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月清风花香飘
明月清风花香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875
  • 关注人气:1,2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陆游诗作赏析等

(2020-11-22 18:43:55)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2020年高考全国卷试卷分析之

陆游《苦笋》分析

河北邢台二中 李燕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教学要点:

一、初读读什么?

六读并举:

读诗人,读标题,读诗句,

读注释,读选项,读题干。

第一读,读诗人;

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

《示儿》

《游山西村》

《卜算子·咏梅》

《钗头凤·红酥手》

《书愤》

第二读,读题目;

《苦笋》 咏物诗

竹笋:色白、有节、味苦回甘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粗劣的饭菜中一盘苦笋令我眼前一亮;同根并生的苦笋剥去了外皮,色泽如白玉般的婴儿。】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深知一个人的耿介品格取决于天性,就像苦笋的节与生俱来一样。】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我和唐太宗一样,认为耿介的魏征实在是妩媚可爱。“约束”一句???】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自古以来,人才需要培养,放手让它们高入云霄,去迎战风雨。】

第四读,读注释;

注释常见的有三种:

(1)关乎诗人和写作背景;

(2)关乎偏僻字词和句意;

(3)关乎用典和诗人情感;

做题注意什么?(研读思考)

客观题,突破难点,知其所以然!

主观题,条理清晰,有采分意识。

第五读,读选项;【辨析错误选项,并知其所以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对照颈联: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高考真题通行的解析:约束孩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

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合常理。首先,正因为苦笋口感苦涩,自然不是儿童爱吃的菜肴,“所以”在这里强加因果,不合逻辑。其次,解释为培养儿童“耿介”的品质,让他们从“苦笋”中学习为人要俭约正直、不贪求不奢侈的道理,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而且还隔断了此句与尾联的联系。最后,我认为“勿多取”的真正原因是:约束儿童不要过多采挖、破坏林间竹笋,以便给竹笋生长的空间,让它们历经风雨,长大成材。

第六读,读题干。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首先,这里考查第五句“我见魏征殊媚妩”的用典,须研读注释。

【注释: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其次,解读诗人用典的意图。

最后,整理出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14C项】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对颔联的举例和总结】

诗歌鉴赏积累什么?

1、立足教材,知人论世,深厚积累;

陆游(1125年-1210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仕途坎坷:28岁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40岁后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贬黜。65岁后长期蛰居山阴,78岁参与编修国史,79岁致仕。

笔耕不辍: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2、立足真题,研究规律,提升能力;

文学即生活。“诗言志”(兴、观、群、怨)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比如:陆游的《东湖新竹》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 枕簟仍教到处随。

译:用荆棘编排成篱笆,小心地保护新竹。新竹长成后,苍翠的竹叶与绿波互相映照,显得格外清幽。秋风乍起,竹枝摇曳,给人送来阵阵清凉;烈日当空,竹荫遮蔽,使人不觉酷暑之热。竹笋外壳剥落时,发出簌簌声响,逐渐伸展的叶子越来越繁茂。退官闲暇之后,我会经常光顾此地,随身携带竹枕竹席以便休息。

赏析:首联写种竹时的情景和水中竹的清影;颔联描写了秋风中和烈日下的竹林,反衬了竹的清阴;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竹子的成长特征;尾联抒发了诗人对竹林的爱慕和神往,表明了诗人对恬淡生活的渴求。全诗无一“竹”字,但又字字关情。

3、立足名篇,触类旁通,灵活应变。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含箨,包有笋壳。帙(zhì):包书的布套。书帙,书套。娟娟:美好。翦(jin):同剪。

译: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着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入云霄。

赏析:作者以动驭静,用发展的眼光写竹,选择了不同生长期的特征,显现出不同环境中竹的风韵。而且结合作者生活境遇来写,更能表现一个“爱”字。

这首咏竹诗,“新梢”二字乃全诗诗眼,杜甫所咏之竹乃新竹,恰如新到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供职的杜甫本人,此竹不仅可以为“书帙”添色,为“酒樽”增凉,而且洁“净”幽“香”,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严武栽培,最终“拂云”见日。

比较杜甫的尾联“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与陆游《苦笋》的尾联“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托物言志,一个议论说理,都关注的是“竹”的长材。无论从严郑公宅邸的新竹入手,还是从眼前的芦笋菜肴入手,两位伟大的诗人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竹,尤其关注竹的成材——干霄拂云,并寄寓深意——探讨人的秉性与人生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