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欣赏
(2022-11-05 14:33:55)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
《唐诗鉴赏辞典》第七百二十三首《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古风泊客 2022-06-04 20:59 发表于上海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六]
暮春浐水送别
[中唐·韩琮·七言绝句]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拼音版
l àn hóng x ch fèng chéng,mù yún lóu gé g jn
qíng。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xíng rén mò tng gng qián shu,liú jìn nián
gung shì c shng。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作品介绍]
《暮春浐水送别》是唐代诗人韩琮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了暮春季节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表现了浓重的沧桑之感和凄凉的年命之悲。这种衰飒情调,是中唐日趋没落的政治形势的反映。
[注释]
1、浐水:亦称为产水,发源于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号为关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汇合后流经当时的大明宫前,再北流入渭水。
2、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
3、凤城:指京城长安。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
4、古今情:思今怀古之情。
5、行人:指诗人送别的远行之人。
6、宫前水:即指浐水。
[译文]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
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作者介绍]
韩琮(约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成封,(唐诗纪事作代封,此从新唐书艺文志注及唐才子传)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有诗名。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登进士第。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由李商隐向其岳父陈许节度使王茂元推荐,任判官,后入为司封员外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迁户部郎中;八年迁中书舍人;大中中(公元853年)仕至湖南观察使。琮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生卒不祥,于唐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唐懿宗咸通年间,曾任右散骑常侍。诗歌善写风物,在当时也受到世人的关注,唐人选唐诗如《又玄集》《才调集》等都曾选录其诗。今《全唐诗》存诗一卷。
赏析壹
壹/
这首诗大约写于韩琮在朝任中书舍人时期。
整体赏析
送别,历来是文人骚客们吟咏良多,在不断求真、求情、求意的过程中常作常新的题材,就送别诗的整体情感内蕴而言,既有洒脱旷达之作,亦不乏深情绵邈之歌,但多针对一时一地所生之情慨然言之。韩琮此诗别具一格之处正在于其独具匠心,断然避开古已有之且渐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从所有离愁别恨中提炼出送别时的共有情态。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暗”“红稀”紧扣诗题“暮春”二字。鹅黄明丽、远有近无的嫩绿,只属于东风轻拂中万木复苏的早春,晚春风光,便是诗人在红绿色调鲜明对比中拈出的“暗”和“稀”。两词一方面如实描画了诗人眼中的景物:时序推移,草木的绿意在渐浓的春气里变深变暗,繁花满枝的景象也因之而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即使不曾“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时节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数量的孤单,来映衬送别之际主客同有的惆怅之情。
“暮云楼阁古今情”,送别,本就暗生愁绪,更何况是在最易触痛感伤的黄昏。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在这繁华至极的帝都,无数高楼画阁沐浴在落霞暮云之中,眼前景不经意间勾起了诗人无穷无尽的心中情。于是,契阔别离之情、壮志未酬之情、感怀伤时之情……跳跃着,翻滚着,一齐涌上心头,再融入生命体验中不可排遣的沧桑感,一时间,诗人恍然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让古往今来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鸣,似乎从中获得了一种可以超越时光的永恒。这大概就是韩琮所言的“古今情”了。
