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生:浅论谜与古典诗词、诗钟的相含关系

分类: 楹联/诗钟/作品(转) |
浅论谜与古典诗词、诗钟的相含关系
赵永生 诗钟 2021-09-26 09:05
中国楹联学会诗钟社
浅论谜与古典诗词、诗钟的相含关系
谜语、灯谜与古典诗词,以及诗钟,都是中华文化园地中的灿烂之花。在某些谜和诗词、诗钟作品中,它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含你,趣味互见,关系十分密切。本文仅就谜与古典诗词、诗钟的相含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谜家大都知晓,谜语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事物的外形、性能以及该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对人们的关系等为特征的谜,称为事物谜。这类谜,大多为民间口头创作,成为民间谜语;另一种是依据汉字形、音、义的特性,借助灯谜猜射方法,把谜面、谜目、谜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独特艺术,称为文义谜。这种谜,大多是文人创作的。在文人作主导的文义谜出现之前,民间流传的基本是以咏物为主的谜语。这种谜语形象生动,大都采用诗歌形式,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比如这样一则民间谜语,谜面是:“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这分明是一首感情深沉的倾诉,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而谜底则为“打一物”——“船篙”。这种近似于口语、歌谣的谜面,已经具有诗歌的某些特征,但还不是诗。真正以诗歌面目出现的谜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从历史资料来看,南北朝时期的谜语许多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因而文学性强,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一、谜与诗词,古已结缘
谜、诗相含,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鲍照就在他的《鲍参军集》中以《字谜三首》为题收有“井”、“龟”、“土”三诗。这是中华灯谜史上首次把“字谜”作为文学作品的篇名,也是诗与谜相互融合的典范。“井”字谜为:“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井”字从中拆开,左右形状一样,为“二形一体”;“
四支八头”象形“井”字有四肢、八头;“四八一八”合为五八,五八为四十,暗合“井”字由四个“十”字组成;“飞泉仰流”,点出了汲水的动作。此作中“头”、“流”偶句末字音韵和谐,属同一韵部,具有古风的特点,是标准的诗谜。“龟”字谜为“头如刀,尾如钩。中央横广,四角六抽。右面负两刃,左边双属牛”。头两句“头如刀,尾如钩”乃为象形;“左边双属牛”指的是繁体龟字左边有两个相似的“丑”字,十二属相中“丑”为牛。六句中,“钩”、“抽”、“牛”同属“十一尤”韵,符合诗的要求。“土”字谜为:“干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首句“干之一九”指的是十天干之一“甲”和九天干“壬”;“只立无偶”指的是只留其中的一位立者“|”;“坤之二六”,坤卦的卦象是“”,不论二和六,都是“-”;“宛然双宿”,“|”与二“-”“双宿”,合为“土”字。此谜符合“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的特点。
南北朝文学家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中有一首寄托男女爱情的谜诗以绝句的形式出现:“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藁砧是古时死囚被“鈇”(铡刀)斩首时用的铺垫,此处借谐音扣“夫”字。“山上复有山”为“出”字;“大刀头”隐“环”字(大刀头装有环,谐音“还”);“破镜”隐“月半”(镜圆如月,破镜则为“月半”)
。谜底是“夫出月半还”。此谜采用古乐府诗的形式,又运用了谐音、象形、会意等制谜手法,是谜面诗化的先导,是诗谜的佳品。
