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杜甫在梓州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
http://stdufu.com/china/
梓州公园的核心景区。景区占地4000余平方米,区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
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令人既发诗圣之感慨,又享自
然之恬静。景区充分利用地形造景,注重动静对比,规则式和自由式园林相结合,
绿地、水景、古建筑相互映衬,使有限空间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景观效果更加
突出,再现了诗圣当年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
之意境。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梓州(治地今三台县城)1年另8个月,写下了包括不少名篇的100余首诗。杜甫寓居梓州的草堂及后人修建的草堂寺、工部祠等早已不存,1987年依杜甫多次登牛头山咏吟故事,在县城西郊梓州公园牛头山顶明代工部草堂遗址重建的“梓州杜甫草堂”,系殿堂与园林相结合的仿古建筑群,为县城最大的旅游景点。
据史载,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诗人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
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遗址上,于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园林建筑群。草堂内诗圣生平馆,中院宏伟的诗史堂,花木扶疏的后院。暖融融的春阳下,几树海棠开得正艳,火焰般的花朵给清静的小院平添了几分亮色。碧绿的荷池中伫立着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诗人抚袖昂首,满含忧患的双眼遥望着远方。这情景使你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离开四川后,终因病痛缠身,穷困潦倒而客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于诗人来说,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步出草堂,回首见大门两旁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一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对联道出了后世人对这位千古诗圣的高度评价和崇敬,他留下的诗史般的华章却永远光耀后世。如今从牛头山往下看,昔日破旧的梓州早已变成了一座繁荣而美丽的县城,望着往来不断的车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动荡和流亡的历史对杜甫来说是不幸的,然而对于梓州来说又是有幸的,毕竟,这里曾生活过一位值得我们民族永远纪念的人。
三台杜甫草堂是继成都杜甫草堂之后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座落在三台县城西牛头山上,是三台最大的公园牛头山公园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草堂内亭台楼榭,花团锦簇,佳木林立,风景迷人,内有杜甫生平介绍,杜甫在三台期间的事迹及名篇佳作展览,名人字画等。
游三台杜甫草堂 草堂不远,就在城西的牛头山上。去时正值仲春时节,雨后初晴,远远望去,整个牛头山苍翠欲滴,充满一派生机。登山之路是一条石阶小道,弯弯曲曲依山势而上,道旁不时可见一丛杜鹃或几枝山茶,偶有鸟鸣其间,漫步这幽静的山林,使人顿感神清气爽。据说,早先这山上有一处古寺为此方胜景,当年杜甫登临时,曾挥毫写有“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的诗句,如此清丽而闲适的句子,这在一生饱受忧患和磨难的诗人笔下是不多的,可见宜人的景色也使诗人暂时忘却了内心的苦痛。
牛头山不高,不一会儿已来到草堂门前。与车水马龙的成都浣花草堂相比,有几分寂寥的梓州草堂倒显得更有韵味。走进虚掩着的大门,便是草堂前院,这里绿竹小径环合,亭台回廊勾连,小巧而典雅的莲池旁,建有杜甫生平纪念馆。来到这里,时光仿佛又回到久远……眼前,浮现出一幅战火连绵,生灵涂炭,人民颠沛,哀鸿遍野的“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生活图画。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诗人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虽然梓州一带有众多的名胜和美好山川可供游历,但诗人感触最深的还是世上疮痍和民间疾苦。“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杜甫在梓州前后共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留下了近150首诗作,其中包括被后世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些诗篇作为现存1400多首杜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叙事抒情、思乡怀友、伤时忧国,都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这些诗篇,也形象地记录了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古人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得失。杜甫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可鉴的“诗史”。