末尾两句,则由次句“古今情”牵引而来。面对不可回返的流水,人们总是抱以时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无奈与遗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又何尝不是如此?诗人苦心告诫,让人“莫听”,却不曾言明其中缘由,是同于古人?异于古人?他将一个貌似平凡的悬念之花,选择在诗尾绽放。“流尽年光是此声”,原来“莫听”只是诗人情有所感之后对朋友发自内心的善意劝告。往日或许无妨,别人或许无妨,然行人不可听,别时不可听。只因送别的忧情,本就无法承受这潺潺水声惹起的无边之愁。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晚七绝上》云:“何仲德:为熔意体。敖英曰:日暮途穷之客,闻此诗不无怆然。”此“意”,即为送别之情,感怀之意。则“古今情”三字实为全诗灵魂所在。此诗首句隐笔蓄势,次句妙笔轻点,第三句转笔再蓄,末句合笔浓染。诗人于情、景之间自由出入,巧妙运用“绿暗”“红稀”“宫前水”等契合送别氛围的黯然意象,曲笔道尽衷肠,实现了一步一步情景交融的和谐美感。《唐诗解》卷三〇曰:“水声无改岁月难留,望宫阙而感慨者几人矣。人生过客,别离岂足多怅?”此说固然洒脱,但面对别离,心生愁意终是人之常情,故而前人有“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之说。而这首内涵深广、情韵悠扬的作品,正是得益于其别具新意的艺术魅力,才在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传为绝唱。
名家点评
高棅《唐诗品汇》:谢云:人物有尽,流水无穷,自唐有宫阙以来,不知经几年、过几人,而宫前流水只此如故(末二句下)。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仲德为熔意体。敖英曰:日暮途穷之客,闻此诗不无怆然。唐汝询曰:人生过客,别离岂足多恨!胡次焱曰:此“年光”指阅世者而言,若今日复为后日之古,亦何尝尽哉!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勖以及时努力(末二句下)。
范大士《历代诗发》:山水花鸟,原供才人笔底驱使,但要安顿得法耳……此首结法又是一样,说水愈觉其妙,读者可以参观而静悟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题虽送别,而全首诗意全不在此。第二句已有秦宫汉殿、兴亡今古之怀。四句,更寄慨无穷,年光冉冉,难挥落日之戈;逝水滔滔,孰鼓回澜之力?何其意之超而音之悲耶!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诗因送客出城,忽睹暮霭苍茫中之宫阙,觉其中消逝了无限兴亡往事,乃感于人世光阴,皆从无形无朕中流尽,故有三四句。读之知诗人对此感慨甚深,与李商隐登乐游原而伤好景难常,可谓异曲同工。盖晚唐衰微景象,激刺着诗人心情,而有此反映也。
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诗谓“凤城”乃名缰利索之地,古今来不知消磨几许人才,何足恋恋。慨乎言之,正所以深慰之也。
佚名
赏析贰
贰/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时值暮春,诗人来到浐水渡头为离京的友人送别。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绕长安城东而过,会灞水后,东流入渭水。唐时,浐、灞二水皆为出京送别之地,送人至此,或折柳相赠,或赋诗作别,此为当时文人之习尚。韩琮所送何人,现已无法考知,但肯定是位功名失意的朋友。
起句“绿暗红稀”,描绘的是暮春景色:绿叶成荫,故谓“绿暗”;红花已少,故谓“红稀”。这里不单是为点明送别的时序,同时有意用“暗”与“稀”为眼前之景涂上一层黯淡的色彩,烘托出送别人此刻抑郁不快的心境。“凤城”即京城长安。诗人不快的原因,自然是友人的“出凤城”,这就暗应了“送别”的诗题。将送别的时令、景色、地点、感情压缩在一句诗中,可领略到作者非同寻常的炼字功力。在结构上,此句为以下的抒情蓄势。
诗的次句转入抒情。“暮云”的“暮”,不应理解为送别的具体时间,这里写的是诗人由送别而联想到友人即将经受着晨迎晓风、夕披暮云的旅途之苦。“暮云”与“楼阁”相对,实际是喻指读书人可能得到的两种不同境遇:或功名未遂,奔波四海,经受失意之苦;或功成名就,出入庙堂,安享得意之荣。而得失只差毫厘,荣枯不啻霄壤,所以古往今来,它紧紧地牵动着读书人的心。“楼阁”既隐喻庙堂,“暮云”则当指黄昏,所以这“古今情”中,既有得失荣枯之情,也含千古兴亡之感。诗人用得失荣枯的常情劝慰友人不必为功名所误,同时也暗示王朝已近黄昏,更可不必为之留恋。言婉辞曲,情真意切。
诗的三、四句紧承“功名误人”的诗意加以浓染。“行人”,指即将远行的友人。诗人劝友人不要再听这宫前的河水声了(意谓不必再留恋这京师的仕途),因为“流尽年光是此声”啊!古往今来,有多少才智之士为跨越这宫前水求取功名,而皓首穷经,虚掷年华;又有多少有为高人,为跨越这宫前水干禄仕进,而屈辱一生!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才人志士的大好韶光,也将流尽唐王朝江河日下的国运。“凤城”这个名缰利索之地,消磨了古今几许英才,何足恋恋!
