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膝头写作[李磊]

(2025-01-17 22:56:56)
分类: 报刊文摘(转)
  人有三急,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又多了一样。

  有时走在路上,突然有颗种子在脑子里发了芽,于是赶紧弯下身子,低头在手机上抠起字来。

  多年前,我还没有手机,脑子里的种子发芽时,便从口袋里掏出备好的纸笔,匆忙把头脑里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因为条件所限,往往是依在墙上、靠在树上,更多的时候是伏在膝头写作。这样,那面墙、那棵树、那狭仄的膝头,便成了我的书桌。那么,我所在的那条路、那片树林、那块庄稼地,就是我的书房了。

  有几年,我经常伏在膝头写作。那时,我还在老家跟母亲一起耕种。说也奇怪,我的所谓灵感,常常在锄地的时候产生。于是,我便放下锄头,蹲在红薯、玉米或者大豆的中间,在膝头搞起创作。母亲以为我是故意偷懒,说我是“懒驴上磨,屎尿多”。后来,我对“锄地产生灵感”的现象也做了分析,可能因为锄地不需要太多的体力,而且用时较长,大脑长时间处于空转状态,正是“人闲是非多”,所以会有一些歪主意像杂草一样冒出来。

  后来,有幸到乡镇上班,主要的工作跟邮递员一样,往返县、乡、村三地,接送各种式样的“通知”。有一回下乡送通知,送到最后一个村,任务即将完成,摩托车经过一段颠簸的砂石路时,我在那长短不一、起伏错落的颠簸中,突然来了灵感。我把摩托车扎在路边,伏在膝头搞起创作来,把最后一张“通知”的正反面都写满了,还卷起衣袖,在胳膊上写了几行。到了村支书家里,重新要了一张纸,把“通知”的内容抄了一遍,送给了人家。至于,写的是什么,现在想不起来了,不过那种开闸泄洪般的快感,至今仍然难忘。

  其实,每次在膝头写作,都是应急而作,怕突然出现的灵感又会突然消失,就像在河里抓鱼,看到的鱼再多也没有用,只有抓到渔篓里,才是自己的。因此,在膝头写作,特点是急,必须立刻把问题给解决了。所以,也引起了一些误解,不了解的人说:“这家伙是不是肠子不好,你看又蹲下去了。”熟悉的人说:“别管他,是这里不好。”我不看都知道,那人在用手指着自己的脑袋。

  后来,托了写作的福,来到县城工作。有机会拜访一些地方名人,他们往往都有单独的书房,平时在里面看书、写字;喝醉了,就躲在里面闭门醒酒。于是,我也想搞一间书房,也有模有样地坐在里面,把写作当成跟吃饭、睡觉一样的大事。可是,我的想法并没有实现,毕竟,孩子需要读书、玩耍的地方。那些舍不得扔掉的旧物和垃圾,也要有容身之所。我还是向现实低了头,开始在餐桌、窗台等地方写作;把写作这件事,安放在生活的空隙里。

  这样,在写作上碌碌无为的我,对家人和自己便有了交代。毕竟,写作不是主业,就像种菜与种庄稼,种菜用的是庄稼地的边角料,下的功夫也不同,收成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至于,写的内容琐碎,就更好理解了。毕竟,是在膝头写作,眼睛看到的,不过是琐碎、低小的日常;身体感知的,不过是膝头的冷暖。凡人,哪有那么多的大彻大悟、大喜大悲、大开大合。

  回想起来,写作三十多年,我最好的写作空间,还是在田间;最好的写作方式,还是伏在膝头。有时,我会骑着电动车,揣着纸、笔来到县城外,找一片可以容身的庄稼地,钻进去,蹲下来,伏在膝头写作或者睡觉。恍惚中,听到风吹庄稼的“沙沙”声,以为自己又回到了青春年少,以为母亲又来到我的身旁。


------2025年01月17日《西安晚报》第7版终南 晚晴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1/17/content_24765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