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律诗初级讲座第二十一讲:漫谈转句[张先连]

(2022-08-19 10:51:26)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格律诗初级讲座第二十一讲:漫谈转句



原创 闲煮诗文 闲煮诗文 2022-08-18 20:51 发表于安徽



请您关注闲煮诗文



律诗的创作非常严谨,要求近乎苛刻,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本讲座的规定完成。

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律诗的起承转合,现在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如何写承句,总结如下:



1 必需是景语

2 承句所选之物必需符合主题,无条件为主题服务。

3 必需是偶句

4 必需做到承上启下,承句的后分句必需有扩展和扩张。



前面讲义中已经讲到为什么上章要用景语,一首作品,或喜或悲,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表达一份情感。一首七律短短56个字,五律40个字,当然是要求字字玑珠。这就使如何合理安排起承转合成为必要,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上章的时候就开始入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写承句的时候就要求在承接起句的基础上,继续写景;但是,光写景不够,所选之物,还必须符合主题的要求,必须无条件为主题服务。不符合主题的物象只会使作品损害,不会增益;此外,承句还要扩展和扩张,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引领下文的目的。由此可见,承句有两个功能:分别是承上启下的功能和扩展扩张的功能。除了承句的功能,我们还要考虑承句必须是偶句,格律=格 律,偶句就是格的内容之一。那什么叫偶句呢?偶句由有对偶关系的两个分句组成的一个句子。总结一下,偶句有以下特征:



1 有“对”的特征:

对,就是应答。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应答:

a、前后分句相对应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平,用仄应答,仄用平应答____ 对平仄;

b. 前后分句相对应的位置上物用物应答,非物用非物应答_____对词性;

c. 前后分句相对应的位置上的字,在字义上应答_____对字义。

值得一提的是,平仄是元朝开始才有的,而词性也是现代汉语的概念,所以,这两者都不是唐诗所采用的标准,唐人用的是平上去入,物和非物等概念,我们今天上课之所以采用平仄和词性,完全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掌握,以便大家更好地运用。



2 有“偶”的特征:偶,就是关联非常紧密。偶,是由“藕”转化而来的,藕是一节一节的,连得非常紧,成语“藕断丝连”说的就是莲藕是关联得很紧密的,哪怕是断了,还有丝连着,意思是说这种关联是想断都断不了的,或者说哪怕是表面上断了,而实际上还是要连着的。偶句中,要求前后两个分句合起来能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好比是前后两个分句就是两个半圆,合起来能够成一个圆似的。关联不紧密的,从来都跟“偶”无关。为什么不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一个圆,而要用两个半圆合起来拼做一个圆呢?这是格律的要求,这样的对称美正是律诗的特色,偶句不允许也不可能由一个句子去独立完成一个完整意义的表达,两个句子合起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这就是律诗的偶句美,是律诗独有的美。跟我们现实中家庭生活一样,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责,一对夫妻正好构成一个家庭,和和美美,生生不息。上面我们复习了一下承句的写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怎么样写转句。打开韵典,输入“转”,我们会得到如下答案:轉 形声。从车,专声。转运要用车,故从车。本义:转运再输入“專”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右边象纺塼(zhun)形,即“叀(zhuan);左边是手(寸),合起来为用手纺织。“叀”兼作声符。本义:纺锤从以上两个字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专,是用手在进行纺织的过程。把这个过程用到了车上,就成了“转”(大家想想那个纺车跟车轮的关系就知道了),“專”的目的是为了把蚕吐出来的丝织成布,然后做成衣服,而“转”的目的就是“运”_____即韵典中说的“转运”。不管是把丝织成布,还是“转运”,用在律诗上,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递进和升华。就我们知道,承句结束的时候,上章景语部分就已经结束了,相当于蚕已经把丝都已经抽好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答案是织布。布虽然是丝织成的,我们甚至可以从布上看到丝,但丝毕竟不是布,由丝到布,已经实现了本质的递进和升华,这就是转的结果。



