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及其邻居们[林园]
(2025-01-11 11:35:02)分类: 报刊文摘(转) |
国家“一五”计划期间,西安市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17项落户西安。在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中,西安城东被列为工业区。有关部门和苏联专家在多方考察比较之后,认为西安城东浐河西岸地势平坦、宽阔,符合建厂要求,最终将6个国防军工项目选定在此,建设东方机械厂、昆仑机械厂、华山机械厂、黄河机器制造厂、秦川机械厂和西北光学仪器厂六大工厂,成为国家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
作为西安城东工业区配套的主干道幸福路,由此应运而生。
一
“一五”期间,西安城东工业区建有多条公路,咸宁路、长乐路、幸福路、万寿路、韩森路、长缨路等。初建时,由于条件所限,这些公路均为碎石路面。多年后,这些道路的路面被分段升级改造成沥青路面。这些均为南北、东西的直线道路,又与附近街坊道路相连相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网状交通线路。
幸福路,既是一条南北向的公路,也是一条分界线。南起长鸣路,北接华清路,被咸宁路和长乐路分为幸福南路、幸福中路和幸福北路。同时,幸福路又将长乐路分为长乐东路和长乐中路。
由于幸福路东面主要是工厂生产区,幸福路由此被划为工厂区。幸福路西面是与其平行并同时开建的万寿路。万寿路的西面是工厂职工家属的居住生活区,因此,万寿路被划为生活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者之间则为百余米宽的隔离防护林带。幸福路东面有一条南北向的工业专用铁路,与幸福路一道承担起保障生产的交通运输使命。专用铁路从南向北穿过咸宁东路、长乐东路和几条村道,与陇海铁路相接,铁路沿线经过东方厂、秦川厂、华山厂、黄河厂、昆仑厂。如今,这条专用铁路已废弃,但在它经过的路段,仍然可见遗留下来的铁轨。它已完成使命,默默地镶嵌在沥青公路、水泥村道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工业建设的历史遗迹。
在城东工业区几条主要干道修建完成后不久,长乐路、万寿路、咸宁路、韩森路、长缨路等路段先后开通了公交车。7路、8路公交车,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通的线路。7路公交车从王家坟通往大差市,沿途经过的长乐中路、韩森寨、纬什街、金花路等站点都位于西安城东工业区域。
早些年,幸福路上没有通公交车,去往幸福路乘坐公交只能在咸宁路、万寿路、韩森路、长乐路、长缨路等路段设立的站点下车。虽然这些站点距离幸福路只是百米距离,但多少还是有所不便。
在工厂建设的同时,万寿路西侧的生活区建成了大片三四层的单元式楼房,楼房是清一色的灰色砖墙,人字形红瓦屋顶。这些排列有序的楼房组成了一个个街坊。万寿南路西侧被编为101至106街坊,万寿中路西侧被编为29至31街坊和14至17街坊等,来自全国的建设者们纷纷落户于此。其中,江浙籍、东北籍的人居多。我家住的那个楼门里,楼上、楼下和同层的邻居都是东北人,以至不知从何时起我说话竟然带有东北口音,自己却丝毫没有察觉。直到读大学、参加工作,周围不断有人聊起我的东北口音,并由此推测我的籍贯。搬离军工家属院后,我的东北口音又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之下,我的老乡福建人显得少了许多。据上世纪90年代末的统计数据,幸福中路一带的韩森寨工业区福建人仅有172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所居住的院子里,福建人有5户人家,除我家外,其余4户夫妻双方都是福建人,他们的福建口音比较浓。虽然我父亲从小在福州生长,却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也许就是我虽是福建人,却讲不了福建话的缘故吧!
