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楹联/诗钟/作品(转) |
[联理争鸣]对联的格律变通(广东 康斯馨)
联都网站 2021-10-05
以下文章来源于诗联墨宝 ,作者时痴偶醉康斯馨
【编者按】“巧联求对”栏目是由联都楹联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主要以机巧句出、对为主的一个栏目,自推出以来,一直深受联友们的欢迎,平均每期的对句在短短24小时内都会过百,目前已办到第565期;在此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巧趣两兼的出句,但不合联律,舍之可惜,用之又有瑕疵,如第556期:
出句:斑马线上走猫步(灰城故事)
此出句有两动物马和猫,却又都是虚指,一副美女图跃然纸上,但确实出律了。
又如第564期:
出句:亲娘干娘丈母娘,三娘教子(河南 史宝明)
不出所料,句子发出后,有的联友跟帖质疑:此句不合联律,有误导新手之嫌;更有甚者,说此乃“娱乐至死”之像,凡不合联律者,皆应丢弃,否则就是低俗,就是在愚弄大家。
为此,我们特别请教了著名联家康斯馨先生,他以一篇出自他本人的著作《对联格律意节说》一书的第七讲——对联格律的变通,来作为回应,小编深有同感,特发专贴,供大家交流学习。
第七讲:运用特殊手法时的格律变通
文/康斯馨(广东)
一、比内运用某些特殊手法时,意节点及三脚腰平仄可不交替
1、比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意节点及三脚腰平仄不可能交替,但另一比对应处要用同样的反复手法,而且上、下比互对的平仄不能“失对”。
试看下例:
予意/云何/云何法;
我闻/如是/如是观。
——例97:[清] 侯度题南京钟山灵谷寺
例97联是五言联“予意云何法;我闻如是观”的扩展。或许为了突出佛教的玄妙,或许隐晦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或情怀,也或许是其他原因,联中着意运用了反复手法,将上比的“云何”反复叠用成“云何云何”。这样,“何”字就成了相邻的的意节点和三脚腰,当然不可能平仄交替,因此是允许的。其下比对应处同样用了反复手法(下比对应处的“如是”反复叠用成“如是如是”),意节点和三脚腰是两个相同的“是”字,当然也不可能平仄交替。由于下比的两个“是”字做到了与上比对应处的两个“何”字平仄相反,保证了上、下比互对平仄不“失对”,因而属于允许的格律变通。
2、比内中心词相同的短语并列,意节点及三脚腰允许平仄不交替。但同样要保证下比对应处使用同样的手法,而且上、下比互对平仄不“失对”。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例98:[清]顾嘉蘅题武侯祠
例98联的上比中,“先主”、“后主”相连并列,它们相同的中心词“主”字便成了相邻意节点,不可能平仄交替。下比对应处也用了同样的手法:“襄阳”、“南阳”也是相连并列的,它们相同的中心词“阳”字也成了相邻意节点,不可能平仄交替。但作者做到了下比的两个“阳”字与上比对应处的两个“主”字平仄相反,保证了上、下比互对平仄不“失对”。因而属于允许的格律变通。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99:[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例99联是一副很有名的对联,而且是一个三组不等长短语并列、且中心词相同的例子。上比“风声”、“雨声”、“读书声”(与前两相不等长)并列,它们相同的中心词“声”字作为意节点不可能平仄交替(因为“读书声”是作为与“风声”、“雨声”并列的排比元素出现的,也要选“声”字为意节点,不能选“三脚腰”)。下比对应处用了同样的手法,以“国事”、“家事”、“天下事”并列;而且保证了作为意节点的三个“事”字与上比对应处的三个“声”字平仄相反,做到了上、下比互对平仄不“失对”,因而属于允许的格律变通。
3、比内连用多个叠字时,实际上也是一种反复,其意节点平仄不可能交替,这也是允许的,但要保证上、下比对应处都使用叠字,且上、下比叠字的平仄要相反。试看下例: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
(例76:何淡如题端阳龙舟赛和戏棚)
何淡如的这副对联,上比首句一连叠用了九个“扒”字,不可能平仄交替,下比用了相同的叠字手法,一连叠用了九个“唱”字,也不可能平仄交替。下比叠用的“唱”字和上比对应的“扒”字平仄是相反的,做到了上、下比互对平仄不“失对”,因而属于允许的格律变通。
顺便说明一下,该联还运用了“顶针”手法。所谓“顶针”,是指将前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后一个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使相邻的两个句子首尾同字蝉联。该例上比首句的句脚是“扒”字,第二句开头也是“扒”字,这就是“顶针”。“顶针”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对联创作中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对联写作中的手法还有很多种,但它们不属于格律的范畴。