诗与谜相含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诗歌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也是以隐和谜为基础的。所以,谜语对诗歌作用甚大。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蜡烛”诗:“九龙翻焰动,四明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代月明。”诗中用的全是比兴手法,无一言直叙铺陈谈蜡烛,而又句句不离形象,不离蜡烛所造成的氛围。韩愈的咏葡萄诗:“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每一句都是以眼前之物引起人的联想,用“马乳”、“龙须”作比。这种亦诗亦谜的作品在后世非常多。
另一方面,诗歌影响谜语也是非常明显的。有一些谜语从形式上看就是一首诗。南宋洪迈《夷坚志》中的一则人名谜:“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雪玉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谜底是:贾岛(谐音假倒)、李白(谐音里白)、罗隐、潘阆(谐音潘浪)。这首诗用的是平水韵中的“七虞”韵,首句入韵,平仄关系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非常符合平仄律。在这样一首诗中,人们不仅享受到
“纤巧以弄思”的谜趣,还享受到朗朗上口,平仄相谐的音韵美。
诗与谜的相含关系,与文人的参与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许多大文人既是诗家又是谜家。战国时期的荀子、汉代的东方朔,都是精诗善谜的大家。汉末的孔融在其《群姓名字》诗中,以离合之法制谜“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宋代苏轼、黄庭坚、秦少游、王安石等也都是诗谜诸艺皆备。明郎瑛《七修类稿·续稿》卷五《千文虎序》载:“至宋延祐间,东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辅以隐字唱和者甚众,刊集四册曰《文戏集》,行于世。”苏东坡《东坡集》载有一则“砚盖”谜:“研犹有石,岘更无山。姜女既去,孟子不还”。谜面每二字合成一字,用增损、离合之法,扣合自然,十分有趣。
元代的诗人萨都剌是制谜高手,他所著的《雁门集》中收有古风体诗谜一则:“开如轮,合如束,剪纸调膏护新竹。日中荷叶影亭亭,雨里芭蕉声簌簌。晴天却阴阴却晴,二天之说不分明。但操大柄掌在手,覆尽东南西北行。”这首诗的谜底为“伞”。此作若以诗论堪称好诗,若以谜论也是佳谜。它将伞的形象、用途、持伞的动作,描绘得生动、贴切,可谓诗中有谜,谜中含诗。
诗与谜融汇一体,形成了“诗体谜“。《增广隐格释例》就有“诗体”一说:“以诗作题面,有一句隐一字或一物者,有一首隐一物者,有以离合体隐一字或数字者。”
例1:写罢相思字,含情几断肠,云鬟无力绾,血泪湿衣裳。(《千字文》四字);谜底:墨悲丝染。(此诗以一句隐一字)
例2:和泪写成信一张,字痕都是血行行。欲将新墨从新写,墨迹难遮血迹光。(打一文具);谜底:红模子。(此为全章隐一物)。
《增广隐格释例》还有“词曲体”一说:“以词曲为面,其作法与诗体同。”
例:《有所忆·调寄<浣溪纱>》:“记否相期月下逢,如何未见玉人踪?计时已到两三钟。无事静听谯鼓响,添愁想象马车容,兰缸频坠蕊犹秾。(打《千家诗》二句);谜底: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与谜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是互相影响的。古典诗中的藏头诗就具备着谜的特点。这里需要说明,民间对藏头诗的理解是有误的,把诗中的每句首字连起来组成一句话就叫“藏头诗”是不对的,这实际是“露头诗”,正确的叫法应为“凤顶格嵌字诗”,这种诗不具备谜的特点。真正具有谜趣的藏头诗不是这样的。如有一首《寸香词》:“好良宵,堪和谐,女娘去得快。忸怩子,且把心放开。演出百般态,有琵琶也弹不出流水来。柳腰轻摆,斜倚栏杆外,又将那木槿花儿摘下来。振精神,甩手步香阶,祀灶时请走前头神位牌。许下佳期,又把前言改。朱颜瘦损,一股金钗懒向头上戴。珅璧相赠,抛玉美人怀。酒醉癫狂,渴极了,哪有三杯水来解?成亲后,心中钩起,补偿一点相思债。刻骨镂心莫忘怀,铭刀无痕真情在。”
这首藏头诗利用拆字的技巧,把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都藏在每一句句首,通过词的叙述,将一对恋人欲言又罢,欲舍不能的微妙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后令人叫绝。这才叫藏头诗。
藏头诗中还有一种更难的。《诗体明辨》一书说,这种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这是利用汉字合体字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如:无名氏的一首藏头诗:“西风初降会佳期,月下弹琴又赋诗。寺庙佛前香火旺,王宫殿角斗星移。多少黄冠归道观,又凭善念获良机。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共卧栖。”
