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
五律与七律作法举隅【经典收藏】
原创 张桂生 金岛传媒 2021-06-25
五律与七律作法举隅
主讲:张桂生
我们有些诗友认为,五律与七律没有多大的区别,要说区别,也只是字数上的差别,七律仅仅是在五律的前面加两个字而已。这句话既对也错。对的是从字数、平仄、词性、节拍和关联等是这样的,不对的是认为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七律与五律绝不是数字上的叠加,它与五律在对仗、写法以及表现手法上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点。起承转合对五律和七律都是必须的。先看五律的起承转合,一般而言,都是首联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颔联和颈联都是紧贴题目,尾联的上句为转,最后一句是合。中间两联或就景物加以渲染勾勒,或就人事加以或点染、或叙写、或议论、或引事、或比拟,皆为深化题目。再看七律的起承转合,基本上都是首联为起句,颔联承接,颈联转句,尾联为结句。下面就五律和七律在谋篇上的异同做一些探讨。下面就五律与七律的一些作法作简要说明,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一、五律的起、承、转、合(一)起法起就是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1、对景起法 即以写景为主。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如王勃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起)秋水日潺湲。(转)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点染)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勾勒)复值接舆醉,(转)狂歌五柳前。(合)这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句通过景物描写,让人感到一股秋风扑面。五柳,指陶渊明先生。这里指裴迪居处。 又如杜甫的《重题郑氏东亭》:华亭入翠微,(起)秋日乱清晖。(承)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点染)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勾勒)向晚寻征路,(转)残云傍马飞。(合) 2、比起或引事起法。比起即以比兴开篇,由心中感怀之事物引出题目本意。引,引起,引起事物,由眼前所见之事物引出某种事物。比起与引事的最大区别是,比起由心中所想,引事是由眼前景物引起。如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杨子谈经所,(起)淮王载酒过。(承)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点染)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点染)严城时未启,(转)前路拥笙歌。(合)诗的开头是以杨雄比杨氏。杨雄,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四川成都人,是我国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淮王,刘安,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指汉淮南王刘安,这里借指岐王。 再如杜甫的《崔驸马山亭宴集》:萧史幽栖地,(起)林间蹋凤毛。(承)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勾勒)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点染)清秋多宴会,(转)终日困香醪。(合)萧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这里将萧史比作崔驸马。比兴写法。上四山亭之景,下四宴集之事。风毛,谓林间遗迹。时公主盖已逝世矣。流泉洄曲,石势获岑,此正写其幽胜。宾主豪兴,则于下截写出。 再有王维的《送平澹然判官》:不识阳关路,(起)新从定远侯。(承)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勾勒)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叙写)须令外国使,(转)知饮月氏头。(合)定远侯:班超的封号。班超早年家贫,为官佣书,尝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騫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閒乎?”后奉使西域,立功,封定远侯。以班昭定远候典故引出,而引事,说到底,也是一种比。 3、就题直起。也称明起。不作铺垫,直接上题,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杜甫善用此法,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如杜甫《月》:天上秋期近,(起)人间月影清。(承)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勾勒)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议论)干戈知满地,(转)休照国西营。(合)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这首诗的意思是:天上牛郎将要与织女相会,人间的月光也显得更加的清彻明亮。蟾宫每天渡过天河也不会被淹没,捣药的玉兔永远也长生不老。望着月亮只会增加我心中的痛苦,月光还会把我新添的白发照亮。月亮啊你应该看到了这遍地的战乱了吧,就不要再照着我这国家西边的军营了。诗人借月言怀,希望政局如秋日之月朗影清,荡平叛逆,天下太平。上四句写月中之景,下四抒月下之怀。 再如杜甫《晚行口号》:三川不可到,(起)归路晚山稠。(承)落雁浮寒水,饥鸟集戍楼。(勾勒)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叙写)远愧梁江总,(转)还家尚黑头。(合) 又如《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 ,(起)有泪如金波。(承)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议论)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点染)牛女漫愁思,(转)秋期犹渡河。(合)注:一百五日:即寒食日。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仳离:p lí:1、离别。亦指妇女被遗弃。2、背离。嚬:pín,笑的样子。古同“颦” 4、就题反起。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如司空曙《喜林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卢纶:作者表弟,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见宿:留下住宿。见:一作“访”。自有(fèn):一作“有深分”。分:情谊。蔡家亲:也作“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起句说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承句说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为后面喜做铺垫,突出外弟来访的喜悦之情。中间颔联写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进一步写自己凄苦;颈联转悲为喜,我虽然很长时间孤苦沉沦,你却不嫌我穷,特地来看我。转句写我们这一生是有缘分的,结句说因为是表亲戚关系。再如钱起(唐)《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起)来途若梦行。(承)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叙事)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议论)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合) 注: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住:一作“至”,一作“去”。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一作“东途”。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梵声:念佛经的声音。惟怜:最爱;最怜。一作“惟慧”。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一作“一塔”。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题为《送僧归日本》,却从来处(上国,)着笔,引出本题。 (二)承法承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如我们作文中的承上启下句(过渡句),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对起句作进一步的表述,使读者有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1、写自家心意承题 如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寒更传晓箭,(起)清镜览衰颜。(承)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勾勒)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点染)借问袁安舍,(转)翛然尚闭关。(合)注:翛(xio)然:一任自然,无拘无束貌。从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起笔,紧接着写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中间两联分别以勾勒和点染的笔法写出清晨所见所闻: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转句和结句以问答形式结束全篇。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再如王维《寄荆州张丞相》:所思竟何在,(起)怅望深荆门。(承)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议论)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叙写)目尽南飞雁,(转)何由寄一言。(合) 2、直书事承题如王维 〔唐代〕《寄荆州张丞相》:所思竟何在,(起)怅望深荆门。(承)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议论)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议论)目尽南飞雁,(转)何由寄一言。(合)起句: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叠嶂,只能怅然遥望荆州。承句: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恐怕我还寂寂无名。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中间两联皆为议论:您遭不幸,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写到这里,话锋一转: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结句写出自己写这首的目的,就是要将我的想法告诉你。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次年擢王维为右拾遗,是年王维三十五岁。王维视张九龄为伯乐、恩人。当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举朝之士但求自保,王维却不避权贵,写成此诗表达对张的知遇之恩。 再如王维《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高楼月似霜,(起)秋夜郁金堂。(承)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引事)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点染)结束平阳骑,(转)明朝入建章。(合) 注:郁金堂:《玉台新咏》卷九引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有"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之句,描绘卢家妇莫愁的居室﹐后因以"郁金堂"或"郁金屋"美称女子芳香高雅的居室。建章:汉武帝于长安城外所建的宫殿名称。因南朝宋废帝亦在京城建康建立一建章宫,故后世以此泛指宫阙。唐.王昌龄〈青楼曲〉二首之一:「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3、就首句直承 如王维《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旧简拂尘看,(起)鸣琴候月弹。(承)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议论)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勾勒)羡君栖隐处,(转)遥望白云端。(合) 又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起)飘然思不群。(承)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比拟)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比拟)何时一尊酒,(转)重与细论文。(合)次句承接首句,须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若有意,若无意者最佳。 (三)尾联转合之法1、就题转合如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公门暇日少,(起)穷巷故人稀。(承)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叙写)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议论)君但倾茶碗,(转)无妨骑马归。(合) 复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起)秋至拭清砧。(承)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点染)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议论)用尽闺中力,(转)君听空外音。(合)就题转合,往往流于平板直白,如能似杜甫此首,运用诗人的联想,写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扣题而又不为题为囿,那就非一般水平所能及了。 2、推开一步转合如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贫居依谷口,(起)乔木带荒村。(承)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叙写)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勾勒)唯有白云外,(转)疏钟闻夜猿。(结) 复如杜甫《初月》:光细弦岂上,(起)影斜轮未安。(承)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勾勒)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渲染)庭前有白露,(转)暗满菊花团。(合)此种转合法,词有尽而意无穷,摩诘时时用之,最是五律正格。 3、承颈联意转合此种结法,惟老杜最善用之。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莽莽万重山,(起)孤城山谷间。(承)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点染)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叙写)烟尘独长望,(承上联转)衰飒正摧颜。(合) 同题之十:云气接昆仑,(起)涔涔塞雨繁。(承)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点染)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勾勒)所居秋草净,(承上联转)正闭小蓬门。(合)《萤火》:幸因腐草出,(起)敢近太阳飞。(承)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议论)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勾勒)十月清霜重,(承上联转)飘零何处归。(合) 《蒹葭》:摧折不自守,(起)秋风吹若何。(承)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沈波。(渲染)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勾勒)江湖后摇落,(承上联转)亦恐岁蹉跎。(合) 4、用事作转合用事作转合,实际就是用比为转合。如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闻道皇华使,(起)方随皂盖臣。(承)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叙写)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勾勒)遥知辨璧吏,(转)恩到泣珠人。(合) 复如杜甫《巳上人茅斋》:巳公茅屋下,(起)可以赋新诗。(承)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点染)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勾勒)空忝许询辈,(转)难酬支遁词。(合) (四)中间二联章法。颈联和颔联,在诗中的作用都是为了深化题旨,但要注意颈联下意要和颔联相应相避,要有变化。变化的方法之一是颔联既然写景了,颈联就要写人事;颔联写了人事,颈联就要写景。如果二联都是写景,那么一般颔联侧重写整体,骋目四顾的远景,颈联则着重勾勒细节;同写人事,往往颔联写他人,颈联写自己。这种在诗的内在意脉上的转折,须多读古人名作,自然有得。