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家坝烫面[许岚]
(2025-01-10 19:01:05)分类: 报刊文摘(转) |
耗时六十五分钟,一盘承载记忆、心血的“胥家坝烫面”,终于得以端上餐桌,走上舌尖,走进味蕾。
品味着美滋滋的故乡美食,一种别样的乡愁顿时涌上心头。
我从四岁半开始生火、拉风箱。妈做饭、做菜的时候,还没灶台高的我,就踮起脚跟“偷学”。时间长了,妈做饭做菜的精髓,都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烫面、面疙瘩、油茶等,都是妈的拿手好小吃,却是我们过年一样的稀缺快乐。缺衣少食的年代,简单的食材,到了妈的手里,就像魔幻一样,将我们原本清苦的日子,烹饪得幸福而甜美。
爹,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大掌墨师(我喜欢称他民间鲁班)。当地很多养猪的农家,为了猪不调皮,肯吃、肯长,早出栏、早得钱,就请爹来“扫圈”。由于烫面粑软、好吃、好入口,就成了扫圈的必需食物。很多时候,爹就带上我,一起蹲在圈里,把烫面一把一把地往嘴里塞。烫面吃完了,爹就开始施展他的手艺……完了,主人家会给爹一些“师父钱”。我和爹就一起打着手电筒或踏着月色回家。时过一年半载,有很多人家会提着酒肉来我家,答谢爹。我至今都没弄明白,爹的家具做得精美,房子盖得美观,怎么还有这般“魔法”?所以,烫面,就在我心里生了根。
爹妈虽然离开我已经多年,但我对他们的爱却与日俱增。当我的想念浓得怎么也化不开的时候,我就会亲自下厨,做一盘烫面,来慰藉一下自己。而每一锅的苦乐里,满是爹妈清晰生动的身影,好像他们就和我在一起。
做烫面的工序,复杂而缜密,带着一丝技术的灵活性;做烫面的心情,紧张而激动,带着一种艺术的成就感。先把精面倒在一个饭盆里,打上两个鸡蛋,加水,用筷子搅匀。加水多少,全靠自己的手感经验。火烧旺,加入适量菜籽油,腊肉或腊油最好,用勺子将调好的面泥从锅边往下一圈一圈倒,然后飞快地用锅铲将很快凝结的面泥烫平,烫均匀,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一锅烫面成型后,待微微焦黄,要翻过来烫,用手慢慢旋转,让它均匀受热,焦黄一致。要注意调节火的大小,还要小心烫伤旋转的手。一锅、二锅、三锅、四锅——锅锅都需要耐心,手疾眼快。锅锅烫面都出炉了,一起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细条。在锅里加入足够的菜籽油,适量的姜丝、蒜粒、干辣椒块,炒一下,然后把切好的烫面一起放进锅里,不停地均匀翻炒。烫面熟了,撒上少许葱花。一盘民间美食,就这样诞生了。
这次的“胥家坝烫面”,品相与味道,都比上次要好,心里窃喜技术又进了一步,爱又刻骨铭心了一寸。在异乡,当我备受思念煎熬的时候,情绪低落的时候,诗绪枯竭的时候,一盘“胥家坝烫面”,就足以慰藉我的乡愁、我的诗意人生。
------2025年01月10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晚晴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1/10/content_24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