此首诗用的是折腰体,四、五句之间没有相粘。但作为藏头诗,它符合要求:“期、月;诗、寺;旺、王;移、多;观、又;机、几;洞、同;栖、西”每对字都有包容关系。
诗与谜的相含关系在谜的创作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诗是格律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用诗做谜的载体,可增强作品的音乐感、节奏感,因之更具有高雅性和可读性。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如果不以诗的形式出现,用散文笔法去写,绝对出不了脍炙人口的效果。
由于历史原因,近、当代作诗谜和谜诗的人比起古人来似乎少多了。这是因为既懂诗又善谜而且造诣较深不太容易做到。但这样的作者也偶有所见。前几年,我们在谜会上看到几则这样的作品,如:1、迎亲喜乐耳边闻;明日升迁涨俸薪;彩票待领头等奖;备筵请我作佳宾。(词牌名一)谜底:好事近;2、落雁沉鱼逊比评,群芳苑里亦属菁。楚歌忍伴霜锋舞,遗憾江东泪祭卿。(词牌名一)谜底:虞美人;3、芳园触景妙思来,巾帼姓名逆序排。笔数添加偏道少,精心修剪作词牌。(词牌名一)谜底:减字木兰花。
这几首以诗作谜面的作品,诗,符合格律;谜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味。是诗与谜相含得比较好的作品。
诗谜合璧,优长互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美。我们还见到一些这样的作品。
1、诗句做谜面(可称为“谜诗)。
其中五言诗做谜面,如“一岁一枯荣”(银行用词二)。谜底为:“定期、生息”。谜面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诗句;再如,“人迹板桥霜”(戏剧名词二)。谜底:“行当、道白”。“行当(háng
dng)异读为 xíng dng.“道白”,别指“白色的道路”。谜底义变为“行走在满是白霜的路上”。
七言诗做谜面,如“蓬门今始为君开”(三字口语二)。谜底为“没关系、有意见”。谜面是杜甫《客至》诗句。谜底别解为“门没关,系有意要见客人。”
2、诗句做谜底(可称为“诗谜”)。
五言诗做谜底,如谜面“入”(李白诗一句),谜底是“人行明镜中”。此系《清溪行》中的诗句。“入”就像“人”在明镜中的照影。
七言诗做谜底,如谜面“四海为家”
(李白诗一句),谜底是“不知何处是他乡”。谜底为《客中作》诗句。“他乡”别解为“他的家乡”。
二、谜与诗钟,难分伯仲
许久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误解,认为谜与对联关系密切,许多地方成立谜联学会,海外也有人成立谜联组织。其实,从艺术特点来说,谜与对联相契合的地方并不多,而谜与诗钟则有许多相似点。在有些地方,诗钟已近失传。今天我们有必要在此谈谈诗钟与谜的关系。
何为诗钟?诗钟也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它原是旧时文人自娱的一种文字游戏。其名有一番来历。说是“诗”,因为它是七言句,要求对偶非常严格,平仄也非常讲究,与七言律诗中的对偶句十分相似;说是“钟”,是同限时写作的方法有关。文人聚作,用线坠铜钱,拴于线香上,下承金属盘,拈题后,将香点燃,开始写作。香燃到一定时间,线断钱落,金属盘发出鸣响,犹似钟声,以此作为收卷的信号。故被人称为“诗钟”。
诗钟虽属文字游戏,被某些人称为小道,但却是一种高雅的文娱活动。它的字数不过十四个字,但天地很大,无所不能写,无所不能包。每一句都凝结着炼句之功,好的诗钟既脍炙人口,又含蓄、富有谜味。既可以以文会友相互切磋,又可以健人才思,提高人们写作诗联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诗钟分为限字和咏物两类,共有40余格目。据笔者考证,这40余格中,仅有咏物类诸格和限字类的笼纱格与谜的关系较为密切。下面予以分述。
分咏格:按题目的规定,在上下联中分咏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吟成一副对仗工整、合乎韵律的联句。读之,既要符合所咏之物的特点,又要避开题面所见之字。
例1、《周亚夫•司马懿》分咏格
入细柳营惊上将;
按诸葛垒叹奇才。
此例咏二人,所用之典,符合人物特点。
例2、《菊花•书法》(分咏)
三希展示神毫迹;
九月繁开笑靥金。
此例咏二事物,以三希堂、神毫指代书法;以九月、金花指代菊花。
合咏格:此格两句合咏一事物。
例1、《月》 (合咏)
朔望如期人共仰
阴晴无碍夜长悬
例2、 马 (合咏)
赵高指下非为鹿
玄奘乘前却是龙