白居易《金针诗格》说“第三联谓之警联,欲似疾雷破山,观者惊骇。”这一联,如能用上精心锤锻的警句,则一篇生机,大略已备。兹举二首杜诗为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清。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即细微之物加以勾勒)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议论正大,气象开阔)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老杜诗法,往往首联第一句关合颔联,第二句关合颈联,这是杜甫律诗的一大特点。如《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宋公旧池馆”是“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二句之主,“零落守阳阿”又是“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二句之主。复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露翻兼雨打,开坼日离披。“万里戎王子”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二句之主,“何年别月支”则是“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二句之主。 二、七律的起承转合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五律追求的是丰神情韵,而七律追求的是筋骨思理。在讲格律时候我们曾经讲过,七律只是在五律的前面再加两个字,而其平仄与五律律句的首句二字正好相反,这是就格律而言,如果从内容上,七律句并不是由五言句扩充而来。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境之中,如王维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洞方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都侧重于客观的观照,而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表现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在五言律诗中,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在七言律诗中,你所读到的则是超越三界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主观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七言诗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材,也是李代诗人最喜欢的一种体材。其起承转合,很多也是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颔联、颈联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但也有很多章法上比五律复杂得多。前人有把律诗分为六种章法,有分为十一种章法,有分为五十一格,还有分为二十格者。不一而论,这对于初学者还是有必要遵守和借鉴的,到了一定高度就可以“诗虽有法诗亦无法”的境界。下面举一些常见的七律作法,供大家参考。 (一)有起承转合,首联第一句作为起句,第二句为承接,中间两联为烘托、勾勒,尾联第一句转句,第二句为结句。与五律的基本句法相同。请看七律,如元好问《秋怀》凉叶萧萧散雨生,(起) 虚堂淅淅掩霜清。(承)黄花自与西风约, 白发先从远客生。(烘托)吟似候虫秋更苦, 梦和寒鹊夜频惊。(勾勒)何时石岭关头路,(转) 一望家山眼暂明。(合)这首七律在章法上是最常见的,诗以凉叶潇潇,雨声淅淅起兴,烘托诗人逢秋的愁绪。这是第一联,完成了起承。第二联是写时光流逝:你看,菊花好像是秋风约好了一样,又已经像往年般盛开,而我这个漂流在远方的客人,却比别人先长出了白发。这里还仅是用黄花年年依旧和远客的白发对比,是就人处进行烘托。而第三联就专力地描写远客的愁绪了,这是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由烘托到勾勒的手段。诗人选择了勾勒远客的苦吟、惊梦,从而把诗意推向了高潮。而这种愁绪有来自何处呢?来自于对家山的思念。最后一联,上句是转,下句是合,点明了题旨。 (二)有起承转合,但首联作为起句,颔联为承句,颈联为转句,尾联为结句。请看黄庭坚七律的《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起)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承)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转)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合) 这首诗是山谷集中的名作,起承转合十分分明。写作者公牍之余,登江西吉安府快阁所见所感。引事开题。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接下去写,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第三联转到联想,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结句把自己想说的话挑明: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吗。又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这首诗的起句联主要景物有“风”“天”“猿”“沙”“鸟”,分别以“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进行描写,讲述作者秋日登高望远所看到的壮阔萧条的晚秋图景。为下文细写自己客居他乡,愁苦潦倒设下伏笔。相同之处都是对景写法,不同之处是五律的首句为起景,而七律的首联为起景。 (三)无明显的起承转合,请看七律,如杜甫 (唐)《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此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广德元年(762)吐蕃侵陷长安,立光武王承宏为帝,代宗逃亡陕州。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于十二月还朝。本诗的第三联,就是隐指代宗还朝之事。这是历史背景,就是诗中所说的“万方多难”。从章法上讲,这首诗并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第一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是总写,直接点名诗的题旨。颔联写了登楼纵目,所见之景。而写景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情感,并引出线面的议论。中间两联,无论是写景,还是议论,都是衬托、深化诗意。前面六句,分别写了个人的情感、眼前的景物、代宗还朝的事,而到第七句“可怜后主还祠庙”,则拓开一笔,即以眼前景物而怀古。第八句则是以诸葛亮自况,意思是自己虽有大才,却得不到施展抱负,只能以迟暮之年吟诵《梁父吟》罢了。 再如李商隐的七律《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这首七律,和一般的七律作法很不一样,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而是通过内在意识的转换,表现出诗意的转换。整首诗说的意思是,他见到一位美人,然而自惭形秽,所以只能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这诗中美人,指的是可能改变他命运的权相令狐綯。 (四)第一句总起,第二句承接,三四两句都是采取转合方式。请看七律,如刘禹锡 (唐)《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起)金陵王气黯然收。(承)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渲染)人世几回伤往事,(一转)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合)今逢四海为家日,(二转)故垒萧萧芦荻秋。(二合) 这是吊古抚今古,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第一句总起,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第二句承接,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第三四两句渲染,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词有法,诗无定法,自由多读多写,才能有所成就。这只是我粗浅的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关于起承转合的分法,亦有多种版本,我取徐晋如观点,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要参考书目: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等)(字数:835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