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明)[袁可立]
(2020-01-09 22:44:07)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
《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明)[袁可立]
余建牙东牟,岁华三易。每欲寓目海市,竟为机务缨缠,罔克一觐。甲子春,方得旨予告,因整理诸事之未集,又两阅月,始咸结局,于是乃有暇晷。仲夏念一日,偶登署中楼,推窗北眺,于平日沧茫浩渺间,俨然见一雄城在焉。因遍观诸岛,咸非故形,卑者抗之,锐者夷之;宫殿楼台,杂出其中。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世传蓬菜仙岛,备诸灵异,其即此是欤?自已历申,为时最久,千态万状,未易弹述。岂海若缘余之将去而故示此以酬夙愿耶?因作诗以记其事云。
登楼披绮疏,天水色相溶。
云霭洚无际,豁达来长风。
须臾蜃气吐,岛屿失恒踪。
茫茫浩波里,突忽起崇墉。
坦隅遇如削,瑞采郁葱葱。
阿阁叠飞槛,烟霄直荡胸。
遥岑相映带,变幻纷不同。
峭壁成广阜,平峦秀奇峰。
高下时翻覆,分合瞬息中。
云林荫琦坷,阳麓焕丹丛。
浮屠相对峙,峥嵘信鬼工。
村落敷洲渚,断岸驾长虹。
人物出没间,罔辨色与空。
倏显还倏隐,造化有元功。
秉钺来渤海,三载始一逢。
纵观临已申,渴肠此日充。
行矣感神异,赋诗愧长公。
诗序译文:
我奉命治军镇守登州,已经过去三年。每每想看到海市,都是因为军务比较繁忙,没有机会一睹。天启甲子年的春天,我接到了皇上的圣旨准许我回家养病。因为很多事情没有交接完毕,所以又过了两个月,方才有了一个结局,终于有了赋闲的时间。仲夏的五月二十一日,我偶然登上巡抚公署的办公楼,推开窗子向北眺望,平日里苍苍茫茫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一座雄伟的城堡。再看那平日里的岛屿,都和原来的形状不一样。低矮的立了起来,高突的变得平坦,许许多多的宫殿楼台出现在其中。再仔细看,楼栋瓦檐,色彩鲜明,形形色色的都有。飘渺中能辨出形体的,有的象雨伞,
有的象旗帜,有的象佛塔,如人窃窃私语,到处绿树成荫,春意盎然。高低不平远远近近,桥梁岛屿之间,断断续续联在一起,时而分离时而结合,一会儿显形,一会儿隐身,就是美术大师也难以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巧夺天工的美意和灵气。世代相传的东海蓬莱仙山和岛屿,里面琼楼玉宇,美轮美奂,难道不就是此情此景吗?自已时历申时,时间很长,形态各异,变幻万千,真是语言也难以形容啊。难道是海神显灵,因为我将要离开这个地方而有意现出美妙的海市蜃楼以满足我多年的夙愿吗,所以赋长诗来记述这个奇妙的事件。
诗文翻译:登楼推窗北眺望,天高碧水相互溶。 云海滔滔望不尽,豁然开朗吹长风。 蛟龙倒海吐蜃气,平常岛屿失故形。
茫茫浩波称天海,雄奇高墙突其中。 断垣立角如刀劈,霞光万道瑞气浓。 楼阁飞檐栏灵霄,云烟翻腾荡心胸。 群山簇簇互映带,千态万变尽不同。
峭壁倏忽推广阜,平峦耸耸秀奇峰。 高高下下时翻起,瞬息万变分合中。 云树成林映美玉,向阳山麓照花红。 佛塔巍巍相对峙,雄峻奇伟夺天工。
千家万户居海岛,隔海万丈飞彩虹。 红女白婆飘忽走,光影婆娑辨不清。 瞬息隐没穷变幻,绝世造化赖天工。 出镇驱虏守渤海,业历三年始遭逢。
自巳历申费时久,得见海市无憾生。 即赴归程动天地,赋诗千言拜长公。
注释:
甲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
