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月清风花香飘
明月清风花香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875
  • 关注人气:1,2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酒》(明)[林鸿]

(2020-01-07 22:39:37)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饮酒》(明)[林鸿]
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1)。倘生羲皇前(2),所谈意何如?
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我愿常饮酒,不复知其余。君看醉乡人,乃在天地初(3)。 
读书人就喜欢谈论远古,一出口就是唐虞时如何。如果他们生在比唐虞更早的羲皇时代,他们将怎样开口说话呢?古人早已死去,古人的思想还存在古书中。他们连一句古人说的话都不能做到,那么,那么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处呢?我还是想自己多喝点酒,不要去知道其他什么东西。你看看那些沉湎于醉乡的人,他们还生活在天地开辟之初的年代。
【注释】
(1)唐虞:即陶唐氏、有虞氏,是传说中的两个远古部落。前者居于平阳,尧乃其领袖,后者居于蒲颐,其领袖为舜。唐尧虞舜是古代的贤明帝王,“尧天舜日”是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2)羲皇:即伏羲氏,是远古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3)天地初:天地开辟之初。古代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 
【赏析】
这是一首思想异常博杂的诗歌。有明一代,社会黑暗,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文化统制政策。许多读书人(“儒生”)对社会现实不满,但又慑于统治者的文化高压政策,于是使缅怀往古,以此来曲折地发泄对现实的怨怒情绪,造成了文化界复古主义思想的泛滥。儒生侈谈远古,追墓唐虞盛世,本有一定的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却徒事空谈,无力也不想诉诸现实的努力。理想与实践的脱节、认识与实践的背离,使他们夸夸其谈而又空疏无用。本诗作者周立勋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满于这类儒生的清淡,强调恢复古道要联系实际、见诸行动。但是。他从正确的前提出发,却又得出了更为消极的结论,认为恢复古道的实践就在于“饮酒”。诗歌内容博杂,积极性和消极性相互掺杂。对此,找们需要作出细致的分析。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其中前八句为第一部分,重在讥刺儒生的空谈。诗歌以“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劈头喝起,描绘了儒生向往远古、夸夸其谈的情态。“唐、虞”即陶唐氏、有虞氏,是传说中的两个远古部落。前者居于平阳,尧乃其领袖,后者居于蒲颐,其领袖为舜。唐尧虞舜是古代的贤明帝王,“尧天舜日”是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作者在这里讽刺的不是儒生们所谈论的内容,因为尧舜盛世不仅是儒生们所向往的,同时也是作者所憧憬的。作者在这里讽刺的是他们空谈的形式。他们整日围坐,动辄夸夸其谈、眉飞色舞,而不见诸行动。第二联紧扣上联中的一个“谈”字作一假设,进一步讽刺了儒生清谈、脱离实际的空疏无用。“羲皇”即伏羲氏,是远古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的。“倘生羲皇前,所谈意如何”是说假如他们出生在伏羲氏之前,那么他们还能谈些什么呢?因为唐虞尚在伏羲氏之后,所以,如果他们生在羲皇之前,他们就不能夸唐赞虞、脱口清谈了。可见作者对空谈之风是如何的厌恶。为什么作者会对儒生这种空谈之风厌恶之甚呢?下面四句回答了这一问题。古人们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节操风义(古道)却由前人的遗著(“遗书”)保存了下来。儒生们对往古唐虞盛世的了解也是通过博览遗书而得以实现的。他们虽然对往古的景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谈,但是他们却不能见诸实践,因此,他们虽然熟读遗书破万卷,但是正由于他们连“一语”也不能实行(“践”),所以万卷遗书也就显得空虚无用、毫无效果。“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通过“万卷”与“一语”的对比,揭示了儒生夸夸其淡、不事行动的后果。这正是作者厌恶儒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一联虽然是针对“出门谈唐虞“的儒生而发,但是它同时也以巨大的艺术慨  括力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因而具有了超越特定对象的哲理意义。读书万卷,积累理论知识,是重要的,因为“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但  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正在于它能够指导自身的实践,因此,要发挥理论知识的作用,就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反之,如果理论脱离了实践——“一语不能践”,那么理论再高妙、再丰富,都是空虚的、徒劳的,它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都是虚幻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万卷徒空虚”。作者从现实批判中听凝聚成的这两句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力度和警策的哲理意义。它们不但是对徒事空谈而不能力行的儒生的当头捧喝,而且对于兀兀穷年、潜心苦学的莘莘学子来说,也是具有警策意义的洪钟巨响。
第二部分,从正面阐述恢复古道的实践途径。作者蔑视空谈、力倡实践,这本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从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却倡导了一个比“空谈”性质更消极、后果更严重的实践——“饮酒”。在作者看来,夸夸其谈无益于古道的恢复。只有作了“醉乡人”,才能像羲皇上人一样处在天地之初无忧无虑,逍遥闲适。因此,他表示愿意常常饮酒,以在朦胧混饨的醉乡中去体验那鸿蒙初开时的淳朴和真趣。这固然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清,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但是,这冲批到的方式却是消极的、颓废的,它必然会引导人们在批判现实的同时,走上逃避现实的道路,因而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它与“清谈”一样,既无补于时弊的匡正,也无助于古道的恢复。作者的这一选择本身也说明,并非任何的实践都是有益的,在通往理想的途中,人们必须慎思之、明辨之、谨行之,否则会走上有辕北撤的道路的。
本诗重在倡导恢复古道,议论色彩浓厚,它不以形象的生动性取胜,而以思想的深刻性见长。从结构上来看,全诗由两个部分组成,前者为宾,后者为主,这一点找们从“饮酒”这一诗题上也可看得出来。从篇幅上来看,诗歌两个部分似乎显得头脚倒置,比例不太协调,但是,作者对儒生崇尚空谈的讽刺是意在反衬自己恢复古道途径的正确,讽刺越充分,也就越显出自己的正确。因此,在充分铺垫反衬之后,作者看似轻描淡写的四句却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笔法简约,使布局于倾斜中显出了平衡,于不协调中显出了合理,表现出了作者较高的结构才能。 
【作者简介】
林鸿字子羽,福清人。明初以荐授将乐训导,后拜礼部员外郎。

 
庐西酒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b827def0102x36z.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