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杜甫在梓州

(2016-12-28 19:48:14)
标签:

转载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雪岭独看西日落《秋尽》
原文地址:杜甫在梓州作者:唐之韵
杜甫居蜀去蜀







杜甫在梓州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台县梓州杜甫草堂
http://stdufu.com/china/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被誉为“蜀中第二草堂”的三台杜甫草堂是
梓州公园的核心景区。景区占地4000余平方米,区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
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令人既发诗圣之感慨,又享自
然之恬静。景区充分利用地形造景,注重动静对比,规则式和自由式园林相结合,
绿地、水景、古建筑相互映衬,使有限空间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景观效果更加
突出,再现了诗圣当年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
之意境。


    梓州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梓州—今三台时的居所。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秋七月到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三月,因避剑南兵马使(剑南道执掌军事的长官)徐知道在成都起后判乱而流寓梓州(治地在今三台县城),历时一年另八个月,居住于东街(今三台中学内),后人称三台东街工部草堂,只是草堂建筑现荡然无存了。为了纪念诗圣,明代潼川州知州张辉南曾在牛头山顶主持修建了工部草堂,这是一座纪念性的工部草堂。

    大门上方为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专门为梓州草堂题写的“杜甫草堂”横额,两边的楹联为:“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该对联乃清代大学者顾复初所撰,著名书法家于立群所写。此对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作者顾复初,又名顾栋高,清康熙年间进士,授内阁中书,以奏对越次罢职,流寓成都而卒。因与杜甫流寓四川颇有相似之处,故作此联以表独特感概。上联用杜诗吊宋玉之句“萧条异代不同时”作为典故,感叹自己与杜甫虽不同时,但皆处国事衰微,奸佞当权,有识之士或漂泊游离,或隐遁自全,不得伸展其志以济世救国,恰如龙虎之盘曲蜷缩。下联由彼及此,言同为流寓,杜甫有“月白风清”之草堂与天地共存,万世景仰,而自己的命运呢?联语工稳含蓄,意在言外,仔细咀嚼,余味无穷。郭沫若先生对此联有“句丽词清,格高调永”的崇高评价。采用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用隶书补写的一幅,也甚适宜。当然由于联句表达的感情十分复杂,故历来对其解释亦不尽同,见人见智,自当在理。

    诗史堂  为木结构抬梁单檐歇山顶殿堂,屋顶为卷棚式,盖纯一色筒瓦,正脊两端置鳌鱼装饰,中心塑二龙戏珠火焰宝顶,面积400余平方米,是三台杜甫草堂整个园林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建筑,而且啊,这个古建筑从安居镇整体搬迁而来。里面陈列了铜质杜甫坐像,各期咏叹诗圣的书画名作,还有宋、元以来历代多种版本的杜甫诗集、杜甫研究专刊和研究成果以及有关杜甫游踪的珍贵图片资料。

    拾级而上,步入诗史堂。殿堂正中上方是斗大的金碧辉煌的“诗圣”二字,下面悬挂的少陵造象被鲜花簇拥着,使人肃然起敬。顶棚正中是由花板相嵌的三层藻井。环顾四壁,还能欣赏到众多书画精品:楷书清润朴茂,丰腴跳宕;行书气势奇劲,豪放俊逸;草书笔意纵横,游云惊龙;书画丹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各种流派争奇斗丽,清雅感人。殿堂两侧玻柜里,陈列着杜诗各种版本及历代研究杜诗的论文、专著。杜甫诗作博大精深,辞警意丰,律切声情,沉郁顿挫,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变衰这一历程的真实面貌,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人们尊杜甫为“诗圣”,最终确立了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地位,