仲夏--古人将每季三个月依次名为孟仲季,此值农历五月。
建牙--军前大旗叫牙旗,古时武官到一地镇守,即在其地树旗,也叫建牙。
东牟--即登州。
岁华三易--岁华,岁时。易,变更。即经过三年时间。
罔克一觏--罔,不。克,能够。觏(gou),遇见。没能够遇见一回。
咸--都。
旨--皇帝的命令。
予告--汉时有功的官吏退休叫予告。后世大臣年老致仕回籍,亦称予告,表示优礼。
阅--经历,经过。
暇晷(gui)--空闲时间。
念一日--念,或写作"廿"。念一日即二十一日。
卑者--低矮的。
夷--平的意思。
谛观--仔细地看。
盖--伞盖。
浮屠--佛教名词,宝塔。
偶语--相对私语。
自巳历申--约当上午十时到下午五时,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自巳至申计四个时辰,由巳尾至申头,也在四个小时以上。
殚(dan)--尽。
海若--海神。
缘--因为。这句的意思是:"莫不是海神因为我就要离开这儿才特意显示这个(海市)给我看,以满足我一向的愿望吗?"
夙(su)愿--一向的愿望。
披绮疏--披,推开。绮疏,雕饰花纹的窗扇。
洚(jiang)--洪水,指大海。
须臾--一会儿。
蜃气--蜃,贝类,古人误认为海市是蛟蜃吐气所化。
恒踪--平日的迹象。
崇墉--高城或城墙。崇,高大。墉,城墙。
垣隅--垣,短墙。隅,墙角。
阿阁--四面有檐的楼阁。
迥--挺拔。
岑(cen)--小而高的山。
阜--土山。
云林荫琦坷--全句的意思是高耸的林木下面是闪光的美玉。云林,高入云中之林。白居易《香山下卜居诗》:"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
阳麓焕丹丛--全句的意思是向阳的山麓下盛开着一片红花。
色与空--色空是佛教的概念,色指有形的实体,空指产生色的虚无的东西。
秉钺(yue)--秉,拿着的意思。钺,古代一种类似斧子的兵器。秉钺,掌握兵权。与"建牙"意思相同。"建牙东牟"、"秉钺渤海"说的都是到登州做军事首脑。
长(zhang)公--指苏轼,苏轼排行老大,所以人称苏长公。古人多以"长公"为字,为行次居长之意,犹排行为二以下,字次公少公。苏轼曾有《海市诗》在前,"愧长公"是作者袁可立表示对苏轼敬重之辞。
董其昌书袁可立《海市诗》
董其昌书袁可立《海市诗》
作品说明
作者袁可立曾经担任过登州军事首脑三年,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海市,到离任将去时竟看到了,因此十分高兴地写了长序并长诗,惟妙惟肖地把登州海市神奇的状况记录了下来。在众多的海市诗中是最为真实得体的一首。诗计刻石九方,嵌在蓬莱阁"避风亭"内。尤其要提及的是,代书人是作者的同年挚友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刻工是刻过《肃府阁帖》的一代高手温如玉。石末留有董、温跋语二及"天启甲子冬吴郡温如玉摹勒上石"隶书长款一行。董在跋中称颂袁的"大作雄奇",说自己的字用的是"米家法"书写,更加上"勒石得法",因之"可敌长公之笔"。他自己的评价如此,便可知是珠联璧合之珍品了,游客切勿等闲视之。因为苏轼并没有见到过海市,他的《海市诗》是无米之炊,所以袁可立的《观海市》就成为了记录登州海市最重要的诗文实录和文献瑰宝。
https://baike.so.com/doc/504148-533798.html
前一篇:《登州海市》(北宋)[苏轼]
后一篇:《登州海市》(北宋)[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