据史载,杜甫当年的草堂是在县城内,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遗址上,于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园林建筑群。面对这绵延了一千多年的草堂,可见人们对这位诗中圣哲的敬重和怀念。游览了生平馆,瞻仰了中院宏伟的诗史堂,最后来到花木扶疏的后院。暖融融的春阳下,几树海棠开得正艳,如火焰般的花朵给清静的小院平添了几分亮色。这里,碧绿的荷池中伫立着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诗人抚袖昂首,满含忧患的双眼遥望着远方。这情景使我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离开四川后,终因病痛缠身,穷困潦倒而客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于诗人来说,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步出草堂,回首但见大门两旁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一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对联道出了后世人对这位千古诗圣的高度评价和崇敬。草堂门外,又络绎来了一些前往参观的人,他们也许是去领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也许是去倾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虽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圣哲走了,但他留下的诗史般的华章却永远光耀后世。如今从牛头山往下看,昔日破旧的梓州早已变成了一座繁荣而美丽的县城,望着往来不断的车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动荡和流亡的历史对杜甫来说是不幸的,然而对于梓州来说又是有幸的,毕竟,这里曾生活过一位值得我们民族永远纪念的人。
牛头山不高,有草堂则名。
苦战身死马将军②, 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
去年江南③讨狂贼, 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④。
①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赶走东川节度使李奂,自称梁王,改元黄龙,以绵州为黄龙府。成都尹崔广远,在五月率四川牙将花敬定,攻克绵州,斩段子璋。杜甫于唐肃宗宝应年秋到梓州,作《苦战行》,哀伤在平叛战斗中苦战身死的马将军。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
② 马将军:有人说指马璘。不对。马璘卒于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实际指臆虢王李巨。因遂州刺史、嗣虢王李巨,在上元二年被叛贼段子璋杀害(见《新唐书.虢庄王凤传》)。伏波: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马援曾做伏波将军”
③ 江南:指遂宁一带。因在涪江之南。
④ 泪横臆:是说眼泪错落的洒在胸前。
去秋涪江②木落时,臂枪走马③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
遂州城中汗节⑤在,
战场冤魂每夜哭,
① 杜甫于宝应元年秋天在梓州作《去秋行》,哀伤去年秋天在平息段子璋叛乱中伤亡的兵士,也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
② 涪江: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现四川九寨沟县境内,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到合川与嘉陵江合流,至重庆入长江。
③ 臂枪走马:即臂膀挂枪,跨上骑马,描写扛枪的兵士。
④ 部曲:即军队。《汉书李广传》:“李广行无部曲行阵。”注引《续汉书百官志》说:“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
⑤ 汗节:指虢王李巨。据《新唐书虢庄王凤传》记载:李凤的曾孙李巨,嗣虢王,刚锐果决,略通史书,好属辞。授陈留、谯郡太守,摄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俄兼统岭南、黔中、南阳三节度使事。明年拜太子少师、兼河南尹东畿采访使。贬遂州刺史。会段子璋反,道遂州,为子璋所杀。
何年顾虎头②, 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 青天江水流③。
锡飞常近鹤,
似得庐山路,
① 杜甫宝应元年秋天,由梓州去玄武县(现中江县),在县东二里玄武山上,观看了玄武禅师房屋的壁画,作了这首诗。玄武:玄武山,《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玄武山,在玄武县东二里,山出龙骨。”
② 顾虎头:顾恺之,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③
赤日二句:杨论说:画有石林,赤日射之,而忽若有气;画有江水,青天映之,而忽若奔流。
《悲秋》①
凉风动万里,群盗②尚纵横。家远传书日, 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③。始欲投三峡, 何由见两京?
