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合阳)秦建增:元稹曾到过合阳的一些考证
(2022-08-30 15:03:24)分类: 经典/文摘/精华(转) |
秦建增 || 元稹曾到过(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的一些考证
原创 金水文学 金水文学 2022-08-30 00:00
发表于陕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元稹曾到过合阳的一些考证
秦建增
近日,我读了唐代诗人元稹一首诗《夏阳亭临望•寄河阳侍御尧》,忽然发现唐代大诗人元稹曾来过合阳。我们先欣赏一下元稹的诗《夏阳亭临望》:
望远音书绝,临川意绪长,
殷勤眼前水,千里到河阳。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和大诗人白居易,由于在诗歌创作理念方面有着共同点,推动“新乐府”运动取得比较卓著的成就,常常被人合称为“元白”。一度官至宰相,后遭贬为同州刺史。
看了这首诗后,我不由地想难道大诗人元稹来过合阳,他为什么要来合阳?带着元稹是否真的到过合阳县的疑问,我查了元稹年谱。据元稹年谱记载:唐贞元十四年(798年)至十六年(800年)元稹游河中府,大约十六年秋至同州夏阳县探望大姊,登上夏阳亭作此诗。根据诗作题目,可以得知是诗人寄给好友御尧的,此时他的好友应该在河阳县任职。“河阳”是古县名,所在今河南孟县西三十五里的黄河北岸,距离今合阳县400公里左右。“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这里的“川”即今之“洽川”。或许,正是由于双方别离日久,音信难递,诗人在洽川看着黄河水日夜不停流向远方的河阳,才有了这首诗作诞生的环境,有感而发。
过去,对于元稹的了解最早是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中得到,知道元稹是一个多情的大才子。从元稹年谱中得知元稹就是《西厢记》中张生的原型,西厢记正是由元稹《莺莺传》改编而成。莺莺传则是真实记录了元稹和表妹崔双文的初恋故事。写得好不如做的好,不知道是爱情输给了婚姻,还是自古才子多风流,我们姑且不论。
元稹所写《同州刺史谢上表》记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元稹的出身很好,是北魏宗室拓跋部的后裔,家中世代为官,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儿时的生活不仅无忧无虑,家人对他也是极尽呵护,再加上他聪明伶俐,被家人给予厚望,三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读书写字。
但是好景不长,元稹八岁丧父,母亲郑氏就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凤翔的家中,生活的艰辛全部压在了郑氏的肩上。
郑氏是一个具有着中国传统优良品质的女性,即便是家中的条件大不如前,甚至能用得上"艰难困苦"来形容,但是她从来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在保证一家人温饱之余,对子女的教育时刻都没有放松。好在元稹深知母亲的不容易,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学习到知识的机会,不仅经常去邻人家里借书看,还经常来到自己的姐夫陆翰家里学习知识,他的表兄胡灵之又将诗歌格律和骑马、射箭之法交给他。
【元稹缘何来合阳】
德宗贞元四年(788)元稹十岁,在凤翔。借书求学。元稹的大姐嫁给时任太平主簿的陆翰,元稹便以陆翰为师。贞元十年(794)元稹十六岁,又寓居长安开元观(一名清都观)。明二经及第开始守选。唐代举子进士、明经等及第后,一般要守选数年,方可通过吏部铨选授官。明经的守选期限大约是七年,此后十年,元稹“苦心为文”。元稹只参加了礼部科举省试,而没有参加吏部选试,所以一直闲居,闲来无事元稹就想谋个差事,于是由杨巨源引荐到河中府,就职于河西县。
元稹诗《赠别杨员外巨源》云:
忆昔西河县下时,青衫憔悴宦名卑。
揄扬陶令缘求酒,结托萧娘只在诗。
朱紫衣裳浮世重,苍黄岁序长年悲。
白头后会知何日,一盏烦君不用辞。
由诗文可知,他当时在县衙当差,需要吹捧和讨好县令。为了追求表妹崔莺莺,又用华美的诗句去打动她。
崔莺莺何许人也?为何要写诗给她?那是贞元十五年腊月初一,朔方、河东道副元帅、河降节度使、检校司徒兼中书令、河中尹浑瑊去世,河中府蒲州发生兵乱。
乱兵得知崔相国夫人携儿女、家丁、资财等寄居蒲州城东门外不远的普救佛寺,便把普救寺团团围住欲行不义。
这个崔夫人是元稹的姨母,论关系崔莺莺为元稹表妹,本名崔双文。正如《莺莺传》所言“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意思是:崔夫人,其父郑氏,而张生母亲也是郑氏之女,往上而论,是外公家的姨母。据考证,元稹母亲为郑氏庶出,崔夫人为郑氏偏出,两姐妹因此素不来往。如今姨母一家贵为相国府第,当朝高门大户。而元稹母亲在丈夫元宽去世后,生活比较窘迫。谁料想在普救寺里,崔夫人落难,需要帮助。
如果不是落难,姨母一家都不屑认识元稹这个落魄外甥。元稹本在河西县当差,因为备考,借居在普救寺里。听说姨母一家遭遇困难,寻求帮助,正巧元稹在河中府蒲州将领中有朋友,便寻求朋友帮忙制止乱兵袭扰。乱兵虽然围住了佛寺,但不敢造次。直到腊月二十八日,朝廷任命同州(在今大荔县)刺史杜确为河中尹、河中降州观察使。开始整肃军纪,平息蒲州兵乱。