    俯身于陈列有关杜甫书籍,看着这些著作,仿佛诗圣在梓州流寓生活历历在目,让我们情思追溯到公元762年。当时诗人杜甫已定居成都浣花溪畔(今成都杜甫草堂处)。是年7月,剑南节度使严武奉召返回长安,杜甫依依难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竟送出了三百多里远,在离绵州三十里的奉济驿,朋友二人才分手告别。谁知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勾结吐番在成都起兵叛乱,诗人无法返回,只好独自一人随逃难人群先到梓州官舍暂住,后来诗人的兄弟杜占设法将其妻子儿女接到梓州,才在城东现三台中学处自建草堂长居,人称东街工部草堂,后来人们在旁建有草堂寺,这和成都杜甫草堂旁有草堂寺极为相似。

    野池    园子的立意就是从杜甫《上牛头寺》中“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而来的。园内山石错落,花木茂密,相映生色。

    野池中矗立的杜甫汉白玉全身雕像——便服儒巾,面容清癯,眼神冷峻,神采飘逸,再现了他流寓梓州的困苦生活和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操。

    关于杜甫死因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 “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还是死于牛肉白酒或者葬身于水。如《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记载更详:“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通常我们认为杜甫客死舟中,所以,我们在野池之上塑一清瘦杜甫立像,也是为纪念他。





-----------------------------------------------


五载客蜀郡 一年居梓州


    杜甫字子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东二里的瑶湾。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父杜闲曾做官衮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是著名学者崔融的长女。由于他出生在这样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又通过“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使他有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从二十岁起,诗人开始了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的十数年的“壮游”生活。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去长安,但却求仕无门。“朝扣富儿门,暮宿肥马尘”,“饥饿动即问一旬,蔽衣何啻悬百结”,就是他十年长安困窘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宝十四载十月,他才获得一个掌管兵甲器杖和门禁锁匙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他颠沛流离,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从长安西金光门脱险后,只身潜奔凤翔,拜见唐肃宗。五月十六日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上疏营救房琯,险遭刑戮,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秋,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十二月一日入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年四十八岁。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段子璋赶走东川节度使李奂,自称梁王,五月成都尹崔光远率花敬定攻克绵州,斩段子璋。崔光远因不能制止花敬定恃功在东川的任意抢掠,被肃宗派使问罪,病死狱中。年底严武来蜀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在生活上大力关照杜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七月,诗人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因徐知道起兵叛乱,杜甫避乱到梓州。

    广德二年春,杜甫携眷属往阆州以便东下,闻严武复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的消息,于暮春三月携妻儿回梓州兼至成都。六月由严武推荐,诗人为节度使中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三日,辞职归草堂,五月离成都南下后出蜀,因而在《去蜀》“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对六年的流寓生活进行了总结,并谈及了今后的去向。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天,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到梓州后,闻悉公元761年段子璋叛乱中死伤的将领和兵士,有感于怀,写下《苦战行》、《去秋行》,不久忆及成都草堂的妻儿,作《宗武生日》,九月九日在登梓州城楼时,念时局的动乱,骨肉的分离,道出“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的辛酸。后在严二别驾相助之下,去成都接来家属,并获知李白近况,于孟冬季节写下了《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十一月到射洪县访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故宅和到通泉县游历。回梓州后,闻雍王适受钺为兵马元帅,统兵进讨史朝义,喜作《渔阳》一诗。同时,针对元结等人对李白和他的诋毁,写下了我国第一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勉励后人。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闻唐政府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异常,写下了千古绝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久,看到吐蕃势力膨胀,形式危急,不可能实现还乡的愿望,发出了“贱子何人记,迷方著处家”的质疑,又在《春日梓州登楼二首》感叹“行路难如此”。由于他避乱于此,寄人篱下,赠别应酬之诗最多。《江亭送眉州辛别驾》、《泛江送别》、《奉送崔都水翁下峡》、《玩月呈汉中王》、《涪江送韦班归京》等数十首就是这样的诗篇。