4、一些成语、俗语、引语入联,导致比内意节点平仄无法交替时,下比要使用同样的手法,且要保证上、下比互对平仄不“失对”。
我们看以下两个例子:
伴云/何处住?得住/且住;
问月/几时圆?见圆/便圆。
——例100: [清] 陈仲英题广东潮州步月亭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例101:[清] 李渔题浙江兰溪且停亭
这是“ABCB”式成语或俗语入联变通格律的例子。由于这类的成语或俗语(如应有尽有,大错特错,将计就计,见怪不怪,得过且过、将心比心、一通百通、以牙还牙……),其第二字和第四字是相同的,用在对联中,自然导致了比内作为相邻意节点的字是同一个字,因此不存在意节点平仄交替。
例100联上比的“得住且住”就属于这种情况。下比对应处以同样的手法对之以“见圆便圆”,而且做到了“圆”字与上比对应的“住”字平仄相反,做到了上、下比互对平仄不“失对”,因此属允许的格律变通。
例101联下比以“来者往者”对上比的“名乎利乎”的格律变通也属于这种情况。
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例102:[清]程祖洛自题
例102联 是引用前人语句入联变通格律的例子。该联全部引用前人名句。“芝草无根,醴泉无源”出自虞预《会稽典录》中虞翻的《与弟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出自《吕氏春秋·尽数》。“民生在勤”出处是《左传·宣公十二年》。“人贵自立”则出自明·洪应明《菜根谭》。我们不能用联律篡改前人的名句(化用另当别论),因此,联中上比的“泉”与“源”,下比的“水”与“腐”无法平仄交替。而作者把并列的“芝草无根,醴泉无源”调整为“醴泉无源,芝草无根”是为了因就上、下比对应意节点平仄相反,这样,既不影响引文的原意,又符合了联律的要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例103:[清]汤贻汾赠园丁
例103联是俗语入联变通格律的例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人们熟悉的“ABCB”式的俗语,意节点无法平仄交替。作者下比也同样使用了人们熟悉的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并把它调整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使上、下比对应的意节点互对不“失对”,就满足了格律的要求。
上面讲到的四种情况,是对联格律的一个旁枝,而非主干。作者看似信手牵来,实为费心寻得。作者需精通对联的基本格律,又积累深厚,另一比才能对得工巧。
二、运用特殊手法,上、下比互对的词类及结构要求可以放宽
我们讲“运用特殊手法,上、下比互对的词类及结构要求可以放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上、下比必须用同样的特殊手法。
“运用特殊手法,上、比互对的词类及结构要求可以放宽”是对联格律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应用于多句联中。
常见的特殊手法有自对、排比、排偶三种,分述如下。
1、自对。一比中运用了自对手法,另一比对应处也要运用自对手法。此时,上、下比互对的词类及短语结构要求可以放宽。但上、下比互对的平仄不能“失对”。
所谓“自对”,是指比内成对,也可以称为“比内对”。具体指对联在同一比内的若干单字、短语或句子自成对仗。比中运用自对,有利于增强对联的意象美和音韵美,还可以从某些方面放宽另一比对应位置的对仗要求,使创作更灵活。
分别举例论述如下(例中标有下横线的地方运用了自对手法):
(1)单字词自对
中原士气扬旗鼓;
左海文章射斗牛。
——例104:[清]林鸿年题福州正谊书院
例104联上比的“旗鼓”就是单字词“旗”和“鼓”自对,下比对应处的“斗牛”是两个星宿,也是单字词自对,以“牛”对“斗”。句中两个同类单字词自对,实质上是一个并列短语。一比使用了单字词自对,另一比对应位置也必须使用单字词自对,否则对联就不工整了。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例11:朱彝尊题浙江嘉兴山晓阁)
该例是在一比中运用了单字词自对,另一比对应位置也使用了单字词自对,于是属对词类可以放宽的例子。上比的“拘束”是动词,而下比的“襟怀”是名词。但由于“拘”和“束”是比内自对,“襟”和“怀”也是比内自对,“襟怀”与“拘束”互对时“词类一致”的要求便允许放宽。
我们再看一个四个单字词自对的例子: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例19:王实甫题敦煌阳关长亭)