崔氏一家在被兵扰十余天后,从惊恐中安定下来。崔夫人为了感谢小外甥的搭救之恩,令幼子及小女崔莺莺以仁兄之礼相认奉见。这一见不要紧,元稹看到表妹崔莺莺的容貌“颜色艳异,光辉动人”,不禁怦然心动,不能自持。
贞元十六年初春,元稹就留居蒲州,在普救佛寺蓄意追求表妹崔莺莺,由红娘传递书信,互诉衷肠。贞元十六年(800年)秋天,元稹不得不离开蒲州准备来年应考。崔莺莺鼓琴相送,奏着《霓裳羽衣序》曲,不经意间,竟哀音怨乱,弹不成曲,掷琴而去。元稹的西去,崔莺莺心都要碎了。
元稹离开蒲州来到夏阳县,前往姐夫陆翰处,看望姐夫和姐姐。元稹前往夏阳县的目的,一是探望大姐,二是自己曾拜姐夫陆翰为师,还想在考试前让姐夫指点迷津,准备回京应付贞元十七年春试。在到达夏阳县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夏阳亭临望》。
据元稹年谱和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可知,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十二月之初五日,元稹的大姐殁世于夏阳县之私第。此时,陆翰应该还在夏阳县任上。
【古夏阳县考】
有两种说法:一是韩城古称夏阳。二是夏阳在合阳东部一带。从百度查夏阳词条可知: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西汉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分合阳县东部设立河西县。这一点,在王士哲校注的合阳县全志也可以得到证实:河西县治位于合阳县东南20公里处夏阳村。唐乾元三年(760年)3月23日将河西县改为夏阳县。唐岑参(715年~770年)《送崔主簿赴夏阳》诗云:“常爱夏阳县,往年一再过。县中饶百鸟,郭外是黄河。地近行程少,家贫酒债多。知君新称意,好得奈春何”。岑参描述的正是黄河滩的情景。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夏阳县并入合阳县至今。
由此可见,韩城称夏阳是公元前327年至598年,而合阳东部一带称夏阳县是唐乾元三年(760年)至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韩城与合阳东部一带在不同时期都有夏阳县的称呼,只是县名相同而地域不同。从元稹所处的年代来看,元稹去探望大姐去的夏阳无疑是合阳东部一带的夏阳县。
【古河西县考】
由上述可知,合阳东部一带从唐武德三年(620年)至乾元三年(760年)称为“河西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乾元三年(760年),更同州之朝邑曰河西。唐大历五年(770年),复还同州,析朝邑五乡并河东三乡,依旧为河西县。《旧唐书》载:“河西,旧朝邑县,属同州,管长春宫。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来属,改为河西县,以盐坊为理所。”《新唐书地理志》载:“河西,开元八年析河东置,寻省。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邑曰河西,来属。大历五年复还同州,析朝邑、河东别置。”通过《唐书》可知,乾元三年将朝邑改名为河西,大历五年又从朝邑、河东分别割出来一块土地,成立河西县。这个河西县的县城位于蒲津渡靠黄河西岸。唐朝为何设置河西县?
河中府位于永济县蒲州镇,唐开元八年(720年)蒲州升府,因居于黄河中游而名为河中府,明洪武二年改为蒲州。唐代为什么要让河中府管辖河西的土地呢?这就牵扯到一项伟大的工程——蒲津关大桥,蒲津是集渡、关、桥为一体的重要战略要地,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架设浮桥之制,以后历代所沿袭,西魏时筑城于蒲津西岸,隋代亦于蒲津起河桥,并在河中的沙洲上筑城,称为“中潬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铸造有八个大铁牛,铁牛分别铸造有一铁人,其下熔铁为山,又为铁柱灌之,分列两岸,以维浮桥。蒲津关是沟通华北与国都长安的关键所在,维系着唐王朝的国运命脉,每年华北各地供给国都的粮食、物资都要从这里经过。当时为了管理这座浮桥,在河西专设一河西县,交给河东的河中府(蒲州)统一管理。当时建立的河西县非常小,夹在朝邑与黄河之间,仅仅占有今天大荔县黄河滩的土地,与新中国成立之初陕西省在河东设立的平民县非常相似。
由此可见,虽然名称都是河西县,但地域范围和归属关系发生了变化。这里的河西县是朝邑之地,并非合阳东部之地。而元稹所就职的河西县当属于此河西县,不是合阳东部的河西县。况且河西县距离普救寺不足10公里,从元稹经常私会表妹崔双文来看,不管是时间还是地理位置应该与事实相符。
作者简介
秦建增,男,1974年8月生,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黑池北廉人,中共党员,现供职合阳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金水文学———
前一篇:十六国时期的胡汉交融[学习时报]
后一篇:太极拳练习最容易出现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