    春间由梓州到涪城县(今三台县花园公社)香积寺(今三台县安宁公社)游览,写下了为人们称为“写景曲折”的诗句:“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小院回廊春寂寂,浴枭飞鹭晚悠悠,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回梓州后,遍游了梓州的山川名胜,写下了《上牛头寺》(遗址在现三台县牛头山上)、《上兜率寺》(遗址在现三台水泵厂后的印盒山上)和《数陪李、王、苏、李四使君登惠义寺》(今三台琴泉寺),见长坪山势高秀,寺景幽蔚,忍不住赞叹道:“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莺花随世界,楼阁依山巅."然后到盐亭县,回梓便到汉州去,至夏始回。这时诗人贫病交加,复起出峡东下之思。在《短歌行送祈禄事归合川因寄苏使君》中写道:“君今起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幸为达书贤府主,江花未尽会江楼”。由于他历经创桑,系念国事,写下了“讽切时事,皆关治要,天地间有用文章”的《述古三首》。八月四日闻房琯客死阆州僧舍,九月赶赴阆州,腊月闻女病始回梓州,一面陪章彝出游射猎,一面准备东下,写下了《冬狩行》、《岁暮》等诗。

    伟大诗人一生借诗言志抒怀,无论是叙事记行,还是抒发情怀,大都是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由于生活的折磨,使他接近人民、同情人民的苦难,加上他观察既广,阅历又深,因而他的诗常常触及时代的症结。我们透过杜诗,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刻的内在原因。诚如浦起龙在《读杜信解》中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会寄焉者也”。从唐代起,杜诗就获得“诗史”的美称。他漂泊四川期间所写的诗篇,比前期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从在三台的诗作可以看出:

    他的诗不仅广泛的反映了人们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在《喜雨》中,“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直接表达了对生活在天灾人祸中蜀中人们的同情。“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哭大江。陇蜀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的诗句也表达了他不能回归故里忧心忡忡的心情和时时惦念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陇右河源人民。

    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时,他对三春的花香鸟语感叹不已,当李唐政府军初收河南河北,他又欣喜欲狂,高唱“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真是“泼血如水”,热情洋溢,一派滚出。他的诗对统治阶级祸国秧民的罪行有着强烈的憎恨和无情的揭露。在《有感五首》第三首说:“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满怀希望政府减轻对人民的压榨。剥削和要证实官逼民反的深刻现实。在《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二首》,对李梓州佳人满船,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进行了“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的辛辣讽刺。在《冬狩行》中对梓州刺史章彝不思勤王和抵御外侮,潜用天子春搜和秋狩之制发出了“喜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耷芪魅帧2葜泻镁『我妫熳硬辉谙萄艄钡墓孚伞

    他的诗写出了一些史籍中没有的东西,补充和纠正了正史的不足和失色,我们从中获得更多有益的历史启示。《上兜率寺》中“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使我们知道此寺为齐梁所建;《甘园》中“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后于桃李熟,终得献金门”,为《新唐书》“梓州土贡有柑”提供了证据;在《去秋行》中“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回。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真实的记叙了遂州之战的时间在公元761年秋,从而纠正了宋人编撰《唐书》说是五月的谬误。

    除上述外,在《悲秋》中“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发阆州》“女病妻忧归意急:秋花锦石谁能数。别家三日一得书,避地何日免愁苦!”《送陵州路使君之任》、《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等都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朋的眷念和关切。在那“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霏霏云气动,闪闪浪花翻”等名句,更是诗人挥毫泼墨,对梓州壮丽山川的具体描绘和赞美。总之,伟大诗人杜甫以梓州为中心的一年零八个月的寄寓生活所留下的诗篇,是安史之乱初定前后东川社会的真实记录,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是我们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和研究杜甫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


三台杜甫草堂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梓州(治地今三台县城)1年另8个月,写下了包括不少名篇的100余首诗。杜甫寓居梓州的草堂及后人修建的草堂寺、工部祠等早已不存,1987年依杜甫多次登牛头山咏吟故事,在县城西郊梓州公园牛头山顶明代工部草堂遗址重建的“梓州杜甫草堂”,系殿堂与园林相结合的仿古建筑群,为县城最大的旅游景点。