该例上比中,“悲欢聚散”是四个单字词自对,下比对应处也用了自对手法——“南北东西”四个单字词自对。前面说过,“句中若干同类别的单字词并列时,可以安排每两个字并为一个意节”,因此,上比的“欢”和“散”就成了意节点;同样,下比的“北”和“西”也成了意节点。上比的“欢”和“散”平仄交替,下比的“北”和“西”仄平交替,做到了比内不“失替”。而且上、下比对应的意节点(“北”对“欢”,“西”对“散”)做到了比间互对不“失对”。这就符合了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只有在保证了符合这些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上、下比对应位置自对的词类和短语结构要求才可以放宽。象该例下比以方位名词“南北东西”对上比的动词“悲欢聚散”,就属于允许放宽的了。
(2)短语自对
丘壑在胸中,看叠石疏泉,有天然画意;
园林甲吴下,愿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
——例105:[清]俞 樾题苏州环秀山庄
例105联是比中短语自对的例子。下比的“携琴载酒”与上比的“叠石疏泉”结构并不相同:下比的“携琴”和“载酒”是两个并列的述宾短语,上比的“叠石”和“疏泉”是两个并列的偏正短语。那为什么允许呢?这是因为上比的“叠石”与“疏泉”工整自对,下比的“携琴”与“载酒”工整自对。这样,上、下比互对时“短语结构相同”的要求被放宽了。和前面讲的一样,放宽的前提是:上、下比互对的平仄不“失对”(琴对石、酒对泉皆平仄相反)。
(3)句子自对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例106:[清] 孙衣言题南京莫愁湖郁金堂
例106联是比中句子自对的例子。我们看上、下比的对应处会发现:下比“天际遥青”与上比对应处的“玳梁燕去”句子结构并不相同,有的词的词类也不同;下比“城头浓翠”与上比对应处的“玉座苔移”的句子结构也不相同,有的词的词类也不同。为什么允许这样属对呢?这是因为上比是两个句子自对,即“玳梁燕去”与“玉座苔移”自对;下比也是是两个句子自对,即“天际遥青”与“城头浓翠”自对。而且,上、下比互对的平仄不“失对”(际对梁、青对去、头对座、翠对移皆平仄相反)。这样,上、下比互对的“词类一致”和“短语结构相同”的要求便可以放宽。
(4)短语自对和句子自对混用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例107:[清] 李宗昉题温州江心寺楼
例107联 中,上比“横郭”是动词加名词,短语结构是述宾结构;而下比对应位置的“芙蓉”是一种植物的专有名词,不论词类和结构都与“横郭”迥异。再扩大一些看:“青山横郭”是主谓结构的句子,下比对应位置的“初日芙蓉”是偏正结构的短语。它们怎么能相对呢?这也是因为“一比中运用了自对手法,另一比对应处也运用了自对手法,此时,上下比互对的词类及结构要求可以放宽”的缘故。我们先看上比,“青山横郭”和“白水绕城”组成了工整的句子自对;再看下比对应位置,“初日芙蓉”和“晓风杨柳”则组成了工整的短语自对。只要比内自对工整,上、下比之间以短语自对来应对句子自对(反之亦然)也是允许的。简单地说,格律允许上、下比所有自对元素在互对时放宽对词类及短语结构的要求。
再举一个例子:
北院/喜新成,[有]寒碧/千层,远青/一角;
东君/如旧识,[正]庭槐/垂荫,梁燕/将雏。
——例108:[清]商 盘题簪碧堂
例108联中,由于上比的“寒碧千层”与“远青一角”工整自对,下比的“庭槐垂荫”与“梁燕将雏”工整自对,于是,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互对就可以放宽,不但短语互对可以放宽(如上比的“千层”是偏正短语,而下比对应位置的“垂荫”是述宾短语),还允许用句子自对(下比的“庭槐垂荫”与“梁燕将雏”是由主谓宾组成的两个句子工整自对)与短语自对(上比的“寒碧千层”与“远青一角”是两个倒装偏正短语工整自对)来互对。
要重复强调的是:我们说,上、下比对应位置都运用了自对时,互对允许放宽,仅指它们的词类和短语(或句子)的结构互对要求放宽。而“上、下比对应意节点及三脚腰的平仄要相反”仍必须保证。
例107中“日”对“山”、“蓉”对“郭”、“风”对“水”、“柳”对“城”;
例108中“槐”对“碧”、“荫”对“层”、“燕”对“青”、“雏”对“角”都是平仄相反的。
(5)多相自对
比中自对,可以是相邻两相自对,也可以多相自对。下面就是四相自对的例子: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助全蜀山川,钟灵毓秀;
凌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为西川俊杰,播美扬修。
(例96:[清]笪重光题望江楼)
该例中,上、下比在对应位置都用了四相自对:上比“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连续两两自对,下比对应位置也用了“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连续两两自对。由于上、下比对应位置都采用了自对手法,互对便可以放宽要求。但该联四相工整自对后,互对也很工整,这就更为难得。
