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
白居易水平很高的七律,行文顿挫,一唱三叹
原创 云水12 云水心语 2022-09-19 06:30 发表于安徽
人生在世,总想做点事情。如果不能轰轰烈烈、青史留名,也要踏踏实实、超越自我。尤其是人到中年之时,一方面肩负重任、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又担惊受怕、进退两难,心中时常会涌起一些莫名的愁闷和无奈。
古代一位诗人刚过不惑之年,本该是中流砥柱、众人景仰,却由于自己的一时冲动,而耽误了锦绣前程。诗人虽然并不懊悔自己的选择,但是贬谪的痛苦却让他终生难忘。下面介绍白居易水平很高的七律,行文顿挫,一唱三叹。
岁晚旅望
中唐 白居易
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
万物秋霜能坏色,四时冬日最凋年。
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
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白居易是中唐杰出诗人,他才华卓越、作品众多,深受后世的敬仰。他的很多诗篇都反映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四十二岁时曾被贬江州,让他在瞬间就坠落到人生低谷,心情极其郁闷,于是在贬谪途中就创作了这首七律,抒写了满腹的悲愁。
开篇就寓情于景,朝来暮去、斗转星移,一年四季仿佛只在眨眼间就过去了。“星霜换”,这里指又过了一年;“气序牵”,是说节气随着春夏的离去、秋冬的到来而不断改变。作者通过描写朝暮、阴阳的转换,既表现出时令的特征,又委婉地抒写了自己羁旅艰辛、倍感孤寂的心情。
假如诗人是从贬地江州返回京城长安,即使是同样的景象,诗人或许会换一种描写方法,以表达喜悦之情。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诗人描绘了初冬时的肃杀景象,正反映出乐天内心的悲凉。
杜甫的《阁夜》中有名句,“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白居易或许读过这首诗,受到了诗圣的影响;或许是独立创作,也颇有沉郁顿挫的诗风。
颔联更是流传久远,“万物秋霜能坏色,四时冬日最凋年。”作者认为,秋日的寒霜,可以让自然景物改变本来的颜色;冬天在四季里最为萧索,也显得天凝地闭,让人感到冷寂和无聊。
春光明媚时,即使天色昏暗,也不能阻挡游客们兴致勃勃的脚步;天寒地冻处,即使云开日出,也鲜见外出赏游的人群。何况诗人独在异乡、形单影只,心情悲戚、未卜前途,更没有丝毫的兴致观看沿途的秀丽风光,眼中却只有枯草、疏枝,以及干涸的土地、疾飞的雁群。
颈联又转换角度,渲染出一幅凄寒的江景,“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寒风凛冽、天色昏暗,愁云惨淡、烟波迷茫,鸟雀们好像已经预感到即将下雪,纷纷扇动翅膀,赶紧都去寻找一处干燥的地方。
狂风呼啸而过,迷雾也被吹走大半,江滩上的沙地也好像变得更加清新。一个“新”字,带有气象万新的意思,此处作为动词使用,显得力透纸背。大自然仿佛具有鬼斧神工,可以立刻让乾坤变色、鸟鹊惊动,充满了神奇的效果。
结尾抒发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悲情,“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天气阴沉、四顾茫茫,诗人思绪万千,时而挂念亲友,时而担心前途。“两无边”,既描绘出无边无际的黯淡云天,又抒写了萦绕心头的茫然思绪,实在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白居易的这首七律水平很高,作者首先描述了秋末冬初的凄清景象,显得神情凝重;然后继续用“能坏色、最凋年”,表达出内心的愁闷。颈联虽然微露一点轻松,但是结尾又以悲慨之语结束,显得一唱三叹。全文更是句句深情,字字精练,堪与杜甫的《阁夜》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