  据史载,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诗人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

  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遗址上,于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园林建筑群。草堂内诗圣生平馆,中院宏伟的诗史堂,花木扶疏的后院。暖融融的春阳下,几树海棠开得正艳,火焰般的花朵给清静的小院平添了几分亮色。碧绿的荷池中伫立着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诗人抚袖昂首,满含忧患的双眼遥望着远方。这情景使你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离开四川后,终因病痛缠身,穷困潦倒而客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于诗人来说,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步出草堂,回首见大门两旁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一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对联道出了后世人对这位千古诗圣的高度评价和崇敬,他留下的诗史般的华章却永远光耀后世。如今从牛头山往下看,昔日破旧的梓州早已变成了一座繁荣而美丽的县城,望着往来不断的车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动荡和流亡的历史对杜甫来说是不幸的,然而对于梓州来说又是有幸的,毕竟,这里曾生活过一位值得我们民族永远纪念的人。

  三台杜甫草堂是继成都杜甫草堂之后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座落在三台县城西牛头山上,是三台最大的公园牛头山公园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草堂内亭台楼榭,花团锦簇,佳木林立,风景迷人,内有杜甫生平介绍,杜甫在三台期间的事迹及名篇佳作展览,名人字画等。  


游三台杜甫草堂  草堂不远,就在城西的牛头山上。去时正值仲春时节,雨后初晴,远远望去,整个牛头山苍翠欲滴,充满一派生机。登山之路是一条石阶小道,弯弯曲曲依山势而上,道旁不时可见一丛杜鹃或几枝山茶,偶有鸟鸣其间,漫步这幽静的山林,使人顿感神清气爽。据说,早先这山上有一处古寺为此方胜景,当年杜甫登临时,曾挥毫写有“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的诗句,如此清丽而闲适的句子,这在一生饱受忧患和磨难的诗人笔下是不多的,可见宜人的景色也使诗人暂时忘却了内心的苦痛。

  牛头山不高,不一会儿已来到草堂门前。与车水马龙的成都浣花草堂相比,有几分寂寥的梓州草堂倒显得更有韵味。走进虚掩着的大门,便是草堂前院,这里绿竹小径环合,亭台回廊勾连,小巧而典雅的莲池旁,建有杜甫生平纪念馆。来到这里,时光仿佛又回到久远……眼前,浮现出一幅战火连绵,生灵涂炭,人民颠沛,哀鸿遍野的“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生活图画。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诗人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虽然梓州一带有众多的名胜和美好山川可供游历,但诗人感触最深的还是世上疮痍和民间疾苦。“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杜甫在梓州前后共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留下了近150首诗作,其中包括被后世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些诗篇作为现存1400多首杜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叙事抒情、思乡怀友、伤时忧国,都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这些诗篇,也形象地记录了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古人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得失。杜甫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可鉴的“诗史”。

  据史载,杜甫当年的草堂是在县城内,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遗址上,于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园林建筑群。面对这绵延了一千多年的草堂,可见人们对这位诗中圣哲的敬重和怀念。游览了生平馆,瞻仰了中院宏伟的诗史堂,最后来到花木扶疏的后院。暖融融的春阳下,几树海棠开得正艳,如火焰般的花朵给清静的小院平添了几分亮色。这里,碧绿的荷池中伫立着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诗人抚袖昂首,满含忧患的双眼遥望着远方。这情景使我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离开四川后,终因病痛缠身,穷困潦倒而客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于诗人来说,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步出草堂,回首但见大门两旁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一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对联道出了后世人对这位千古诗圣的高度评价和崇敬。草堂门外,又络绎来了一些前往参观的人,他们也许是去领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也许是去倾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虽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圣哲走了,但他留下的诗史般的华章却永远光耀后世。如今从牛头山往下看,昔日破旧的梓州早已变成了一座繁荣而美丽的县城,望着往来不断的车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动荡和流亡的历史对杜甫来说是不幸的,然而对于梓州来说又是有幸的,毕竟,这里曾生活过一位值得我们民族永远纪念的人。

