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十章  散文与杂文

(2015-07-28 20:09:01)
标签:

转载

分类: 史海文心(转)
原文地址:第十章  散文与杂文作者:羊羽

                    第十章  散文与杂文 

教学目的和要求:散文长于抒情和形象  说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散文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散文笔法,能够写出具备散文体式的抒情文和说理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散文的类型与写法、杂文的特点;艺术散文的构思及语言特点、杂文的写

                  作要求。

      教学方法:讲授;指导阅读、讨论

 

                           第一节 散文概说

一、散文的界说与分类

(一)散文的界说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散文形成这种内涵经历了文学史上的漫长演变。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与韵文(诗歌、骈文)相对的散行单句的文章称为散文。在西方,人们把不分诗行不押韵的文章统称为散文。 “五四”以后,人们才把散文看作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散文的分类

按作品内容和基本表达方式,散文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在内容上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叙述、描写。如果散文主要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动作,这就是记叙散文中的记人散文。如果散文围绕着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叙述线索,那就是记叙散文中的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在表达方式上多着力于主观抒情。小说、影视文学有时也抒情,但它们的作者往往依托人物、事件、环境等形象来间接抒情,而抒情散文的作者可以直抒胸臆。范曾的《梵高的坟茔》、唐敏的《女孩子的花》均是这种叙事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散文的名作。

3.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主要用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表达方式较多地使用议论。近年来,随着当代散文的繁荣发展,人们根据散文的题材和散文写作者的个性,讨论过以余秋雨《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散文”;讨论过以叶梦、唐敏、斯妤等作家为代表的女性散文;讨论过以张中行、赵珊鑫等作家为代表的学者散文”。

 

二、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以小见大

散文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怀、明志、访旧、描绘风土人情,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虫鱼,均可入文。但它又讲求审美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美质的材料,以此抒情表意,映照人生社会。散文因为不象小说,剧本那样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及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题材也就显得十分广泛了。它长于写“小”题材,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情感。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往往都是散文的好题材。

2.手法多样,行文灵活

在文学各体类中,散文是最不受文体约束的文体。写法灵活是散文的一大特点。这首先是指散文运用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均可使用。其次,是指散文结构形式的灵活自由。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可以以人物、事件、景物、典型细节等为结构中心。比如:有的散文以场面取胜,如《挥手之间》;有的以联想取胜,如《土地》。

3.形散神收,文情并茂

散文看似散漫却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一个情感的基点去曲情尽态,妙笔生华。因此,散文既有优美的笔调,又有浓郁的情感,文情并茂。好的散文应是情感真挚自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的文章。

 

三、散文的审美特征

(一)选材的生活化与广泛性

在所有的文学文体中,散文最容易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化为文学艺术。散文形象主要是一种写实性意象,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做了一种逼真性和直接性的反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形象都能转化为散文意象,散文意象经过散文作者主观体验的过滤和加工,烙上了散文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写实性与个性化的特征产生了散文形象最重要、最关键的再现与表现并举的审美规范。

(二)情境的个性化与主观性

散文的“境”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的具象,散文的“情”是指散文作者接触了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理而激发的独特情感体验与哲理感悟。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人、事、景、物、理成为散文写作的意象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这种散文素材的无限可能性变成散文选材的必然性,需要经过散文作者主观情志的浸染和孕育。当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情”相融合时,才会出现触动、感染作者的散文情境;当散文情境被作者用散文语言描述出来时,特定的散文情境便物化为打动、感染读者的散文作品。

(三)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性

散文情境的主观化、个性化的特点,导致了散文写作在表达上的灵活性与自由化。凡是被散文作者感受和体验过的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都能成为散文的写作题材,这比起诗歌高度概括和浓缩的生活情景和情志,比起小说精心提炼细节、情节来塑造人物——这个艺术选材的限制被大大地淡化了。于是散文在写法上显得非常地自由和随意。正是这种自由和随意,有效地拉近了生活与文学的距离,使散文成为了生活中拥有很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的文学文体。

散文意象一般采用自由散跳式的组合方式,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呈现方式进行结构和表达。这与诗歌意象用飞宕的联结方式,用精美的概括与变形的语言来呈现的方式,与小说的细节、情节因果连贯式组合,细密的描写叙述的呈现方式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文体形态和语言质地。

散文意象不以因果联系为主的组合方式体现其表达的灵活自由性。并联组合、串联组合,众星拱月式组合……无论哪一种组合方式,散文写作甚至可以达到为了突出散文立意,作者“怎么高兴就怎么组合”的境界。

 