历来的送别诗多为伤离恨别之辞,而此诗摈弃了歧路沾巾的常态,借“绿暗”、“红稀”、“暮云”、“楼阁”及“宫前水”等一组形象,将朋友关切之情,功名误人之感,人世沧桑之叹,天下兴亡之慨,有机地组织在一首短诗中,收到了含蕴深曲、意境恢弘、清新别致的艺术效果。而这些,是作者借助情景交融的技巧体现出来的。
佚名
赏析叁
叁/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这首送别诗杳渺深沉,涵容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题中的“浐水”,源出蓝田西南秦岭山中,北向流经大明宫外与灞水合流,再入渭水东去。点明这次送别的地点是在长安大明宫外、浐水流过的地方。
“绿暗红稀出凤城”,时值春暮,大地绿荫蓊郁,而花事将了,春色将尽。“凤城”,指京城长安。这里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的色彩衬托远行客失意出京的沉郁气氛。在这时序更迭的暮春季节,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的心情自然也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暮云”,既实指话别时间是夕阳衔山的傍晚时分,亦喻指诗人和远行客的友情、离情。杜甫《春日忆李白》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句,清代沈德潜称之为“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韩琮另句“深惹离情霭落晖”(《云》),也说暮云是撩人离情的。“楼阁”,一本作“宫阙”。暮色苍茫,楼阁掩映,帝京的繁华也勾起了诗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唐代这时“日薄西山”的衰微景象更刺激着诗人的心情,说暮云楼阁,同李商隐登乐游原而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样,有好景难常之慨!总之,这二句有与友人惜别之情,有身世之感,有忧国忧民之心,有壮志未酬之叹。悠悠万事,茫茫百感,一时错综交集,全由“古今情”三字作了概括。
首句蓄势,次句点题,三、四两句则将这“古今情”渲染得更为浓烈:“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诗人为何要劝远行人莫听这宫前水呢?因为这潺湲流淌的宫前水必然会引起远行人的无限客愁,也隐指在朝廷中的升沉得失。诗人并不实指,笔蕴空灵。
元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韩琮此诗艺术上的特点是将错综复杂的种种感情——友情、离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又将此情融于“绿暗”、“红稀”、“暮云”、“楼阁”、“宫前水”这些“一时之景”中,含蓄蕴藉,情韵悠长。
(结句)说水之声妙。人在此声中离别,少年都做了白头,又能得几次离别于此声中哉!
(徐增《说唐诗》卷十二)
题虽送别,而全首诗意,全不在此。第二句,已有秦宫汉殿、兴亡今古之怀,四句,更寄慨无穷。年光冉冉,难挥落日之戈,逝水滔滔,孰鼓回澜之力,何其意之超而音之悲耶?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佚名
赏析肆
肆/
韩琮,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期官员、诗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韩琮所作的《暮春浐水送别》吧。
流年似水,一去不回。人生匆匆,光阴不再。那些奔波劳碌,繁忙喧哗,到头来,只剩下满脸灰尘,一身疲倦。就像歌声里所唱:“多少人羡慕你年轻的容颜……”,然而,也只是镜花水月,终究不过是空空如也。
《暮春浐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题目又作《暮春送客》。浐水,又名产水,据《说文》载:“浐水出京兆蓝田谷。”西北入灞水,二水汇合,经大明宫,北流入渭水。这是一首很明显的送别诗,毕竟题目中自带“送别”二字。至于时间,也交代的清清楚楚“暮春”,春天的尾巴尖上。
“绿暗红稀出凤城”,诗人落笔即景“绿暗红稀”,“暗”和“稀”字,用得十分贴切,红绿两色,对比鲜明。时序推移,季节变换,草木葱茏,鲜花凋谢,姹紫嫣红日渐消散,而森森绿意却逐渐加深,眼前一片春末夏初的景象,到也应了题目里的“暮春”二字。
此处“凤城”,指京城长安,据《事原》记录:“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言京都之城曰凤城。”诗人在繁花飘零的季节里,送别友人离开京城,绿色本该是葳蕤的,此处却“暗”淡;绿色本应是艳丽的,此处却“稀”薄,一切都为了映衬别离之际,双方共有的惆怅之意。