  牛头山不高,有草堂则名。



-----------------------------------------------





《杜甫梓州诗注》精选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秋作:


《苦战行》

苦战身死马将军②, 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   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③讨狂贼, 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④。


①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赶走东川节度使李奂,自称梁王,改元黄龙,以绵州为黄龙府。成都尹崔广远,在五月率四川牙将花敬定,攻克绵州,斩段子璋。杜甫于唐肃宗宝应年秋到梓州,作《苦战行》,哀伤在平叛战斗中苦战身死的马将军。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

② 马将军:有人说指马璘。不对。马璘卒于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实际指臆虢王李巨。因遂州刺史、嗣虢王李巨,在上元二年被叛贼段子璋杀害(见《新唐书.虢庄王凤传》)。伏波: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马援曾做伏波将军”

③ 江南:指遂宁一带。因在涪江之南。

④ 泪横臆:是说眼泪错落的洒在胸前。




《去秋行》①

去秋涪江②木落时,臂枪走马③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  部曲④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汗节⑤在,  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    空令野营猛士悲。



① 杜甫于宝应元年秋天在梓州作《去秋行》,哀伤去年秋天在平息段子璋叛乱中伤亡的兵士,也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
② 涪江: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现四川九寨沟县境内,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到合川与嘉陵江合流,至重庆入长江。
③ 臂枪走马:即臂膀挂枪,跨上骑马,描写扛枪的兵士。
④ 部曲:即军队。《汉书李广传》:“李广行无部曲行阵。”注引《续汉书百官志》说:“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
⑤ 汗节:指虢王李巨。据《新唐书虢庄王凤传》记载:李凤的曾孙李巨,嗣虢王,刚锐果决,略通史书,好属辞。授陈留、谯郡太守,摄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俄兼统岭南、黔中、南阳三节度使事。明年拜太子少师、兼河南尹东畿采访使。贬遂州刺史。会段子璋反,道遂州,为子璋所杀。






《题玄武禅师屋壁》①

何年顾虎头②, 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 青天江水流③。
锡飞常近鹤,   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   真随惠远游。


① 杜甫宝应元年秋天,由梓州去玄武县(现中江县),在县东二里玄武山上,观看了玄武禅师房屋的壁画,作了这首诗。玄武:玄武山,《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玄武山,在玄武县东二里,山出龙骨。”

② 顾虎头:顾恺之,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③ 赤日二句:杨论说:画有石林,赤日射之,而忽若有气;画有江水,青天映之,而忽若奔流。



《悲秋》①


凉风动万里,群盗②尚纵横。家远传书日, 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③。始欲投三峡, 何由见两京?


① 宝应元年秋天,杜甫送严武入朝至绵州,因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道路受阻塞,遂东入梓州。为了暂时生计,他只得寓居梓州。杜甫在梓州,思念在成都的妻儿,因而写了《悲秋》。

② 群盗:指当时史朝义与吐蕃叛乱。

③ 愁窥二句:满怀愁思地望着空中的飞鸟,感叹自己老了还得随着逃难的人们,到处漂泊,不能回乡。




《客 夜》①

客税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 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亭》①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 江流宿雾②中。
圣朝无弃物③,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④。



① 这首五律,是宝应元年秋天,杜甫在梓州客亭里写的,抒发了杜甫自觉老病成翁,被朝廷遗弃,过着漂泊的残年生活。
② 宿雾:深秋的雾,至天明都未散。
③ 无弃物:没有被遗弃的人。
④ 转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行踪不定,身世飘零。典出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





 《九日登梓州城》①

伊昔黄花酒②,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 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③,此日意无穷。