那时,大多数人家有三五个孩子,有的甚至更多。在双职工家庭中,因为小孩子多,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家务的任务,便多由奶奶或外婆等老人来做。因厂区与生活区相距大约一公里,无论步行还是骑车,上下班都比较方便。虽然中午休息时间有些紧张,厂里也有职工食堂,但大多数有家庭的职工还是选择回家吃饭。每到上下班高峰时段,咸宁路、万寿路、幸福路等主要路段布满了上下班的人。他们大多身着蓝灰色工作服,迈着大步,几千、上万人汇集在路上,浩浩荡荡,像流动的巨幅画卷,十分壮观。
“一五”期间,随着重点工程建设的进行,幸福路一带的工厂和附近的住宅楼都用上了自来水。那时,西安城外大多地段没有路灯,天黑下来,只能依靠星星月亮的光亮,否则,道路就漆黑一片。“一五”期间建设城东工业区时,在咸宁路、万寿路、韩森路埋设电力杆位的同时,全部安装了路灯。这几个路段,在漆黑的夜晚,明亮的路灯如同耀眼的星星一般。
大型军工企业投产后,二十世纪60年代又建成陕西钢厂。这座位于幸福南路东侧的大型钢铁企业,初建时,同相邻的几家军工厂一样,都以代号称谓。陕钢厂被称为“五二厂”,上世纪70年代中期改名为“陕西钢厂”。到了上世纪80年代,周围人延续习惯称呼陕钢厂为“五二厂”。
陕钢厂的家属区、单身宿舍楼和招待所与厂区相距一公里左右,位于公园南路与咸宁中路交会地带。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公园南路南段还是一条未完全打通的土路,东侧是东方厂105街坊,西侧是一小片庄稼地,庄稼地西侧是陕钢厂单身楼,单身楼南侧是陕钢厂家属楼,家属院内多是四层高的红砖楼房。家属楼东面和南面都是农田,越过农田可见陕钢厂职工医院。陕钢厂单身楼西面是陕钢厂招待所,中间是一处平坦的小广场,露天电影即在此处放映。不仅陕钢厂的职工家属可以观看,附近的居民也常来免费观看。
唐山大地震那年夏天,一些地震中的伤者被安排住在陕钢厂招待所。这些需要进一步治疗和康复的伤员,有年长者,也有中青年和儿童。自从知道陕钢厂招待所来了唐山大地震的伤员,我们街坊里的几个孩童隔三差五去陕钢厂招待所。进入招待所,我们蹑手蹑脚地来到房间门口,探出半个身子,静静地将目光投向房间内。虽然我们与伤病员只是目光交流,彼此从未开口说话,但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们能感觉到善意。
陕钢厂破产后,原厂区南面成为华清学府小区,小区内是一幢幢排列整齐的住宅楼。原厂区北面则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在校园内有一处陕钢厂博物馆。这处开放式博物馆保留了陕钢厂当年的部分车间和厂房,这些低矮陈旧的建筑见证了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很有年代感。
如今,幸福中路和幸福南路东侧的部分厂区已经分别进入综合改造阶段。经了解,部分质量较好、特色明显的厂房将被保护和利用,有望成为幸福路地区特色的文化景观。
二
西安城东幸福路一带工业区建设之前,这里曾经是农业区,除了成片的农田,还聚集了诸多大大小小的古村落。这些有着几百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村村相连,田地相接。村民们辛勤劳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为小麦和玉米。农户生活安逸,大多住宅简陋,有的世代居住在低矮昏暗的土坯房,有的甚至住在空间狭小的土窑洞。村庄的道路大多是狭窄的土路,这些土路是常年人畜行走,架子车、马车来往通过,碾压出乡间土路,这些路段坑洼不平,遇雨积水,泥泞不堪。
幸福路周边古村落的名字,多以村庄附近标志性建筑、村中大多数人的姓氏、历史沿革等而得名,韩森寨村、千户村、高楼村、十里铺村、长乐坡村等都是城东著名的古村落。
韩森寨村因村旁有著名的韩森冢而得名。千户村的名字由来,要追溯到古代的千户所。千户村不仅是一个村落,也是一个地理标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问起陕钢厂的位置,大多回答在千户村,很少有人说在幸福南路。高楼村位于幸福中路,相传明嘉靖年间,因村北塔上有魁星楼而得名。高楼村的邻居黄家坡村,明朝时期,因黄姓人家居住坡下而得名,村民以黄姓居多。长乐坡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原名叫“浐坡”,相传因隋文帝嫌其名谐音“产婆”或“惨坡”,改名为长乐坡。另一种传说是唐中宗时期,因坡上建有长乐宫,长乐坡村位于长乐宫遗址之上,因而得名长乐坡。