① 宝应元年秋天,杜甫送严武入朝至绵州,因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道路受阻塞,遂东入梓州。为了暂时生计,他只得寓居梓州。杜甫在梓州,思念在成都的妻儿,因而写了《悲秋》。
② 群盗:指当时史朝义与吐蕃叛乱。
③ 愁窥二句:满怀愁思地望着空中的飞鸟,感叹自己老了还得随着逃难的人们,到处漂泊,不能回乡。
客税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 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 江流宿雾②中。
圣朝无弃物③,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④。
① 这首五律,是宝应元年秋天,杜甫在梓州客亭里写的,抒发了杜甫自觉老病成翁,被朝廷遗弃,过着漂泊的残年生活。
② 宿雾:深秋的雾,至天明都未散。
③ 无弃物:没有被遗弃的人。
④ 转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行踪不定,身世飘零。典出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
伊昔黄花酒②,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 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③,此日意无穷。
① 宝应元年九月九日,杜甫登梓州城北作了这首五律,书写了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因骨肉分散。发白体衰而悲苦无穷的心情。梓州:《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梓州,今东川节度使理所,管州一十二,县六十九。宋于此置新城郡,梁置新州,隋开皇末改为梓州,因梓潼水为名也。州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
② 黄花酒:赏黄菊,饮美酒。黄花即菊花。《淮南子 时则训》“菊有黄华”
③ 兵戈句:言兵戈阻于关塞。
九日应愁思,经时冒险艰。不眠持汉节②, 何路出巴山。
小驿香醪嫩③, 重岩细菊斑。遥知簇鞍马, 回首白云间。
① 宝应元年四月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七月杜甫送严武至绵州东奉济驿。即因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叛乱,杜甫避乱居梓州。九月九日严武还被阻挡在巴岭,杜甫就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② 持汉节: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汉书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严武为两川节度使,相当于汉时持节之臣。
③ 醪:醇酒。嫩:酒味淡。
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诗名惟我共②,世事与谁论③。
北阙④更新主,南星⑤落故园。定知相见日,烂漫⑥倒芳樽。
① 宝应元年七月,严武召还长安,高适代成都尹,秋天杜甫避乱居梓州,作诗寄高适,欲归相依之。
② 诗名句:说高适的诗名只我与其相当。
③ 世事句:言欲与高适讨论济世之术。
④ 北阙:指唐王朝。
⑤ 南星:指高适。
⑥ 烂漫:放浪。韦庄《庭前桃》诗:“曾向桃园烂漫游,也同渔父泛仙舟。”
秋尽东行且未回, 茅斋寄在少城隈②。
篱边老却陶潜菊, 江上徒逢袁绍杯③。
雪岭独看西日落, 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① 宝应元年九月底,杜甫在梓州写《秋尽》七言律诗,思念他在成都的妻儿,怀念草堂,进而想到如今兵荒马乱关塞阻塞,道路不通,无法回家乡北上,只得万里做客。
② 少城:《蜀都赋》:“亚以少城,接乎其西。” 注:“少城,小城也。在古城西,市在其中。”《元和郡县志》:在成都县西南一里。隈:城市弯曲处。
③ 袁绍杯句:以袁绍喻梓州刺史,希望梓州刺史能向袁绍样,“折节下士”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作
金华山北涪水西,
山连越嶲①蟠三蜀②, 水散巴渝③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 饥鸟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 极目伤神谁为携?
注:宝应元年十一月,杜甫从梓州去射洪旅游,登射洪县北金华山,作《野望》诗,发出了“极目伤神谁为携”的感概。
① 越嶲:今西昌
② 三蜀:秦置蜀郡,汉高祖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后人称为三蜀。
③ 巴渝:渝州(今重庆市)古为巴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议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戏为六绝句
(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一)
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二)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花底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柳边
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
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霸上远愁人。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
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上牛头寺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
望牛头寺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上兜率寺
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庾信哀虽久,周龥好不忘。白牛车远近,且欲上慈航。
忘兜率寺
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霏霏云气动,闪闪浪花翻。
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登牛头山亭子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江城孤照日,春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甘园
春日清江岸,千里二顷园。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
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后于桃李熟,终得献金门。
喜雨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
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
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岁宁,解我忧思结?
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秋作
改席台能迥,留门月复光。云霄遗暑湿,山谷进风凉。
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
九日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薄暮
江水最深地,山云薄暮时。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
故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人生不在好,鬓发自成丝。
愁坐
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十月山寒重,孤城水气昏。
葭萌氏种迥,左担犬戎存。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冬 作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拨木,前飞秃鹫后黄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征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倚杖
看花虽郭内,倚杖即溪边。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
狎鸥轻白浪,归雁喜青天。物色兼生意,凄凉忆去年。
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