① 宝应元年九月九日,杜甫登梓州城北作了这首五律,书写了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因骨肉分散。发白体衰而悲苦无穷的心情。梓州:《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梓州,今东川节度使理所,管州一十二,县六十九。宋于此置新城郡,梁置新州,隋开皇末改为梓州,因梓潼水为名也。州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
② 黄花酒:赏黄菊,饮美酒。黄花即菊花。《淮南子 时则训》“菊有黄华”
③ 兵戈句:言兵戈阻于关塞。




 《九日奉寄严大夫》①

九日应愁思,经时冒险艰。不眠持汉节②, 何路出巴山。
小驿香醪嫩③, 重岩细菊斑。遥知簇鞍马, 回首白云间。


① 宝应元年四月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七月杜甫送严武至绵州东奉济驿。即因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叛乱,杜甫避乱居梓州。九月九日严武还被阻挡在巴岭,杜甫就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② 持汉节: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汉书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严武为两川节度使,相当于汉时持节之臣。
③ 醪:醇酒。嫩:酒味淡。





《寄高适》①

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诗名惟我共②,世事与谁论③。
北阙④更新主,南星⑤落故园。定知相见日,烂漫⑥倒芳樽。



① 宝应元年七月,严武召还长安,高适代成都尹,秋天杜甫避乱居梓州,作诗寄高适,欲归相依之。
② 诗名句:说高适的诗名只我与其相当。
③ 世事句:言欲与高适讨论济世之术。
④ 北阙:指唐王朝。
⑤ 南星:指高适。
⑥ 烂漫:放浪。韦庄《庭前桃》诗:“曾向桃园烂漫游,也同渔父泛仙舟。”






《秋 尽》①

秋尽东行且未回, 茅斋寄在少城隈②。
篱边老却陶潜菊, 江上徒逢袁绍杯③。
雪岭独看西日落, 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① 宝应元年九月底,杜甫在梓州写《秋尽》七言律诗,思念他在成都的妻儿,怀念草堂,进而想到如今兵荒马乱关塞阻塞,道路不通,无法回家乡北上,只得万里做客。
② 少城:《蜀都赋》:“亚以少城,接乎其西。” 注:“少城,小城也。在古城西,市在其中。”《元和郡县志》:在成都县西南一里。隈:城市弯曲处。
③ 袁绍杯句:以袁绍喻梓州刺史,希望梓州刺史能向袁绍样,“折节下士”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作


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      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嶲①蟠三蜀②, 水散巴渝③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   饥鸟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   极目伤神谁为携?



注:宝应元年十一月,杜甫从梓州去射洪旅游,登射洪县北金华山,作《野望》诗,发出了“极目伤神谁为携”的感概。

① 越嶲:今西昌
② 三蜀:秦置蜀郡,汉高祖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后人称为三蜀。
③ 巴渝:渝州(今重庆市)古为巴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议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戏为六绝句

(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一)

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二)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花底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柳边

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
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霸上远愁人。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
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上牛头寺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


望牛头寺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上兜率寺

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庾信哀虽久,周龥好不忘。白牛车远近,且欲上慈航。


忘兜率寺

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霏霏云气动,闪闪浪花翻。
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登牛头山亭子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江城孤照日,春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甘园

春日清江岸,千里二顷园。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
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后于桃李熟,终得献金门。


喜雨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
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
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岁宁,解我忧思结?
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秋作



台上得凉字

改席台能迥,留门月复光。云霄遗暑湿,山谷进风凉。
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


九日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薄暮

江水最深地,山云薄暮时。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
故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人生不在好,鬓发自成丝。


愁坐

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十月山寒重,孤城水气昏。
葭萌氏种迥,左担犬戎存。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冬 作



天边行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拨木,前飞秃鹫后黄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征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倚杖

看花虽郭内,倚杖即溪边。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
狎鸥轻白浪,归雁喜青天。物色兼生意,凄凉忆去年。


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杜甫与苍溪


==================================================================================================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