(6)隔句自对
前面列举的例子,不论是单字词自对,短语自对,句子自对。它们都是在比中相邻位置自对的。对联中还有一种“隔句自对”,下例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
……[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
—— [清] 钟云舫题四川成都崇丽阁(局部,全联见第八讲例139)
我们挑几个对应处看一下:下比的“长歌短赋”怎么能对上比的“花蕊飘零”呢?下比的“闲恨闲愁”怎么能对上比的“春闺宝镜”呢?这是因为用了“隔句自对”的手法,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词类和短语结构要求被放宽了的缘故。
该联上比用领词“最可怜”领出四个短句。在这四句中,“花蕊飘零”与“枇杷寂寞”自对,“早埋了春闺宝镜”与“空留着绿野香坟”自对,这叫隔句自对。把上比的隔句自对抽出来看一下:“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格律上就像一副两句的对联。下比对应处同样用了的隔句自对手法:“长歌短赋”与“曲槛回廊”自对,“抛撒些闲恨闲愁”与“消受得好风好雨”自对。运用了隔句自对之后,上、下比对应处互对的词类及结构要求就可以完全放宽。但依然要遵守上、下比互对平仄不“失对”的规定(“歌”对“蕊”、“赋”对“零”……)。还有,下比中“抛撒些闲恨闲愁”用了规则重字(闲),隔句与之自对的“消受得好风好雨”也用了规则重字(好),从而保证了自对的工整。
比中自对,常常由“领词”领出,创作时筹划互对放宽要求时,自对应力求工整。如下面的几个例子,自对均由领词领出,而且自对都十分工整。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例109:[清] 胡敬题太白楼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例110:[清]前人题贡院联
绝妙朋游,[有]明月一盅,好山四座;
是何意志,[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
——例111:[民国] 成多禄题吉林北山玉皇阁
自对在长联中使用较多。并且可以在多处运用。
庭前草色,槛外山光,须知我辈能豪,不在雕梁画栋;
墙及半肩,窗开四面,愿与吾民相见,常如白日青天。
——例112:[清]许祥光题挹秀亭
例112联中就运用两处自对:上比“庭前草色”与“槛外山光”自对,“雕梁”与“画栋”自对;下比对应位置“墙及半肩”与“窗开四面”自对,“白日”与“青天”自对。
我们说上、下比对应位置同时运用了自对手法后,互对的词类及短语结构要求可以放宽,当然不会排除互对也严谨的做法。如果做到比内自对的同时互对也严谨,其上、下比音韵和对称的魅力自然就更增加了一份筹码。我们可以从下面几联细细品味:
花笺 茗椀香千载;
云影 波光活一楼。
——例113:[清] 前人题吟诗楼
远富 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 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
——例114:[清]鄂比题赠曹雪芹
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
园林占优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
——例115:[清] 潘世恩题涵云楼
樽前帆影,槛外岚光,数胜迹重重,都向江头开画本;
楼上仙人,阁中帝子,溯游踪历历,又来亭畔吊忠魂。
——例116:[清] 邓廷桢题安徽安庆大观亭联
例113联中,上比的“花笺”与“茗椀”构成工整自对,下比的“云影”与“波光”也构成工整自对。但从上、下比互对来看,下比以“云影”对上比的“花笺”和下比以“波光”对上比的“茗椀”也非常工整,这就更为难得。
另外三例亦然,不一一赘述。
2、排比。一比中运用了排比手法,另一比对应处也运用排比手法,此时,上、下比互对的词类及短语结构要求也可以放宽。但上、下比互对的平仄不能“失对”。
所谓“排比”,指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语气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并排,表达相关内容的修辞手法。联中运用排比,同样有利于增强对联的意象美和音韵美,并可以从某些方面放宽对应位置互对的对仗要求,使创作更灵活。
排比可以是短语排比,也可以是句子排比。举若干例如下(例中标有下横线的地方运用了排比手法):
功名事业文章,他生未卜;
嬉笑悲歌怒骂,到此方休。
——例117:[清] 鲍桂星题自挽联
例117联 中上比“功名”、“事业”、“文章”三短语排比,下比对应位置也用了“嬉笑”、“悲歌”、“怒骂”三个短语排比。这些排比的成份,在比内做到了不失替(“名”、“业”、“章”平仄平交替;“笑”、“歌”、“骂”仄平仄交替),而且保证了上、下比对应意节点(“笑”与“名”,“歌”与“业”,“骂”与“章”)平仄相反。当上、下比对应处都运用了排比手法并满足上述条件时,互对的词类和短语结构要求便允许放宽。
