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元·虞集

(2022-12-08 11:54:03)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元·虞集



朗诵:陈琅 相约八点半 2022-10-13 20:28 发表于黑龙江


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元·虞集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

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诗词文本从《元曲鉴赏辞典》




往期回顾:

院中独坐——元·虞集

浣溪沙·次韵礼院孟子周佥院秋夜曲二叠(其一)——元·虞集

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元·虞集

听雨——元·虞集

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元·虞集




译文


刘备三顾庐请诸葛亮出山。可是蜀汉王朝难以扶持,已成了一蹶不振的残局。诸葛亮五月渡泸,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北拒曹魏,力阻东吴。美妙呵周瑜的神奇兵术,悲叹呀关羽早早死去。人世间一切世事全由天定,造物所致。问你要怎么办?还是早点归隐吧!


注释

短柱体:词曲中俳体之一格 ,通篇每句两韵,或两字一韵,元人所谓六字三韵语。

鸾舆:皇帝的车驾,亦指代皇帝。此处指代刘备。

祚:皇位。

桑榆:指日暮时,因日暮时夕阳光照在桑树和榆树梢上。古人据此又用以比喻人的暮年垂老之时。

泸:泸水,今金沙江。

云殂:死亡,云为语气助词。

天数:天命。

盈虚:圆缺。

造物:指主宰创造大自然万物的神灵。

乘除:增减。与“盈虚”意近,都是指此消彼长的变化。

归欤:即归家吧。欤,语气助词。孔子在陈国,思归鲁国而呼“归与(按:同欤,叹词)!”东汉张衡见宦官专权,仕不得意,而作《归田赋》。后因以“赋归欤”或“赋归田”作为咏归隐的典故。




作者简介


虞集(1272—1348):元临川崇仁人,字伯生,号邵庵。先世为蜀人。宋亡,父汲侨居崇仁。少受家学,读诸经,通其大义。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议学校事,主张学官当用经明行修成德之士,不可猥以资格用人。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帝崩,以目疾,又为贵近所忌,谢病归。卒谥文靖。集弘才博识,工诗文。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赏析


  虞集是元代著名文人,以诗文著称,所作散曲不多,留传的仅此一首。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写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孙吴争雄,无奈人事变迁,兴衰盛败,转眼成空,徒增后人唏嘘感慨。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历史观,即认为兴亡皆由天数所定,非人谋所能左右。


全曲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八句写蜀汉兴衰事迹,后四句是作者的议论与感叹。


前部分由三层意思构成,首三句主要写刘备事业,次三句主要写诸葛亮功绩,后二句主要写关羽遭际。首句指刘备三顾茅庐,请隐居的诸葛亮出山辅佐他重兴刘汉大业。鸾舆,同銮舆,皇帝坐的车子,彼时刘备尚未称帝,这是以后来的地位借称他。二三句写刘汉皇权难以扶持,已成了一蹶不振的残局。“日暮桑榆”,比喻汉室如日薄西山,气数将尽,衰不可起。由此过渡到第二层,写诸葛亮晚年频繁出征的事迹。三句十二字,言简意赅,概括写出了诸葛亮五月渡泸,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北拒曹魏,力阻东吴侵袭等等显赫功业。这三句鼎足而立,对仗工整,显得稳健遒劲,气度恢宏。用南、西 、东三个方位词铺陈,是为说明“汉祚难扶,日暮桑榆”,益中疲惫,此乃存亡危急之秋。一则在进一步突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与谋划、指挥的才能,同时也在表明,纵然有此贤能辅弼,但在“天数”面前,亦难脱四面困境、穷于应付的书面。一句“力拒东吴”,把语意自然引到第三层,这是一个对偶句,写东吴周瑜等人与蜀汉共同智退曹兵的伟绩,同时也写出关羽在与东吴的矛盾中败亡的结果。全曲前八句,就在“悲夫关羽云殂”的叹息声中结束。一句悲叹,使所写的一切业迹都蒙上了悲剧的色彩。这就引出了后面的无限感慨。


曲子后四句是作者在前面怀古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感喟。他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盈虚、消长,人世间一切事业的得失、成败,都是天数所定,造物所致,谁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与其争竞,浮沉于世,还不如早点勘破尘俗,像陶渊明那样,赋一首《归去来兮》,归隐山林。从这番感慨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认识与评价都带有某种悲剧意识。


这支【折桂令】是作者在“席上”所赋。元末陶宗仪曾记载虞集作此曲的逸事。虞集一次在童童学士家宴集时,有歌儿顺时秀唱一支【折桂令】:“博山铜细袅香风……”一句两韵(如铜、风),名为“短柱”。虞集爱它新奇,就以席上谈及蜀汉史迹为主题,即席赋成这支“短柱体”曲子。(见《南村辍耕录》卷四《广寒秋》。)


“短住体”是词曲中“巧体”的一种(见明代王骥德《曲律》),一句两韵或三韵,用韵过密,极难写作。上述顺时秀唱的这支曲也只是有几处用一句两韵,而不不句句如此。像虞集这样两字一韵,一曲到底,是很难写得自然稳贴的。如与虞集同时的著名曲家乔吉曾作一首【折桂令】《拜和靖词双声叠韵》(“至当时处士山祠,渐次南枝,春事些儿……”)也是两字一韵到底,但写来就显得粘滞不畅。另如传为“梨园黑老五”作的【粉蝶儿】长套《集中州韵》(“从东陇曲动松呼,听叮咛定睛睁觑……”)字字押韵,一句一换,简直成了集中州韵的绕口令游戏,作为背韵书的辅助方法则可,若论曲意,则无甚可取。相比之下,虞集此曲,不仅曲词流畅清通,而且曲意警策深致,确实不可多得。故《辍耕录》评论说:“先生之学问该博,虽一时娱戏,亦这人远矣。”


别有类似于短柱体,在曲子中偶用一句三韵的,《中原音韵》称之为“六字三韵语”,多见于越调【麻郎儿·幺篇】 。王实甫善用此法。如《西厢记》剧中有“忽听,一声、猛惊”(第一本第三折)、“本宫、始终、不同”(第二本第四折)、“世有、便休、罢手”(第四本第二折)、“讪筋、发村、使狠”(第五本第三折)等数处。另如乔吉《两世姻缘》剧中有“怎么、性大、便杀”(第三折),郑光祖《梅香》剧中有“不妨、莫慌、我当”(第三折)等句子。其他曲牌中亦有偶用者,如王实甫《丽春堂》第四折【太平令】曲中“四方、八荒、万邦”之类。顺此拈出,以备一格。(叶长海)


————————相约八点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