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楹联/诗钟/作品(转) |
名家谈创作丨对联构思四例
对古联今 2022-09-27 22:19 发表于山西
以下文章来源于云帆诗友会 ,作者云帆出品
点击“对古联今”,关注我们哦!!
国粹名刊选对联 文坛美景好留连
2022丨牵手对联别样红
>>欢迎订阅<<
>>>《对联》杂志<<<
对联构思四例
高 寒
作者简介
高寒,本名高丽琼,武汉人,职业游泳教练。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武汉诗词》编辑、东湖诗社副社长、湖北省楹联学会“荆楚联坛”微信平台编辑、中国楹联论坛版主。荣获《黄鹤楼诗词大赛》第八届“玉笛奖”、第九届“白云阁奖”。
对联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前,在全国联群中,对对句、出句、诗钟几近痴迷。书山跋涉,联海泛舟,后来我参加了网络楹联学堂的学习,开始真正的成联创作,其中艰难唯有自己知道。有诗云:
又至深宵枉读诗,
人情世事不知之。
明朝敢问归何处,
数载凝眸付一痴。
又有联云:
吾原拙讷,性更痴顽,半生耿耿始终,莫过如课子读书,无复馀情近糟粕;
时以狂歌,偶行独往,数载拳拳俯仰,都付与奇峰黛壑,惟期彤管见嶙峋。
天道酬勤,付出的辛劳最终都收获了喜悦。我创作了大量古典诗词与楹联作品,多以文艺性情联为主。所谓文艺联,是用来遣兴酬世,与诗词曲赋一样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兼可读性、文学性之特点,当然也会涉及到现实题材,如赠联、贺联、挽联等。
常江老师在《论楹联构思十法》一文中曾言道:“即使是联家里手,也并非落笔成联,一挥而就,古今对联故事中所讲的‘应声而对’‘不假思索’纯系夸张。其实,构思对每个层次的对联作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难以解决的。”所以,对我这样的初涉成联者而言,惟有多学多读多练笔。
以下试谈几副楹联的构思。
一、题三峡
高猿传响,雅士吟愁,十二峰名并九华,迭嶂耸云邀客棹;
浪势鲸奔,山形虎踞,七百里剑斫双壁,寒烟带雨入江流。
三峡是中外驰名的热门景点,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引得历代文人骚客唱咏不绝,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南北朝郦道元在文中描述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诗人杜甫在《秋兴八首》中亦有“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之句。每写一个题目,我首先仔细查阅资料,再通读相关诗词,了解人文历史,做到下笔有料。基于以上几点就有了起句“高猿传响,雅士吟愁”。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而得名,在创作选材上不可能面面俱到,立意时要有所取舍。我侧重描写巫山十二峰,运用“拉人作衬”的手法,拉来九华山十二峰作衬,即有了“十二峰名并九华”。“拉人作衬”是楹联创作手法之一,要求拉来陪衬的事物,应该为知名厚重的人物和景物,起到烘托、共鸣和拔高作用。
下联“浪势鲸奔,山形虎踞”主要描写三峡山与水的奇、险。“七百里剑斫双壁”一句,也是源于郦道元三峡首句“自三峡七百里中”,概括了三峡的总体长度。值得一提的是“剑斫双壁”是此联中点睛之笔。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大胆想象,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的独特语言。即便众多人写同一题材,其格式语句思想仅属于你,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对仗方面,首起分句采取自对法,联中自对句上下联之间亦可不对仗。
全联以秋景为基调,两结缘李白诗境而引发,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因此,“迭嶂耸云邀客棹;寒烟带雨入江流”,拟带读者随长江顺流而下,一日千里。有联家评语:此联语言流畅,对仗工整,融当时其境其情,注于笔下,状三峡之山水,如在目前。
二、天目山
花木湿青阶,近看峰岚千叠,云鸟百啾,客上天池堪洗眼;
梵音沉黛壑,遥思宋士结庐,萧公隐世,人从古迹已虚怀。
天目山位于浙江西北边邻,距杭州84公里。“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古名浮玉山。其山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峡谷众多,自然景观优美,素有“大树王国”“清凉世界”“江南奇山”之盛名,且历史悠久,集儒、道、佛诸教于一体的三教名山和历史文化名山。有诗曰:“八方香客云集来,十万烟火散江南。”