排比的若干句子,常常会使用重字,这是允许的。但一比中的排比成分使用了重字,另一比对应处也应使用另一组重字:
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卅载风尘,历几多人海波涛,才得小园成退步;
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四围溪水,喜就近佛门烟雨,且营闲地养馀年。
——例118:[清]张维屏题听松园
例118联中上比的句子排比重复使用了三个“为”字,下比的句子排比在对应处则重复使用了三个“爱”字,这就符合了排比属对的规则。上、下比对应位置同时运用了排比手法,其词类和短语结构要求可以放宽。在该联中,上比的“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的中心词“词客”、“宰官”、“老渔”都是偏正结构的,而下比“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的中心词“诗书”、“花木”、“丝竹”却是并列结构的。这是因为上、下比对应位置都使用了排比手法,所以允许它们属对。
此老不工画、不善书、不精杂诗,压倒魏蜀吴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例119:[清]冯煦题成都武侯祠
例119联是不等长排比的例子。上比中“不工画”、“不善书”与“不精杂诗”为不等长排比(“不精杂诗”为不等长排比之一相,只作一个意节)。下比与之对应的“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也是不等长排比,格律允许它们属对。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例120:[清]陈蓝轩集句题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正殿
例120也是不等长排比的例子。在该例中,上比的三个不等长排比句,运用了顶针重字的手法,下比也使用了同样的顶针重字手法。另外,上比“生”字出现了三次,在下比对应的位置也使用了另外的一组重字(下比用三个“法”字,与上比对应位置的三个“生”字相对)。在上、下比对应位置都使用了不等相排比的时候,只要保证了上、下比互对的平仄不“失对”,其上、下比对应的词类和短语结构的要求,便在放宽范畴——联中下比以名词“地”、“天”、“道”对上比的数词“一”、“二”、“三”,以名词“自然”对偏正词组“万物”。
我们再看个联中使用了多达五相的不等长排比的例子: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例121:[清]陆润庠题苏州留园五峰仙馆联
例121联上、下比各使用了五相不等长排比,一气呵成,且联意甚好。但该例不尽符合比中意节点平仄“交替”和上下比意节点平仄“相对”的要求,算是瑕疵。
3、排偶。比中运用了排偶手法,另一比对应处也运用排偶手法,此时,上、下比互对的词类及短语结构要求也可以放宽。但上、下比互对的平仄不能“失对”。
“排偶”一词,古已有之。《明史·选举志二》云:“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清·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说:“尝於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王力先生也说过:“对仗是排偶的一种……自从有了语言,也就有了排偶”。虽然如此,但“排偶”至今尚未见作为成熟的修辞格而被公认。
本书中,我们用“排偶”来指间于“排比”和“对偶”之间的手法。可以表达为“排偶是两个整齐的、结构相同的,但不完全符合对仗标准的短语或句子”。它们像自对但不具备自对的工整,像排比但不具备“三相或三相以上”的排比条件。“排偶”也可以理解为“宽式自对”。
对联创作中,一比运用了排偶,另一比对应位置也运用排偶时,亦只需保证上、下比互对的平仄不“失对”即可,排偶处上、下比互对的词类和短语结构要求允许放宽。
例中标有下横线的地方运用了排偶手法。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补天浴日大文章。
——例122:[清]左杏庄题长沙屈贾祠
例122联中,上比的“亲不负楚”和“疏不负梁”就属于排偶。下比的对应位置也用了排偶“骚可为经”、“策可为史”。在比内,两句排偶的结构是相同的(上比“亲不负楚”和“疏不负梁”结构相同,下比“骚可为经”和“策可为史”结构相同),而且做到了上、下比对应处互对的平仄不“失对”(“经”对“楚”、“史”对“梁”),这样,上、下比排偶处互对的词类和短语结构要求就允许放宽,允许下比以名词“骚”和“策”分别对上比的形容词“亲”和“疏”。
