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月清风花香飘
明月清风花香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397
  • 关注人气:1,2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另一种伟大[孙卫]

(2022-11-05 20:38:45)
分类: 报刊文摘(转)
  一个人,要活成什么样子才算得上成功?是成名成家还是大富大贵?

  对于这个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回答。

  伟大的苏东坡,在他为人所熟知的种种伟大之外,其实还有另一种容易被人忽略的伟大。

  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范型,苏东坡一生都在践行儒家信条。不管命运如何跌宕起伏,他都从未放弃过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而,不管是何时何地,只要身在庙堂,他都能以悲悯之心行仁善之事。苏堤也罢,“圣散子方”也罢,均是他施仁政的典型表现。这些好事,百姓看在眼里,更记在心上。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爱戴,政声远播。毫无疑问,这就是典型的成功。

  在文化地位上,苏东坡更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千古风流人物”。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全世界一共评出12位,苏东坡名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论词,东坡词开一代新风,“大江东去”何等豪迈,词坛遂有 “苏辛”之说;论书,东坡亦不遑多让,《寒食帖》何等风流,“苏黄米蔡”遂成书坛定论;论画,东坡更是石破天惊,《枯木怪石图》何等奇崛,中国古代文人画遂为之精神一振……

  就是吃个饭,他也能笑傲群伦,轻轻松松吃成了“美食家”。“东坡肘子”“东坡肉”或许比“横看成岭侧成峰”或者“竹外桃花三两枝”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因为读诗词需要识文断字,最多也不过是入脑入心,而美食不仅能入脑入心,还能入口。上到贵族公卿下到黎民百姓,美食面前,人人平等。如此一来,当然是“人人都爱苏东坡”了。

  以上种种成就,任何一项大多数人穷极一生去追求都很难有所突破,而苏东坡却“十项全能”,项项“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这样说。他真是苏东坡跨越千年的知音。

  且慢,且慢。如果你以为苏东坡的成就只是这些我们常常提起的成就,苏东坡自己恐怕也不会同意。他真正在意的,或许是一个卸去了官服,卸去了士人肩上责任的凡人的成就感。因为只有这种成就感,才和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相连。

  近读《东坡集》,在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读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

  ……

  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

  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

  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

  元丰三年,身陷“乌台诗案”的苏东坡被贬至黄州。怀着重重心事,东坡走上了前途未知的旅程。当行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之时,忽见“有白马青盖来迎者”,他定睛一看,竟然是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可以想象,身处逆旅的苏东坡该是多么感动。当时苏东坡是戴罪之身,很多人避之不及,而陈季常却仍然热情地邀请苏东坡到家中做客,而且一住就是五天。其后,两人又多次见面,陈季常都是盛情款待。苏东坡每次都是心情大好,只要见面,必作诗相赠。

  他们两人好到什么程度?苏东坡写道:“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在黄州四年间,这对老朋友共10次见面,其中陈季常主动7次到访。他们见面的次数算不得惊人,但过从总时长竟然多达“百余日也”。即使是在交通便捷、通信发达的今天,好朋友间四年中见面多达百余日也并不多见、并不容易。由此可见苏东坡和陈季常的友谊是何等之深!

  更令人感动的是,元丰七年四月,苏东坡到汝州赴任,从长江、淮河到洛阳,“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也就是说,当一众亲友送东坡至慈湖之后,陈季常还坚持要再送苏东坡一程。这一送,竟然到了九江地界。我专门上网查了地图,从慈湖(今黄石下陆境内)到九江,全程约155.6公里。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陈季常又独自陪伴好朋友前行了155.6公里。虽然是乘船顺江而下,但如此长途的送行大多数人也很难做到。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苏东坡和陈季常,友情殷殷,长江可鉴!

  其实,苏东坡与陈季常原本是不太可能成为朋友的,反倒更可能成为“敌人”。为何?原来苏东坡20多岁时就在陈季常父亲陈希亮手下任过职,陈希亮见苏东坡才华横溢但却锋芒毕露,因此时常给他泼点冷水。时间久了,两人不免心生罅隙。因为这个背景,陈季常怎么可能跟常和自己老子闹别扭的苏东坡交好呢?

  可是,好朋友终究是要走到一起的。1063年,陈希亮邀苏东坡给自家后院所修的凌虚台作记,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在文中乘机揶揄了几句:“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他说,天下之兴衰都没有定数,区区一座凌虚台又岂能长久?对于年轻人的挑衅,陈希亮怎能看不出来?但他不动声色,命匠人在刻石时一字不改,全文照录。陈希亮如此雅量令苏东坡万万没有想到。他心生悔意,从此对陈希亮大为钦佩。

  陈希亮卒后,陈季常邀苏东坡作《陈公弼传》,传中云:“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如今读来,这寥寥数言仍令人心生暖意。一个至真至性的青年才俊和一位惜才爱才的宽厚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因有这段不打不成交的佳话做注,苏东坡和陈希亮之子陈季常自是心心相印,他们之间的友情当然是非比寻常。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他每迁徙一地,陈季常的书信必“尾随而至”,嘘寒问暖。被贬惠州时他已59岁,距去世仅有5年。其时苏东坡已至风烛残年的生命时段,陈季常的深情厚谊常常让他心生安慰。更让苏东坡感到欣慰的是,陈季常还亲自主持刊刻东坡诗集。这在当时许多人对苏东坡避之不及的情形下尤显难能可贵。

  朋友一生一起走,何妨吟啸且徐行。即使不能同行,也必心心相印。即使众口铄金,也必孤勇逆行。

  谁怕?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蓑烟雨任平生。

  因为拥有了陈季常这个侠肝义胆的朋友,苏东坡的人生获得了另一种圆满,苏东坡的伟大也有了另一种令人温暖的表达。


-------2022年11月05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纵横栏目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211/05/content_13016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