“暮云楼阁古今情”,诗人在此调转视线,回顾京都长安:此时此刻,暮色降临,烟云四起,远近楼阁都被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一种辽远的苍茫之感,蓦地涌上心头,似乎瞬间穿越千古,沟通了无数人的心灵,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本就愁绪暗生,忧虑满面的送别,却又恰好来到暮色苍茫时分,于是更为增添几许哀怨之情。回首:长安横卧,高楼画阁,繁华喧闹。这的确是愁上加愁的一个点睛描写,热闹嬉戏与凄清别离,两个画面的对比,不啻伤口洒盐,悲痛加剧。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这两句承接上面的“古今情”三字而来。送别的地方离京城不远,又逢暮色时分,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诗人内心顿生历史沧桑之感,超越时光的永恒,与古往今来的情感重逢和共鸣。
正是如此,所以诗人方才恍然大悟,开始劝解友人:不要去听大明宫前,浐水潺潺流动的声响,徒然添加忧伤,圣人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岁月悠悠,年华匆匆,一切的一切,都将湮没在这恍若流水般的光阴之中,难再复返,不可回头。
诗人送客出城,在暮色苍茫之中回首京都宫阙,蓦地察觉其中消逝了的无限光阴,以及无数岁月长河内的更迭兴亡史,耳畔听闻河水流动声响,生发“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的感慨之情。于是,借眼前景,抒胸中情,以此劝解友人,也与之共勉。
本诗重点在于“古今情”中的一个“情”字,送别之情,感怀之意,是诗之魂灵所在,从而交织全篇。诗人借景抒情,情中带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出入其间,游刃有余。最后落笔“莫听宫前水”,醒悟“水声无改,岁月难留”(《唐诗解》卷三〇),曲笔道尽衷肠,言有尽而意无穷。
佚名
赏析伍
伍/
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摛“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mio]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佚名
赏析陆
陆/
初读此诗,觉得挺平易,好理解。
一二句写景并点明送别的时间与地点。
三四句议论为主,前句是对朋友的劝说,不要听“宫前水”,原因是“它”让人联想到时光的流逝,让人感慨人生苦短,韶光易老。
因为借着眼前的流水,因为有孔圣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的感叹,所以诗人的议论没有丝毫的说教之嫌。
再读此诗,似乎别有奥妙在。
手法上,“绿暗”“红稀”运用借代,写“叶”的浓密,“花”的凋零,紧扣题目中的“暮春”,而“暮云”笼罩下的“楼阁”既指出了送别的地点,又为送别营造了了凄迷、哀婉的分别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
细品此诗,又被诗人别具匠心的构思深深折服。
其一,“古今情”包蕴丰富:有兴亡之叹,也有离别之感;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有壮志难酬的惆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王朝的日见式微,个人命运的种种担忧,可以说,杂陈的“五味”一股脑地融入在了“古今情”。
其二,宫前潺潺的“水声”似乎也别具韵味。诗人强调“宫前”,这“水”便和功名、富贵连在了一起,不免令人感慨万千: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浐水自然没有长江的雄浑壮阔,但是经过诗人妙笔的点化,也具有了无尽的韵味。
其三,结构上,“古今情”
“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精巧又不见雕琢痕迹。
送别,是常写常新的古老题材,就送别诗的整体情感内蕴而言,其情感抒发大致分为两类:表达劝慰祝福的洒脱旷达之作,表达哀婉愁怨的深情绵邈之歌。
这首送别诗,断然避开了古已有之且渐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跳出了送别诗的狭小圈子,从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深度审视一般意义上的离愁别恨,将历史兴亡,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实为送别诗中不可多得的奇葩。
天下至文
入我毂中
前一篇:诗词拾萃[燕山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