具体地说,景语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由量变产生质变了,就要开始转了,但是这个转必须有条件,必须跟着承句来,不能乱转,就跟我们车轮一样,所有的转都是沿着一定的轨迹转,该直行的就直行,该拐弯的就拐弯,如果离开原来的轨迹,那就会断裂,就不是正常的转,最后“运”到哪里去,就不知道了。所以,转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不能盲目地转,不能是为了转而转,而是要就地取材,合理地转。前面我们已经讲到承句的后分句已经在扩展和扩张了,我们想想,如果我们一直扩展,无限地扩展,会是什么结果呢?答案可想而知,肯定是一发而不可收拾,那样当然不行,所以说,当我们扩展扩张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收回来。如何收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理地转。请看例诗:



例1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诗中浮云和游子在一起的有很多,浮云就是飘动的云,而游子呢,是指离开家乡到处漂泊的人,这个转句的前分句就是在把游子比作浮云,说游子的命运就像漂泊的浮云一样,居无定所。什么是落日呢?太阳早上出来以后,经过一天,到了晚上就要下山去,就是说太阳是有家的,它每天都要回家,这就是落日,漂泊在外的游子,是不是很想像落日一样,每天都可以回家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这里的浮云和落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浮云和落日,它代表的是作者的愿望和心声。所以,转句的物象里体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比。浮云比喻的是出门在外的人居无定所的一种状态,而落日,则比喻的是游子回家的意愿。这就是转句,这就是情语。



从李白的诗,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转并不是乱转,承句“孤蓬万里征”,万里之外是什么呢?是天,但作者并没有直接从地上写到天上去,而是先写天和地之间“浮云”,这个转,转得很巧妙,从“万里”到浮云”,从“浮云”再到“落日”我们看到了一条完整的轨迹,没有任何突兀和断裂,也就是没有“脱轨”,这个转就转得非常完美。



再看杜甫的诗:

例2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先要说明一下,长江,这里并不是指现在的长江,因为根据偶句的要求,对义,如果这里的长江代表的是现在的长江的话,那前面分句中肯定应该也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组,而本句中并没有一个固定搭配的词组,而是一个“落木”;所以,这里的长江就是形容这条江很长。这江到底有多长呢?作者笔锋一“转”,转到了“万里”正好把作者带入后面的转句中。秋,在古代的时候,中秋才是团圆的日子,所以,很多人在这个季节发愁,愁=心 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意思就是说人在秋天的时候有心事,这就是愁,唐诗里的“愁”并不都是指忧愁,这点,在以后的讲义中我们会再次提到,到时候我们会做详细的讲解。秋本来就是事情比较多的季节,所以后来又“多事之秋”等说法,在这样的季节了,“常做客”____总是作为客人,不是主人,这种味道,大家自己去想想;那么仅仅只是因为是“常作客”吗?不,还有“多病”还有“独”,一层一层,往上推进。这就是转,这就是转运。根据对以上两首例诗的分析,知道了什么是情语,情语就是用来表达主观意愿方面的句子。它包括人类本身的主观意愿,和人类赋予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主观方面的意愿。概括起来,转句一般有一下两种写法:



1 直抒心意。如例2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就是直抒心意。



2 通过写含有“比”的物,侧面烘托内心,抒发作者的意愿。如例1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里的浮云和落日,都是有比的,比喻出门在外的人居无定所和思家心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写转句,都必须注意几点:要自然,要围绕主题,不能太突兀,有断裂,不能偏离主题。那么,转句为什么要用情语呢?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起句和承句要用景语,景语就是用来描写景物的句子;如果我们在下章还停留在景语上,不走出来,那就势必会造成景物堆砌的结果,整个作品就会很死板,没有灵动感,这样的作品当然就难以体现高水准,读起来就不会有美观;反过来呢,当景物描写达到一定程度,顺势再在景语的基础上加入主观意愿的描写,这样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才能使作品层层递进,才能使作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螺旋式上升,最后,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转句要入情的原因。



讲座者简介

张先连: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诗人之家副会长,六安市诗词楹联学会叶集区工作站站长,叶集作协办公室主任,六安市作协、皖西作协会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