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楹联家吴昌硕的三副楹联(上海王建民)
(2023-02-12 09:14:17)分类: 楹联/诗钟/作品(转) |
海派楹联家吴昌硕的三副楹联
王建民 上海
1、海派楹联
上海开埠后,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国际方面的等等原因,上海迅速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全国经济中心和远东金融中心,由此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研究表明,海派文化最早形成于虹口区,因为那里是上海最早的五方杂处,中西文化融合。
“海派”一词不仅仅是用来形容上海文人和上海地区的,鲁迅、沈从文等人在介入和讨论文学界的”京海之争”时,使得这个词的含义是逐渐简单明了。一九八六年,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上海史研究倡导者唐振常先生提出“海纳百川”的说法,形容上海再一次“对外开放”,或称为“再全球化”。这就是海派文化的核心。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汉语特色的一种文学样式,海派楹联是海派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吴昌硕简介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吴昌硕的篆书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吴昌硕诗联创作的水平也很高。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的钱君匋在《谈谈吴昌硕的诗》一文中写道:
吴缶老早年曾在俞曲园门下治过经学,不久又请益于杨见山,训诂文字方面基础雄厚,后来在浙江、苏州、上海结识了很多名家,陆廉夫、诸贞壮、沈石友、施旭臣、胡公寿、吴平斋、吴大澂、张子祥、潘伯寅、高邕之、任伯年,见闻甚广。加上不断游历,诗也日益生发而趋于成熟。
吴昌硕的诗作有《缶庐集》。
3、三副楹联
3、1西泠印社十周年纪念联
1913年,西泠印社举行了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修启(西泠印社成立启)立约(西泠印社社约),发展社员,公推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印社经过十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
这一年吴昌硕七十岁,他为印社撰联云:
例1
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
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这副楹联从语义、对仗、意境甚或襟怀等诸多方面来评判都不失为上乘作品。
3、2二副石鼓篆书集句联
在成都杜甫草堂南大门附近有一个精巧别致的院落,其门额上书“浣花祠”。虽然浣花祠和杜甫草堂在一起,但这是为一位巾帼英雄而建造的。在院里有众多名人书写的对联挂屏,其中有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吴昌硕用石鼓文篆书书写的集杜甫诗句对联二副。
集句联是一种对联的创作手法。通常上下联分别摘自不同的古诗,甚有难度。
例2
图片
玉京群帝集北斗;
蓬莱织女回云车。
注:
上联出自唐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古诗《寄韩谏议注》。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下联出自杜甫的另一首七言古诗《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例3
置酒张灯促华馔;
投壶散帻有余清。
图片
注:
上联出自唐诗人杜甫的七言古诗《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
疾风吹尘暗河县,行子隔手不相见。
湖城城南一开眼,驻马偶识云卿面。
向非刘颢为地主,懒回鞭辔成高宴。
刘侯叹我携客来,置酒张灯促华馔。
且将款曲终今夕,休语艰难尚酣战。
照室红炉促曙光,萦窗素月垂文练。
天开地裂长安陌,寒尽春生洛阳殿。
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
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
下联出自唐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
楼上炎天冰雪生,高飞燕雀贺新成。
碧窗宿雾濛濛湿,朱栱浮云细细轻。
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馀清。
自公多暇延参佐,江汉风流万古情。
从杜甫的七言律诗来看,原文是“投壶散帙有余清”。散帙,打开书帙,亦借指读书。但吴昌硕这副对联改为“散帻”,帻在古代指一种头巾。应为失误。
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吴昌硕,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作联文方面造诣也很高。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所说:"与同时代艺术大家比,吴昌硕是承前启后、比较全面的一位巨匠。"
作者简介
王建民(顽伯),化工工程高级工程师,项目管理专家。现为上海楹联学会理事、讲师团授课教授,上海诗词学会会员。自编教材,上海老年大学格律诗、对联、明清诗书画课程讲师。著有诗词集《三闲野草》。
上海宁波同乡会书画沙龙负责人,上海宁波同乡会书画院画师,上海黄浦区书法家协会会员。
前一篇:楹联中的语气词(黑龙江孙福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