、将领、游侠、谋士不再只是单一的符号,更是有血有肉的个体,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性格、选择与命运,感知历史的温度。作品在还原史籍与神话背后史实的同时,融入《诗经》等大量文学经典,语言挥洒成风、古韵悠长。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王树增老师的非虚构写作,既写到了事,更写出了人和精神,既写出了历史的大脉络,又写出了历史的细节和质地,让我们在细节和质地中感受着人的精神。这个再往上说,就是司马迁的传统、左丘明的传统,实际上中国文章之道、中国文章的重要来源其实就在于此,就是这个脉络。他说:“王树增老师写《长征》《解放战争》等,我认为那就是国民之书。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历史和来处有一个基本感受、基本知识。同样的,《天著春秋》也是关于我们的来处、关于我们精神的源头,关于我们中国人何以是中国人。《天著春秋》谈的不仅仅是战争,围绕着战争,我们能够看到我们民族最初的那些精神、那些感受力、那些价值观是怎么来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也是一本国民之书。”
关于《天著春秋》书名的含义,王树增的解释是:天,是指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具体到春秋,生产工具简陋,生存条件蛮荒,人面对自然和族群,有太多无法解释、无法掌控之事,只能幻想人世间之外有一个力量存在,影响着他们的生存和命运,这就是天。延展到今天,天依然是中国人心里的一种存在,中国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这与先祖的心理暗示是一样的。天著春秋,就是春秋时期不可抗拒的历史前行大势。
自三代到春秋,从文明奠基到百家争鸣,每一场重大的战争,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痕迹。战争是残酷的,但是经过战争,人类也在逐渐蜕变,创造出更庞大、组织更完善的社会,开辟了更广的未来道路,同时,民族精神在战火中得以锻造。《天著春秋》中写了很多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它们成为中华民族集体精神、品德、智慧中的一部分,比如“卧薪尝胆”“一鸣惊人”“退避三舍”“一鼓作气”“秦晋之好”“唇亡齿寒”等,这些事件历经千年,至今仍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思考与行为方式。
《天著春秋》,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版
------2025年01月25日《西安晚报》第8版文化周刊
长安悦读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1/25/content_249423.html
前一篇:《秦宣太后传》序言[王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