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曲承百年/一技显匠心——秦腔板胡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亲民的“琴韵人生”

(2025-01-19 10:11:50)
分类: 新闻时事(转)
  一把板胡,一曲秦音,于一个家族,是百年的传承,于一个人,则是从稚气孩童到古稀白首的执守。

  今年已71岁的王亲民,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板胡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家族制作板胡的技艺从祖父王芝春、父亲王彦芳,到王亲民这里,已经传了三代。音色高亢、明亮的板胡,是秦腔音乐的灵魂,板胡奏出时而委婉缠绵、时而慷慨激越的旋律,也奏出王亲民一辈子酸甜苦辣、与秦音相伴的守艺“乐章”。

  世纪岁月中 板胡之音声声传

  “一把上好的板胡是用椰壳做琴筒(也称琴壳),这是最核心的“音箱”部分,小叶紫檀做琴杆,看似结构简单,制作起来却有上百道工序。为了配合不同戏曲音色,板胡又细分出了秦腔板胡等十余个种类……”随着王亲民如数家珍般的叙述,记者近日走进老人的家,大小不一的制作板胡的陈年老料、一把把精致的板胡古琴,将原本就不大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留下只容一个人通过的狭窄通道。这些木器,是王亲民一生的“朋友”和心血,也有着他最深沉的情感寄托。

  王亲民生长在一个制作民族乐器作坊的家庭里,他的爷爷是享誉西北、有“胡胡王”之称的王芝春。从王亲民记事起,他就帮母亲整理马尾,帮父亲拉弓子。看着父母亲和爷爷奶奶每天忙忙碌碌地干活,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从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就印下‘干一行爱一行’的印子。”王亲民说。

  王芝春在清末时以“西京全儀合”为号,开了当时长安城中唯一一家乐器行。彼时正是戏曲兴盛的时候,再加上王家秉承“勤,慎,谦,清”家训,以诚待人,以善待物,以精待业,以质论价,“西京全儀合”很快声名远扬。爱好听戏的于右任,经人介绍认识了王芝春,二人交情深厚。1936年,于右任和王芝春商量,为店改了名,并亲自为新店题匾“永盛斋乐器行”。

  子承父业,王亲民的父亲王彦芳也是西安市有名的板胡制作者,以手艺和“守艺”让名冠西北的“胡胡王”之誉留驻西安。20世纪50年代公私联营,王彦芳和几个乐器匠人在东大街合办了秦声民族乐器合作社(后更名为西安民族乐器厂),当时易俗社、狮吼剧团(现西安市豫剧团)、戏曲研究院等著名戏曲院团,都是合作社的“铁粉”。

  作为家族的第三代“传人”,王亲民5岁起跟随着父亲学习板胡制作,12岁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板胡。高中毕业后,王亲民被分配到西安木材加工厂,后又进企业从事木材检验工作,他由此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这些年,他为板胡制作选择木料时非常挑剔,甚至到了“苛刻”和“轴”的地步。

  几年前,王亲民专程远赴海南,为自己制作琴筒挑选椰子壳。看形状、看大小——他在椰林旁扎起帐篷,天天吃着方便面,一挑就是一个月,最终,从过手的20万个椰壳中仅挑出800个满意的,而其中达到王亲民眼中“精品级”的只有40余个。

  百磨千凿里 有精益求精的执着

  从“选料”开始,制作秦腔板胡这件事用王亲民的话说,是“最简单,却也最复杂的事。”

  说简单,大概源于那百余道程序他早已烂熟于心;说复杂,是即使再熟练,每一道工序依然丝毫不能有差池与含糊。

  王亲民制作的板胡,多以红木、小叶紫檀等名贵木种做杆子,仅杆子,就要经过刨方、划线、磨圆、打磨、打眼、烫眼、粘骨头等多道工艺。此后的制轴,更是繁琐——轴子要先砍,不能锯,砍好形要反复挫与戗,细细打磨,轴子有6瓣、8瓣、24瓣、32瓣之分,还有麻花状,做好之后粘“骨头”美化。“至于用椰壳制作的琴筒部分,也是丝毫不含糊,要经过锯、刮毛、打磨等多道工序。”王亲民说。

  锯口、磨平、扫镗,刮壳子、修型、粘板、锯边、打磨、打眼、烫眼、定音、组装、上弦……王亲民将自己家里3平方米左右的小阳台作为“工作室”,每天一待就是12个钟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亲民的双手也犹如被金属工具“打磨”过了一般,老茧叠着老茧,掌心如铁般坚硬。他用最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出一把把带着祖辈传承“基因”的秦腔板胡,这些音色明亮、高亢、具有强烈穿透力的板胡,载着秦腔中的秦风秦韵飞向舞台,走向民间,甚至被国外收藏家收藏。

  时光回到百年前,1912年,刚刚建社的西安易俗社在“西京全儀合”订制了一把板胡。王亲民的祖父王芝春和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约定,除了这把板胡之外,还会再做一把,一百年后若易俗社还在,就让后人把这把板胡捐给易俗社。

  一个世纪后,在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开馆之际,王亲民把爷爷当时做的这把价值连城的黄花梨木板胡捐给了易俗社。

  板胡的传承与秦腔艺术的传承,在这一刻同频共振,彼此的百年之约也成为秦腔界的一段佳话。

  守技艺遵古训 守住非遗传承的初心

  在时光的滋润下,王亲民的手艺炉火纯青,但面对日渐加快的社会节奏,一个月才能“锻造”出一把板胡的纯手工老手艺,受到机械化制器的巨大冲击也是事实。

  机器生产板胡效率高、价格低,手艺人的板胡技艺如何在时代冲击下站稳脚跟?王亲民坚定地认为:“要守得住初心、匠心和良心。”在百余年的时光中,因为各种原因,王亲民的家庭遭遇种种变故,老人如今生活非常清贫。但即使如此,他依然严守几代人总结的木料选材方法、储存经验以及板胡制作要领,在制作板胡时从未忘记过“勤,慎,谦,清”的家训。

  创新和研磨,也是王亲民认为在非遗传承中必不可少的。“这么多年来,我除了在民族乐器制作环境中汲取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外,还自修了木材学、木材工艺学、音乐物理学和民族乐器制作相关的大学教程。我在工作中深知制作一件民族乐器,需要的是人与植物的对话——制作一件乐器,不仅要做出形,更要考究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表达作曲者的内心呐喊和乐曲的感情释放。如果音乐没有各地方、各民族的特色和味道,那么观众将不会花时间和钱去欣赏,所以做乐器是品人生、品味道,更是高台教化,如做不到此三点,不如改行。”王亲民认真地说。

  在采访中,被王亲民反复提及的一个词是乐器的“味道”——在他看来,那些经由手工匠人淬炼打磨的民族乐器,是机器生产永远无法取代的。“我家是西安这一行的老字号,作为‘胡胡王’的后人,再穷也不能毁名誉,否则对不起先人,更对不起世人。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深深地明白,我身上的传承责任和声誉责任。”王亲民说。

  王亲民说,自己已是古稀之年,如今,除了从艺、守艺,自己最关心的事还有传艺,“在有生之年,我希望把这项技艺挖掘整理好,用文字和图片的方法记录下选材方法和制作要领,让几代人总结下的经验得以保存,这也是我此生为社会作些微弱的贡献吧。”


 文/记者 孙欢 图/记者 尚洪涛


------2025年01月19日《西安晚报》第2版政点 专题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1/19/content_24823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