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曲江》[刘紫剑]
(2022-11-04 18:40:42)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
《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歌中,内容中包含“曲江”“曲池”的诗歌有三百多首。据我查阅,其中吟咏曲江最多的前三甲诗人分别是白居易、杜甫、元稹。此外,描写曲江的著名诗人还有盛唐的张九龄、王维、高适、岑参、李白;中唐的张籍、王建、韩愈、孟郊、刘禹锡;晚唐的李商隐、杜牧等等。在这些诗人的笔下,曲江池声名远播,文脉流长,呈现出多情的风姿。
欢情曲江
说到曲江的欢乐,就不能不提杜甫的《丽人行》。虽然这是一首讽喻诗,但诗句的表象给读者呈现的是一幅热闹、欢腾的场景:三月三日,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天气晴新;曲江水畔,欢声笑语,游客如织,丽人如云。这一天的长安城,几乎是倾城出动,人们欢聚曲江,多年不见的人,在这儿都能遇上。刘笃《上巳日》“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曲江的欢乐也少不了多年寒窗苦读、一朝跃过龙门的学子。唐代的科举制度日趋发展和完善。每年正式的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节之前,于是新科进士云集曲江,参加朝廷在曲江池西侧杏园举办的欢庆宴会,因为宴会往往是在关试后才举行,所以美名“杏园关宴”。科举考试是唐朝录用官员的主要途径和办法。因此,举子们一旦中第,其兴奋的情态不仅形于声色,而且跃然纸上:“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刘沧《及第后宴曲江》)”“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刘沧《看榜日》)。”美丽的曲江风景,古老雅致的节日,志得意满的新科进士,勃勃生气的阳春三月,当时的胜景,千年以后想来依然令人神往。
此时若皇帝心情极好,还准许新科进士们进入皇家园林“芙蓉园”游览,这也是一种至高的荣耀。“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你能想到,此诗的作者正是写出《悯农》诗两首而被千古传诵的李绅吗?
闲情曲江
曲江的“闲适诗”以白居易为最,一年风景、四时节令都有涉及。其“知足保和,吟玩性情”的闲适诗,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求全避祸的需要,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如《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再如《曲江有感》“曲江西岸又春风,万树花前一老翁”,又如《早春独游曲江(时为校书郎)》“散职无羁束,羸骖少送迎。朝从直城出,春傍曲江行”,这些诗多表达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在闲适的舒缓中,有一种温厚醇和的情致,如春风拂面,如秋水荡漾。但细细咀嚼,其优游暇豫中也有一丝淡淡的闲愁。
还有不少诗人在曲江边上留下了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诗句。如元稹的《永贞二年正月二日上御丹凤楼赦天下予与李公垂庾顺之闲行曲江不及盛观》“春来饶梦慵朝起,不看千官拥御楼。却着闲行是忙事,数人同傍曲江头”、罗隐的《曲江春感》“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裴夷直的《穷冬曲江闲步》“雪尽南坡雁北飞,草根春意胜春晖。曲江永日无人到,独绕寒池又独归。”或数人结伴,或一人独游,眼前一池美景,心中无限惬意。
杜甫在《曲江二首》其一曰,“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这首诗作于公元758年,其时京城虽已收复,但兵戈未息。暮春时节,杜甫在曲江池边独行。然而,其所谓的闲适,读来也是郁郁不得志的自我排遣和无可奈何。
友情曲江
唐代诗人的友情以“元白”为最。其首创的依韵唱和体,对后世文人唱和之风影响尤深。
共同的政治理想、文学观念、人格理想是元白二人交谊的基础。在诗作中,互相关注对方的政治生活、仕宦前途,以及在逆境中的互相勉励。(如元稹《使东川·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和乐天秋题曲江》“十载定交契,七年镇相随。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曲江忆元九》“春来无伴闲游少,行乐三分减二分。何况今朝杏园里,闲人逢尽不逢君”,这些诗句或写别后无托,或写相思无寄,或写音书弥珍,或写相聚之乐,形象地表达了两人真挚的情感和长久的友谊。
两相比较,白居易的交游更广,和其他诗人的酬和也有相当数量。他写给别人的,如《酬哥舒大见赠》“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今日相逢愁又喜,八人分散两人同。”,如《酬吴七见寄》“曲江有病客,寻常多掩关……闻有送书者,自起出门看。”
别人写给他的,如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久雨之后轻阴转晴,曲江水满万紫千红,兴致勃勃的韩愈,邀约张籍、白居易同游曲江,可惜白居易未去。游罢归来,韩愈写了这首诗,寄给白居易,是对好友爽约委婉的批评,还是对好友未看到美景的惋惜?
再如刘禹锡《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诗人时年已经五十七岁,半生遭贬,一腔感慨,借赠友之作抒发出来,有人解读为“豪迈洒脱、怡然自得”,我却以为是“无奈苦涩、人生落寞”。
愁情曲江
凡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人,都完全可以理解白居易等诗人“闲适诗”中蕴含的那一丝苦涩。因为在每个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儒道互补的心理建构,入世“兼济天下”的激情和出世“独善其身”的超脱总是相伴相生。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维持一种基本的心理平衡。
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就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热衷于进取功名、立功边塞,他一生最有意义的壮举就是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在他尚未发达的天宝十一年(752年)秋,他和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同登曲江边上的大雁塔,五人皆作有诗。在他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里,诗人描写了登佛塔眺望四周景物,身临莽苍,望而生发,忽悟佛理,甚至想辞官皈依佛门的心情,寄托了前景迷茫、无可奈何的情怀。“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愁闷的心情,借着大气盘旋的语句和迥拔孤秀的想象,喷薄而出。
在杜甫的愁里,牢骚的情绪更重一点,《曲江对酒》“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此时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曲江对酒》便是在此种心境下创作的,一生忧国忧民、忠君报国,但总是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满腔的失望、郁闷和忧愁,只能寄托于花鸟清樽,只能表现为懒朝纵饮。
同样的愁绪,在白居易这里,情绪表现得更恬淡,《曲江感秋》之一“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之二“疏芜南岸草,萧飒西风树……独我鬓间毛,昔黑今垂素……故作咏怀诗,题于曲江路。”在曲江的星月之下,多少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一腔苦闷忧愁都随着光阴的流水去了。
哀情曲江
说到哀情,就不能不提到盛唐诗坛的谢幕人——杜甫。这位比李白小十一岁的诗人,用自己的诗见证了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的“万方多难”,不愧“诗圣”之誉。
他的《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繁华散尽,宫殿深锁,一片荒凉。整首诗沉郁顿挫,忧愤深广,让人感慨万千。
晚唐的李商隐也留下了一首描写曲江的哀情诗《曲江》“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这首诗作于“甘露事变”第二年的春天,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极目远望,往日皇帝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声;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的凋零令人心伤,但更令人心痛的却是国家的衰颓没落。
不过,到了唐末徐夤这里,单纯的悲哀已被冷静的思考所取代。其《开元即事》曰,“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我站在烟柳明媚的曲江池遗址上,看着眼前的繁华胜景,禁不住思绪万千,于是狗尾续貂:一池繁华一池愁,盛唐无语水东流。千载风华何处觅,最是城南曲江头。
--------2022年10月29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纵横栏目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210/29/content_12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