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黄庭坚(五律)《赠惠洪》赏析
(2023-05-05 20:02:46)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
赠惠洪
[北宋]
黄庭坚
数面欣羊胛,论诗喜雉膏。
眼横湘水暮,云献楚天高。
堕我玉麈尾,乞君宫锦袍。
月清放舟舫,万里渺云涛。
北宋才子黄庭坚博学洽闻、文江学海,他不仅是苏门弟子,而且还创立了江西诗派,并在宋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诗人曾经多次被贬,晚年更是流落到偏远之地。由于远离亲友、人地两生,诗人觉得分外孤寂和烦闷。
为了排遣心中的烦恼,他逐渐地开始接近佛禅,并认真底研究佛学典籍,还结交了很多僧侣和道士。诗人有一次与一位高僧交谈,心情畅快,忘记烦忧,于是赋诗抒怀。下面介绍黄庭坚水平高超的五律,开篇采用比喻手法,最后两句更是画龙点睛。
《赠惠洪》
北宋 •
黄庭坚
数面欣羊胛,论诗喜雉膏。
眼横湘水暮,云献楚天高。
堕我玉麈尾,乞君宫锦袍。
月清放舟舫,万里渺云涛。
北宋崇宁年间,诗人被贬谪到广西宜州,而惠洪则经常云游四方。山谷在湘中偶遇大师,彼此一见如故,交谈甚欢,很快就成为知己。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的仰慕之情。
诗的大意是:诗人与高僧惠洪虽然只见过几次面,却很快就成为知己。他们在一起谈论诗词,彼此都从对方那里收获良多,那种欣喜的感觉,就像喝了一碗鲜美的鸡汤。在那些相聚的日子里,诗人和大师一起游览湖山美景,青碧的湘水如美女的眼波那般明澈;云开日出时,天空中也显得一派清朗。
诗人与大师切磋诗文、交流感想,他们之间的谈话显得非常轻松惬意,就像古代的高士之间奋掷尘尾;大师的襟怀洒然超脱,也仿佛诗仙李白转世。大师即将在月清之时泛舟出行,他的身影也会出没于万顷波涛之中。
开篇就抒写了作者与大师倾盖如故的情景,“羊胛”是指时光飞逝。相传北方游牧民族喜欢煮食羊胛骨,由于那里夜晚很短,等到骨头煮烂时,天色已经大亮。作者以此表达他与大师之间从相见到熟悉,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作者被贬异乡,很难碰见情投意合的朋友,这次与大师交谈时深感受益匪浅。山谷心情舒畅,就像喝了一碗美味的“雉膏”(即鸡汤)。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显得极其形象;同时“欣、喜”二字,也表达出作者兴奋和愉悦的心情。
颔联描写他们会面处的景物,“湘水、楚天”,展现出一幅阔大的场面,诗人置身其间,身边又有高僧作伴,立刻觉得无比开怀。
山谷应该有很长时间没有如此开心了,他凝视着碧波荡漾的湘水,然后又抬头仰望浩渺无边的楚天,顿时觉得又活出了自我。
颈联化用典故,“麈尾”,出自《世说新语》,晋代时,孙盛与好友殷浩关系密切,他们经常在一起激烈辩论,有时还会用力挥动麈尾,展现出一种极其兴奋的模样。
“锦袍”,代指诗仙李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曾在前往金陵的船上穿着宫锦袍,大模大样地坐着,尽显一派旷达不羁的情怀。黄庭坚以此形容高僧在辩论时表现得极其忘我,又显得超凡脱俗,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惠洪大师的崇敬之情。
结尾以景结情,“月清放舟舫,万里渺云涛。”短暂的会面之后,将要面对长久的别离,诗人依依不舍,可又无法一直挽留对方。高僧无牵无挂、四海为家,而山谷则身在宦途、向往云霞,他无法追随大师的脚步,却总是心系对方。
黄庭坚的这首五律情景交融,作者在开篇运用比喻手法,“羊胛、雉膏”描写形象,展现出作者兴奋的情绪。中间两联写、议论,表达出对高僧的赞美之意。
结尾更是画龙点睛,通过前面六句的铺垫,诗人想象大师将在万里云涛中泛舟前行,并用“月清”二字,暗指高僧清澈无尘的心境,也抒写了作者对美妙禅境的无比向往。
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12222880279478799/?app=news_article×tamp=1679905270&wid=1683288243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