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曲鉴赏——[中吕]阳春曲胡祗遹

(2022-11-09 21:28:11)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元曲鉴赏]No.16[中吕]阳春曲胡祗遹


原创 鞍师图书馆 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2021-06-22 19:15 发表于辽宁


[元曲鉴赏]


[中吕]阳春曲


胡祗遹


春景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作者小传]

胡祗遹

(1227- -1293) 字绍开,一作绍闻,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曾任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因忤权贵,出为太原路治中,提举铁治。后历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江南浙西道提刑世按察使等职。有《紫山先生大全集》。与当时艺人如朱帘秀等有交往,并互赠散曲小令。《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十一首。



[阳春曲]又名[喜春来]、[惜芳春],以这个曲牌写春景真是名副其实,相得益彰。胡祗遹用这个曲牌写了三首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然而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日“春晴”。首二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名句写的杏花只有一枝,并不强调花的多;这里的杏花不仅有“几枝”,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一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还不仅是繁茂而已。请看盍西村的一首[小桃红]写的杏花:“杏花开候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这里也用“红雪”形容杏花,但这杏花却不是堆满枝头,而是被雨打风吹、临空飞舞了,这杏花是令人败兴的。反之,这首曲写的杏花,正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青山在屋后,但并不在屋的近处。如果屋正在山脚下,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几座山的,而且也绝不是“点”,只好说是“一片青山”。正因为较远,所以是“数点”。又由于在屋后,远远看去,像屋上竖的一架屏风。又:既然较远,如果是檬檬细雨天气,是看不清这“数点”,也看不出“青”色来的。所以这里写了“明”,也就是写了晴。两句均不着一“晴”字、一“日”字,而处处写出了“晴”。综合起来,两句构成一幅画面。画的主体不是杏花,也不是青山,而是一座房院。杏花堆在房前院墙墙头,青山是屋的背景。但两句却又无一句及于屋之本身。一方面,本曲重点写晴,只能通过自然景色才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有了房前屋后之美,这房屋环境之优美,房内主人心情之自得自足也自然写出来了。这便是“不写之写”。写景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写人,故下句承上暗写晴-转,明点出“晴明”二字。不仅点出,而且以反问句提起:“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从前引盍西村曲也可以看出,春雨是如何令人败兴的。所以这问句就流露了作者满意的心情。在结构上这句起了过渡的作用。“三月景,宜醉不宜醒”,看似发议论,说这样的天气,适宜喝得醉醺醺,实则是抒情,是在赞美这阳春三月的令人陶醉,在醉眼蒙陇中,这景色将会更美,流露了作者在这大好春光中的悠然和满足的心情。


第二首可名之日“春睡”。曲中明写“春睡觉来迟”,是晓莺将他唤起的。的确,“春眠不觉晓”,符合自然规律。但仔细琢磨此曲,却与上曲着意写睛不同,并非要突出睡意。前两句“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是名句,大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诈妮子调风月》中就用了这两个句子:“你又不是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清李调元又曾将之与马致远“红尘不向门前惹”等名句并列,谓“皆人所不能道也”(李误以此曲为马致远作)。其难得之处何在呢?这里恐怕是不能理解为“花残了,蜂蜜也酝酿成了;雨来了,燕泥却调和好了”的。因为这样,作者就不是在咏赞残花、细雨了。恰恰相反,作者正是在咏赞它们。花虽然残了,蜂儿却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而这样的残花仍然是美好的,不给人以零落凄凉之感。春雨往往令赏春者扫兴,可是燕子却还在雨中穿梭忙碌,衔泥筑窠,纷纷的细雨不但没有妨碍它们,反而帮助它调和泥土。燕子真是非常感激这细雨呢。燕子无情,人是有情的,是诗人在赞美雨的适时。所以这两句为“人所不能道”者,其一是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人微,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看出了春的生意;其二是以喜悦的心情写了残花、细雨,写了春的另一种旖旎。“绿窗春睡觉来迟”一句写窗内人的依睡,似与窗外的蜂、燕无关,但一个“春”字点出了前后的内在联系,又加一“绿”字,对“春”作了补充,窗内窗外联成一片了。睡意之酣畅,正因为春天气候之宜人。“觉来迟”,毕竟还是醒来了。为什么醒来呢?是“窗外晓莺啼”惊醒的。但这里没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对莺儿的埋怨,而是对莺声的欣悦。总之,这里写浓睡,是写了春天;写醒觉,也是写了春天:都写了春天的美好。



第三首可名之曰“春归”。首二句写春归的景色。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一帘红雨桃花谢”是房前景象。以“红雨”写落英缤纷之桃花出于李贺诗“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十里清阴柳影斜”是放眼远望的景象。初春之柳,是淡黄疏影;绿柳成阴已是深春了。两句构成残春景象,却仍然是美的:红花绿柳,相映成趣,色彩鲜丽,令人赏心悦目。下一句写人对春去的依依不舍。名花之城洛阳的人们一时以花酒赏春的比平时格外多起来,正是因为春已无多,同时,恐怕也有为春饯别之意吧。最后两句,作者感叹:“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虽是感叹惋惜,却并不感伤。


总之,三首曲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阳春曲]很短小,每句用韵,前三句全为七字,连写三首,很难写出变化。但我们看这三首,除了内容各有侧重外,在写法上也注意了变化。前三句并不写成鼎足对,而是一二句对,第三句独立成句。第三句在三首中显出灵活和多样化。第一首用向句,在意思上主要承上两句。第二首用叙述句,意思主要启下。第三首也是陈述,在意思上更具独立性。最后两句句法也各不相同。第一首论述,第二首问答,第三首感叹。三首比照,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采。


(姚品文)


内容选自:

《元曲鉴赏辞典》(新一版)

蒋星煜 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策划|参考部

编辑|何千一

审核|金雪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