结合该例,我们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知识。首先我们划分一下该联的意节: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补天/浴日/大文章。
“不负楚”、“不负梁”虽然是三字脚节,但由于联中运用了排偶手法,“不负楚”和“不负梁”均是三字排偶的整体元素,如果选“三脚腰”,就体现不出排偶手法。这种情况只应选“楚”字和“梁”为意节点。
该例还是一个排偶和自对同时运用的例子。上比除运用了排偶外,末句还运用了自对(“爱国”与“忠君”自对)。下比对应位置,也同样运用了排偶和自对。
再看一个例子: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例123:[清]姚鼐题赠邓石如
例123联中,上比[须信]领出的“富不如贫”和“贵不如贱”也是排偶。下比的对应位置也用了排偶“安自宜乐、闲自宜清”。分析平仄时我们也是取“贫”和“贱”、“乐”和“清”作为意节点。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例27:胡居仁自勉联)
该例上比的“三更眠”和“五更起”是排偶。下比的对应位置也用了排偶“一日曝”“十日寒”。它们保证了在比内排偶的结构相同(上比的“三更眠”和“五更起”结构相同,下比的“一日曝”和“十日寒”结构相同),又保证了上、下比对应处的意节点平仄相反(“曝”与“眠”、“寒”与“起”平仄相反),排偶处上、下比互对的词类要求便放宽了:“曝”对“眠”、“寒”对“起”都是形容词对动词。
由于“三更眠”和“五更起”是三字排偶的整体元素,我们只能选“眠”字和“起”字作为意节点,而不能选三脚腰。下比亦然。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例124:[清]唐 英题庐山虎溪三笑亭
例124联中,上比的“三教三源流”和“三人三笑语”也是排偶。下比的对应位置也用了排偶“一花一世界”与“一叶一如来”排偶。上比的“三教三源流”和“三人三笑语”的结构相同;下比的“一花一世界”和“一叶一如来”结构也相同。联中还保证了上、下比互对的平仄不“失对”(“花”对“教”、“界”对“流”、“叶”对“人”、“来”对“语”均平仄相反),有了这个前提,排偶处上、下比互对的词类和短语结构要求便允许放宽:“源流”是并列短语,与之相对的“世界”是专有名词;“笑语”是偏正短语,与之相对的“如来”是专有名词。
对联中,有一种排偶叫做“不等相排偶”,如下例:
清如瘦竹闲如鹤;
座是春风室是兰。
——例125:[清]金 农题瓦砚斋
例125联上比的“清如瘦竹”(四个字)和“闲如鹤”(三个字)组成了不等相排偶。下比对应处同样也使用了“座是春风”和“室是兰”不等相排偶的手法。这样,属对的词类也允许放宽——上比的“清”与“闲”是形容词,而下比对应位置的“座”与“室”是名词。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 半入云。
——例126:[清] 董云岩题九江琵琶亭
例126联为集句联。上比集自唐代诗人卢仝《风中琴》中“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下比集自唐代杜甫《赠花卿》中“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该联的上、下比也分别使用了不等相排偶的手法。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例127:[清] 清 薛时雨题官署
例127联上比的“贪利贪,贪名亦贪”和下比的“俭己俭,俭人非俭”也是不等相排偶互对。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例128:[清] 彭元瑞自题联
例128联上、下比的第二句都使用了不等相排偶,而且上、下比之间的互对也很工整。
以上的例子还可以看出,比中排偶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是允许在对应的位置使用同字的,而且几成习惯。像例122联上比的排偶“亲不负楚、疏不负梁”对应位置使用了同字“不”,下比的排偶“骚可为经、策可为史”对应位置使用了同字“可”。例123联中上比的排偶“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更是在对应位置重用了“不如”两字,下比与之对应的排偶“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也重用了“自宜”两字。例127联上比的排偶“贪利贪,贪名亦贪”和下比的排偶“俭己俭,俭人非俭”也都分别同位重用了“贪”字和“俭”字。
是否允许对应位置使用相同的字,是排偶和自对的明显的区别之一。
本讲的内容相当重要。掌握好了,创作对联可以更加灵活,尤其是创作长联。如果不懂得允许的格律变通,信口开河指责一些联作“互对不工”,将会贻笑大方;另一方面,如果不深入探讨格律变通的规律,要么会束缚创作的手脚,要么动辄以放宽为借口疏离对联格律,这样就可能误入歧途。
——————————联都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