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
黄庭坚评价苏轼,吟诵了一首七律,不落俗套,颈联乃传世名句
原创 云水 云水心语 2021-12-11 06:20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北宋大才子,他们博学多识、诗书画样样精通,两位大文豪既相知相交,又惺惺相惜。苏轼被贬黄州,周围的人们都避之不及,而黄庭坚却仗义执言,无所畏惧。
苏轼名满天下时,黄庭坚还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但是先生却慧眼识人,赞美黄山谷的文章不可多得。此后山谷便拜在先生门下,而先生却视其为知己,他不拘于世俗的束缚,彼此取长补短,也传为诗坛佳话。下面分享黄庭坚评价苏轼,吟诵了一首七律,不落俗套,颈联乃传世名句。
次韵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遨
北宋:黄庭坚
金狨系马晓莺边,不比春江上水船。
人语车声喧法曲,花光楼影倒晴天。
人间化鹤三千岁,海上看羊十九年。
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苏仙。
黄庭坚的诗作结构严谨,说理细密,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并影响了南宋以及明清的诗风,更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山谷的作品虽然颇显瘦硬,喜欢用典,讲究无一字无来历,但是其韵味十足,更显拗峭挺拔,令人叹为观止。
山谷一生非常敬佩东坡先生,更在其诗文中不吝笔墨,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甚至不惜贬低自己。全诗含蓄隽永,虽然无法雅俗共赏,甚至有些曲高和寡,但是细加品味,却颇显奇特。
宋肇,字楙宗,是苏轼和黄庭坚的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诗酒唱和。当时苏轼刚被提拔到翰林院担任中书舍人,大家都来庆祝,黄山谷当然也会赋诗抒怀,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首句就说翰林公的骏马配备了狨鞍,系在晓莺啼处。“金狨”,指狨皮制成的鞍垫,因为狨毛长而金黄﹐作者借此表达其显赫的身份。而次句又说自己“不比春江上水船”,这是山谷自嘲能力低下、反应迟钝,其实是正反衬先生的对答如流,写诗作文倚马可待。古人用下水船比喻才思敏捷,山谷却反其意而用之。
接下来具体抒写热闹的场面,车来人往、欢声笑语,鼓乐喧天、法曲高奏。而周围的自然景物也极其给力,风和日丽、万紫千红,碧水清澈、楼台倒影,尽显一派祥和景象。作者描写生动细腻、虚实结合,更表达出主人公舒畅和愉悦的心情。“喧、倒”二字,炼字精准。
颈联是传世名句,“人间化鹤三千岁,海上看羊十九年。”出句化用《神仙传》中苏耽成仙后化鹤的传说,对句引自《汉书》中苏武牧羊的故事,作者以此述说东坡先生的坎坷经历。诗人用典无痕,却充满了深情和赞美之意。
结尾两句表达仰慕之情,苏轼曾感慨自己在京城整天忙碌,不如宋肇在地方任职非常清闲,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而山谷却观点不同,他认为先生堪为“遨头惊俗眼”,更赞美苏轼为“苏仙”,更在诗坛中尽显风流。
大家都知道贺知章曾称呼李白为谪仙,而黄庭坚以一个“仙”字进行评价,传达出自己对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都具有超凡脱俗的表现。文物,这里指文士。
黄庭坚的这首七律精于用典,描景如画,对东坡先生的赞美也发自肺腑。作者首先用“金狨系马”,表现其不凡身份;然后再用“人语车声、花光楼影”,展现出众人对先生的敬重。
颈联更是不落俗套,形象地刻画出苏轼大半生的坎坷经历;最后两句又用“遨头、苏仙”,高度评价了苏轼在大宋文坛的地位,却丝毫不感到是弟子在奉承先生,反而是非常中肯和准确的评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