随着城东工业区的建成投产,西安步入工业化城市,与此同时,工业区周边村民的生活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些村民开始种植蔬菜,喂养奶牛,供给附近的居民。一些村民被招进工厂成为工人,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有了病痛就在厂职工医院就医,孩子在厂子弟学校上学,生活有了更多保障。
上世纪90年代初,在韩森寨村,每到傍晚,就见一位中年男人在村道缓缓骑着自行车,自行车后座右侧挂一个口小肚大的铁桶。他不时地用陕西方言拖着长腔大声吆喝:“奶——来——了!”并不时地将自行车停在一些宅院门口。听见熟悉的吆喝声,院子里的租客便拿着小锅、大茶杯之类的容器走向院子门口。中年男子拿出铁制的长柄捞勺,熟练地从铁桶中舀出牛奶,倒入小锅、茶杯中。这位送奶的中年男子是千户村的,自家喂养的奶牛。由于牛奶质量、味道都好,在千户村、韩森寨村有了不少固定的客户。
随着幸福路一带人口的不断增加,建厂初期盖的家属楼满足不了需要,厂里职工便在厂区附近的村子里租房居住,幸福路周边村民的出租房变得紧俏起来。一些年轻人结婚后,在附近村子里租房,一住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千户村、韩森寨村、高楼村、长乐坡村、东小寨村等村子里,有着大量的租客。这些租客,有附近工厂和一些单位的人,也有生意人。房屋租金成为这一带村民收入来源之一。除了出租房屋,村民们也制作凉粉、豆腐,承包建筑,跑运输。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公司办企业的村民越来越多。随着收入的增加,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村民的居住状况可见一斑。土坯房扒了,改建砖瓦房;砖瓦房拆了,改建楼房,自建的楼房盖到四、五层高,房屋外墙贴上了各式各样的彩色装饰材料,院子里的小楼变成了小洋楼。随着城中村改造的进行,幸福路一带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进了宽敞整洁的小区,住进了带电梯的高层楼房。
三
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秦川中学,坐落在幸福中路的隔离带,校园内两栋四层教学楼,两栋教学楼以L形状相连接,校园东面是有着四百米跑道的大操场,每年的运动会和学校大会都会在此举行。教学楼北面有个小操场,操场上安装有篮球架、单双杠等运动器材。学校西面是万寿中路,东面是幸福中路,北面是一条狭窄的小路,如今称为横二路。横二路东接幸福中路,南面是秦川厂医院,西面通过万寿路与爱民路相通。学校大门与医院北门相对,中间隔有一条小路,后称为爱学路。
学校时常开展义务劳动,也有学工学农劳动,学工劳动有时在校办工厂,有时则去外面工厂。校园大门西侧有一处大平房,校办工厂就设在那里。学校距离工厂很近,只隔一条幸福路。进入工厂的生产车间,学生们除了可以近距离观察生产过程,还可以坐在操作台上,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前些年,随着幸福林带的开建,学校被拆除。据说,新校区将建在幸福中路东侧靠近韩森路一带。
幸福中路靠近韩森路北侧部分曾是韩森寨派出所所在地,派出所大门位于幸福中路西侧,门朝东开,身份证和户籍等业务均在此处办理。如今,韩森寨派出所的办公地点已搬至距离幸福林带不足一公里的爱宁路西侧。
除此之外,幸福路周边靠近生活区还建有工人俱乐部,仅万寿路沿线就建有三个工人俱乐部:万寿南路的东方厂工人俱乐部、万寿中路靠近韩森路的韩森寨工人俱乐部、万寿中路北端靠近长乐路的黄河厂工人俱乐部。在万寿路西面家属区附近则分布着秦川厂俱乐部、华山厂俱乐部、西光厂俱乐部和昆仑厂俱乐部,这些工人俱乐部无论在功能和造型方面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俱乐部里有大舞台,有容纳千人的观众席,厂子弟学校学生的演出、工厂职工大会和文艺汇演都会在此进行。俱乐部里还有话剧、京剧、芭蕾舞剧等演出,有大银幕可以放映电影。此外,俱乐部还设有多功能厅、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