上联由景观生发,“花木湿青阶”拾阶而上,“峰岚千叠,云鸟百啾”形容山色的秀丽和生动。以结句“客上天池堪洗眼”引发下联。天目山是佛教名山,为此山撰联,不可全写景,切入角度须持名山、佛理二端,相互生发,不宜偏废。联中“宋士结庐”即宋时众多僧侣在山中垒石为室,结茅为庐,涧饮木食,苦志修行。“萧公隐世”典故源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曾在东天目山编纂《昭明文选》,圈点《金刚经》,因劳累过度导致双目失明,后用东天目山的泉水清洗重又复明,现景区仍存有洗眼池、分经台等遗迹。
“天目山”是五十人同题,有导师评分和排名,每位学员使出浑身解数,作品精彩纷呈,蔚为大观。此联特点是上联描写近景,下联遥思,由人文到抒发感悟。专家点评:目观山色,思接古人,情景交融,上下联各有侧重。下结或可再酌。此后,我将下结修改为“人谙妙谛已虚怀”,与下起“梵音沉黛壑”,形成首尾相呼应。
三、荆楚联坛
是崔颢遣怀豁目之楼,郁郁晴川,岂仅大江浮暖日;
占屈原呵壁问天之地,渊渊学海,早知斯楚有新材。
黄鹤楼古楹联中有“清江浮暖日,黄鹤弄晴烟”之句,这副对联借用“大江浮暖日”之句,但并非简单的克隆,前面“岂仅”二字,已经构成新的意境,赋予新的内涵。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这告诉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将经典句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之创造出新的风格和意趣。
这副联曾获“对联中国”最佳人气奖。评委老师点评道:上联以黄鹤楼作起句,切住“荆楚”之地,又如登高望远,先行占住地位。“郁郁晴川”四字推开一笔,气象开阔,收句“岂仅”二字或有暗指人才辈出之意。下联引“屈原”亦是扣题,而又能突出一“学”字,“惟楚有才”,信矣!虽然是贺联,但并非常见的贺联模式,而是融景物人文于联语之中,文韵绵绵。
四、岁末感怀
浮世每荒于琐屑,歌哭无凭,算几卷残诗,几多锦字;
流年自持以率真,扶颠不倒,听一番益友,一众诤言。
岁月匆匆,写此联时已是年未。提起笔来,五味杂陈,感慨良多。但凡诗者往往多愁善感,面对过往或叹息、或喜悦、或释然,他们以诗意的形式去发现身边每一处美好,所谓有诗在,便不孤。
与上三副联不同,此属性情联。起句由“浮世每荒于琐屑”引发,人皆活于马上,我独活于梦中,想自己营营碌碌,诸般无所建树,常被琐事纠缠。“歌哭”既歌又哭,以表示一种强烈的失落情感。还有一种解读:“此中真歌哭,情文两具备”,或“歌哭笑骂,乃戏子耳”。“无凭”即没由来,于是问自己,有多少残诗与锦字?
下联起句“流年自持以率真”,纵人情冷暖,风雨晦明,我自守一份天真。“扶颠不倒”,即:损其三,益其三,所谓扶颠。《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是也,所幸还有益友发诤言。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诗联者更多的是对即将逝去的一年作一番回顾,对新的一年进行一番展望,而我写这副联比较直白,由两条主线贯穿而成,上联读书,下联话友。清代诗人钱大昕有联云“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足以说明“好友”与“奇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趣事和追求了。这副联最大的特点是对仗工稳,不仅做到联中自对,上下联亦能相对。
我极少将心思示于人前,总觉着不合时宜,联中表达的有些无奈,有些委屈,许是点评者从中品出了“落落抒写,其情亦如见”也。专家评语:“歌哭无凭”“扶颠不倒”等词极具形象,亦可见作者胸中孤愤。联中所刻画形象与八大山人别无二致,盖人生境遇相异,而内心无奈今古不殊。一件作品,能让读者品出另外的含义,应该算是成功的吧?虽然联中描叙的自己与八大山人朱耷并不相符,但依然是高兴的。
在楹联创作过程中,要写出好的作品,我的体会是,要多学习清代名联佳构的技法,不断提高楹联欣赏、创作水平。联非小道,包罗万象,诗词曲赋中的任何素材皆可进行有机组合,兼收并用,如海纳百川,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者能悟。禅话云“死水不养龙”“不参死句”,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写联如是,交友亦如是。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对对子的重要性》一文指出:“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决非仅知配拟字句者所能企及,故可藉之以选拔高才之士也。”
目前我创作的楹联还不够广博与厚重,很多方面都有待加强提高。在此将一点浅见分享给联友,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