笼纱格:拈二字为题字,不论平仄,分两句咏之,要求避开题字,但又要把题目所限之字分别在上下句中表现出来。这一格最具谜趣。如清末易顺豫所作《五·红》笼纱格:“数点天心托梅瓣,一般人面比桃花。”上联用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说梅花落在额上“成五出之华”,把“五”字隐起来;下联把“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红”字隐起来,人为地制造表现手法的曲折,对仗极其工整,不论当诗钟来欣赏,或当做谜语来猜,都会令人拍手叫绝。
以上咏物类诸格和限字类笼纱格诗钟的创作方法,继承、借鉴了许多谜语的写作技巧。谜语的前身叫做“隐语”,“隐语”就是要将所要表达的意思隐藏在语句中,或用晦涩的语言要暗示用意的存在。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通过“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的语言形式,用巧妙的比喻、借代,或形象描绘、字形离合和等方法制成谜语。谜的作者,都凭借纤巧来显示文思,凭浅白来炫耀辞藻,寓意要求曲折而又率直,措辞要求晦涩而又明显。答案已出,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诗钟是在谜语之后出现的文字游戏,它在形成过程中深受谜的影响,有些诗钟作品,留有深深的谜的痕迹。如清末张之洞所做分咏体诗钟《凉棚·申报》:“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我们按猜谜的思路去考虑:是什么东西任长绳舒卷来掌控阴阳?有经验的人一定会猜出是“凉棚”;欧亚大陆纵横的百事为什么出现在乱纸中?这其中能引出什么结论?一经思考,则《申报》之谜底便显现出来。
说谜与诗钟关系密切,是有很多例证的,诗钟的许多格名,都与谜格有关,如诗钟有三四辘轳格,谜有辘轳格;诗钟有鼎峙格,谜有鼎足格;诗钟有笼纱格,谜有截搭格;诗钟有晦明格,谜有露面格。尽管这些格并不完全雷同,但总有某些相似的地方。更有甚者,谜中有一种诗钟体,这种体,《增广隐格释例》说:“仿诗钟体为面。例:石面苔痕花上露(猜古美人一),桥头峰影雪边人(猜昆虫别名一)。谜底:绿珠、梁山伯。”《评注灯虎辨类·杂俎》言:“盖诗钟一法,必其(谜)底能自成二名词,始得以分咏出之。例:炎汉信都归涿郡,吴越书画数衡山(猜《诗经》一句)。”谜底为“明征定保”,卷帘读作“保定/
征明”,成为地名和人名切题。上例,“仿诗钟体为面”说明了谜与诗钟的相含关系。
谜与诗钟虽可相含,但毕竟有不同。其不同,就在于谜是根据谜面猜射谜底;诗钟是根据钟题,用隐晦的叙述方法揭示题目,似乎是“先有谜底,然后用纤巧的手段,拈词撰句,解释谜底”。
谜与诗钟关系密切与作者有关,许多钟家亦是谜家。清末诗人易顺鼎,是位制谜专家,也是一位诗钟巨匠,被时人誉为钟王,他的许多分咏体诗钟作品,都具有谜味。如分咏《勾践·头》:“终成鸱革冤文种,忍向乌江购项王。”分咏《陈思王·帐钩》:“感梦应无留枕事,销魂也似堕钗声。”所咏的大都是历史人物故事,如果把上联当做两则谜面来看,则谜底(即题目)很自然地被猜中
谜与诗词、诗钟相含,丰富了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是俗文学和雅文学结合的产物,为时人所称道。希望有更多的诗谜、钟谜合璧的作品出现,为我们的文坛增添更多的亮色。
参考书目
1.《中华谜语大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2.《诗词佳句灯谜》(学苑出版社出版)
3.《中华灯谜鉴赏》(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4.《增广隐格释例》

作者简介:
赵永生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诗钟文化研究院(诗钟社)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北京楹联学会副会长,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灯谜学会顾问,《雅风》诗刊主编,华夏诗联书画院副院长。参加全国征联征诗及诗钟活动中,多次获奖,并担任评委;著有《浅草斋诗文集》。
扫码关注我们吧

弘扬传统文化 关注中国楹联学会诗钟社
名誉 社长:李培隽 蒋有泉
顾 问:常江 朱惠民 杨沛
社 长:陈伟明 李泽润
执行 社长:孙英
主 编:孙英(兼)
副 主 编:宗宝光 王善全
本期 编辑:于东光 张凯军 戴英
弘扬传统文化 关注中国楹联学会诗钟社
名誉 社长:李培隽 蒋有泉
顾 问:常江 朱惠民 杨沛
社 长:陈伟明 李泽润
执行 社长:孙英
主 编:孙英(兼)
副 主 编:宗宝光 王善全
本期 编辑:于东光 张凯军 戴英
前一篇:(北宋)俞紫芝《水村闲望》赏析
后一篇:(南宋)陆游《病起书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