韩森寨工人俱乐部对面是韩森寨商场。位于万寿中路西侧的韩森寨商场有一个院落,上世纪50年代建成时,院子里坐落着几栋平房,共同组成了商场。院门外南面临街的是韩森寨照相馆,这家照相馆在当地比较知名,一些中小学的同学聚会合影照常在此拍摄。照相馆南面是新华书店韩森寨门市部。
幸福南路靠近咸宁路的隔离带部分是公交汽车公司所在地。与此相对,在万寿北路靠近长乐路的位置是电车二场,电车二场的西门开在万寿北路东侧。从电车二场西门进出的大多是有着两节车厢的无轨电车。车顶端有两根长长的电杆,无轨电车噪声小,车在行驶过程中也比较平稳。无轨电车在21世纪初期大多停用了。4路电车的调度站位于长乐中路靠近万寿北路南端处,公共交通月票发售点也位于此处。接近月底那几天,月票发售点的窗口外就排起了长队。那时,公共交通月票无论乘坐公共汽车还是电车都能使用,并且不限制使用次数。
在万寿中路北侧与长乐路交会东南处,是长乐百货商店。这座上世纪50年代的平层建筑,灰色砖砌的外墙,人字形红瓦屋顶,古朴典雅。即便到了上世纪90年代,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墙面装饰五彩纷呈,但它也丝毫不逊色。商店内是青砖铺就的地面,副食、日用百货等货品在玻璃柜台和货架上分类摆放,顾客一目了然。顾客多在附近居住。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曾在这家商店里买过一个放大镜,质量很好,连同包装至今仍然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口奶粉在市面上很少见,但在长乐商店里,国产奶粉、进口奶粉同时保障供应。如今,商店已被拆除,但它曾为周围居民生活带来的保障与便利,仍然常常被忆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幸福北路和万寿北路间建成了万寿路中药材批发市场。药材主要来源于陕南、甘肃、宁夏、内蒙古和东北等地,药材市场销售覆盖西北五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因为规模大、品种齐全而享誉全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幸福路沿线陆续开办了几家进口汽车修理厂和进口汽车配件销售门店。几年之后,进口汽车修理和进口汽车配件销售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幸福路一带。
随着幸福路综合改造工程的开工,幸福路和万寿路之间隔离林带上的建筑物相继被拆除。经过几年的拆迁和建设,这条南起西影路,北至华清路,东接幸福路,西临万寿路的狭长绿色林带——幸福林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城市生态的绿色屏障,幸福林带绿树林立,地上景观和地下三层空间错落有致,相映成辉,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如今,幸福林带东西两侧的道路幸福路和万寿路相继拓宽并升级了路面,同时建有立交车道。多条公交线路在幸福路通行,公交站点设置多处,地铁也在此处经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也为下一步幸福路地区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继幸福林带成为一条绿色生态景观林带之后,经济园区、商务商贸中心、生态居住小区、新模式批发商圈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幸福路地区综合开发不断深入,幸福路也将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邻居。
------2025年01月11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1/11/content_24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