四、散文与诗歌小说之比较

在语言呈现方式上,散文一般采用平实的描述语言来传达感官式的印象。比较散文、小说、诗歌描述同一对象的语言,其中的语感差异便十分清晰:

 

1.诗歌: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都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曾卓《悬崖边的树》)

 

2.散文:

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的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3.小说:

文登城东关有棵老槐树,不高,才一丈多,但它长得蹊跷,中枢已经老朽,可是周身又生出无数枝干,弯弯曲曲,错综交织;上面的枝条也长得出奇,犹似凤爪龙鳞搅在一起,倒垂下来。(冯德英《山菊花》)

在上述三段对树的描述语言中,诗歌语言的主观性最强,诗歌作者实际上是让“悬崖边的树”的形象象征自己的精神和品格,表面上是写树的孤独、倔强和抗争,而深层的涵意则是象征诗人自己的主观情志;小说语言的客观性最强,小说作者是抓住树枝特征作了细致的勾勒;而散文语言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因素。散文作者一方面客观细致地描述了树的顽强形象,另一方面又用主观赞美的抒情语言表达作者的感受和体验。散文语言主、客观并存,表现与再现并存,语言纹路疏密、精细参半。散文语言可以像小说那样平实客观地再现生活情境,也可以吸收诗歌语言的一些比喻、比拟、象征、夸张等手法来主观地表现散文情境。

 

诗歌语言的主观性最强

小说语言的客观性最强

散文语言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因素

 

五、散文的写作

(一)机智地体察散文意象

     一个散文作者要将日常生活中的形象、事理化为散文艺术,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培养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体验人、事、景、物、理的能力。这种体察能力有以下三个内涵:

1.形象化的发现

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数的人、事、景、物、理的材料,作者应该能够敏感地发现哪些是一般性、抽象性的材料,哪些是个性化、形象化的材料。个性化和形象化的散文意象是散文写作的起点。个性化的独特、新颖的意象比较容易激活作者和读者的创作兴趣及阅读兴趣。形象化的意象比较直观、比较具体,它能真正满足散文审美特征的基本要求。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形象化和个性化的敏感程度及捕捉意识是我们培养散文写作、散文欣赏及散文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工作。

2.情感化的孕育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形象化、个性化的散文意象的同时,散文作者应该将自己的情感灌注进这个形象化的意象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体味散文意象,甚至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它、体验它。那些日常生活的形象、事理在这个浸染了感情的体察中引发了散文作者内心的波澜和情感。散文意象经过这样的情感化的情感化的孕育,它感动了作者,同时也具备了感动读者的品质。

3.哲理化的探寻

散文作者在对散文意象做形象化发现和情感化孕育的同时还要挖掘散文意象的生活底蕴。散文作者应该从较新、较深的层次领悟到这个形象化、个性化的散文意象里面的概括意义。如果经过散文作者的艺术处理,散文意象能够概括人性深层的某方面内涵和人类共同的某方面的生活本质,作者在表达这个散文意象的立意时就有较高的质量。散文作品的艺术生命和审美价值往往就体现在散文意象的形象化、情感化、概括化三者的完美统一中。

 

(二)创造性地组合散文意象

1.串连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组合的散文意象来源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每一个意象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生活片断。一根“红线”像穿珠似地将它们连成为一个线性的叙事链或情思链。这根连接散文意象的“红线”,可以是众多意象中某种相同的内涵,也可以是作者某种主观的情绪情感。

2.对比式结构

   有意提炼两个相似或相反的意象组合为一个散文情境,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读者领悟作者的立意。茅盾的作品《香市》有两个散文意象:(1)大革命前香市非常兴旺,香市上江湖戏班的演出水平低,但观众却异常的多;(2)大革命后重兴的香市非常萧条,专业剧团演出水平高但观众却异常的少。两个意象一对比,散文的立意便豁然现出:大革命后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日益凋敝。用对比联想来组合散文意象是散文写作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方式。

3.辐射式结构

   这种组合方式以一个“物品细节”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去联结散文意象,每个散文意象都环绕着“物品细节”形成“辐射式”的结构情境。这种组合方式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散文自由灵活的写法。巴金的散文《爱尔克的灯光》,围绕一盏故居“昏暗的灯”,想到欧洲故事传说中的“爱尔克的灯”,也想到了自己“心灵的灯”。以灯光为中心连接了各种“灯”的意象,体现了既集中又丰满的散文情境。

 

(三)平实而有文采地描述散文意象

  选择和安排好散文意象后需要用散文语言将它们描述出来。散文文体短小精悍的要求,现代人阅读的文学审美趣味的改变,使得当代散文在传达艺术意象上,不再局限于使用纯粹的描写和纯粹的叙述。在一篇充满了现代感的散文里,叙述和描写可以互相融合为一种新的语言呈现方式:这就是叙述性描写和描写性叙述。这种描述方式常用以下两种具体方法:

1.实写性描述

  这是用实词实句对散文意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它很少用修辞手段,只依靠一些具象化的、可看、可闻、可触、有色彩、有声响的实词来描述散文意象,突出散文意象的质感,使文字感觉到位。佛教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第一个境界就是实写性的描述,这是散文描写中的基本功,也是散文平实描述的最重要的品质。

2.感觉化描述

这是另一种达到有文采的散文描述的重要手段,也是散文的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这是散文描写的升华。它往往用在经过散文作者反复进行情感孕育的意象上,使用修辞手段凸现、突出、强调、渲染某个被作者用内心独特的感觉体验过的散文意象。常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比拟、通感、摹状、借代等,它们的使用,使散文意象的特征主观感觉化了,散文作者的各种独特的体验被那些有文采的文字一一细致兑现。

 

(四)散文的写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散文易学而难工。因为它朴实,却从中见神采;它平易,却从中见炽烈;它简洁,却从中见充实;它自由灵活,却易写难工。散文尤如青春少女,神备则“淡妆浓抹总相宜”。构思也就是人们俗说的的打腹稿,散文的构思是指在孕育过程中,作者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定主题,考虑散文的谋篇布局,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手法。

1.缘情构思

  情有所动,有感而发,借助形象,以情伟文,行文挥洒,这是散文构思的要诀。

(1)借助联想进行构思:①借托式联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②链环式联想——由发端环环相套的联想。③辐射式联想——由基点向四外扩散的联想。(结合朱自清《荷塘月色》、曹靖华《小米的回忆》等作品做具体分析。)

(2)寻觅动情事,捕捉动情点

“动情事”、“动情点”指的是:倾注了作者感情、富有诗意的事物和感受,既是作者情感的爆发点,也是散文构思的落脚点。散文构思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挖掘深意,找出联系,赋予浓情,做到情、理、物相交融。

(3)把握双弦并奏的艺术:外在情节线与内在情思线。

散文的特点是:外在情节线小于内在情思线,情节为情思服务,二者和谐统一。

这点与小说不同。小说的特点是:外在情节线大于内在情思线,后者为前者服务。

 

2.善于立意

(1)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

郁达夫: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用象征的手法表达诗情哲理。

通过某一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相似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举例:《松树的风格》

(3)善于从平凡事物中展示不平凡的人生意义。

关注身边的凡人琐事,发现平凡中蕴寓的伟大,写出其真、其善、其美。

   对比阅读:朱自清的《给亡妇》与巴金的《怀念萧珊》。

 

3.严格选材

  散文选材的原则是:以“我”为圆心,以“我”的感受体验为半径画圆,囊括在这个圆内的社会生活、客观事物,无论巨细、轻重、大小,只要能被“我”认知、经“我”思考,引“我”动情,均在可选之列。

 

(1)   选择事物的细微之处寄托真情。

散文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怀的,特别是抒情散文,更是以情为主,情景兼备,寄情于物,在选材上必须尽可能选用最能表现寄托情思的事物的细微之处。比如: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选取寄托青丝的事物细微之处,不仅仅是个方法技巧问题,要想使自己选择的小事打动人,必须先能打动自己,只有真正理解生活,对生活事件充满情感,才可能写出好的散文,收到自然、真实、动人的效果。

 

(2)选择风俗事象透视人文心态。

这种选材多适用于叙写景物、地貌整体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散文。一般要求给读者以事物的整体过程感和事物的特色情态氛围等特征。通过对事物属性的描写,来展示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事象。比如: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和贾平凹的《秦腔》、《五味巷》。

 

(3)童年忆旧话亲情。

    不少作者写回忆童年、怀念故人的散文,目的不在于怀旧,而在于抒情,尤其是抒发今昔对比产生的现实感受,是直面人生的一种手段。比如:臧克家《老哥哥》;鲁迅《闰土》等。

 

4.锤炼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一切艺术都讲求创造,作为散文的语言更是这样,艺术创造性便是散文语言的特性。

   散文短小精悍,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不靠情节与形象取胜,全靠一个“情”字,这就决定了散文的语言要求凝练、概括、朴实、优美。散文被称为美文,美在哪里?美在情致上,美在内容上,而这情这景,全靠语言来取胜,所以还要有美的语言,散文家碧野说过:“正因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辞用句苦心推敲,做到句句优美,字字精练。”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原文初稿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后改定多五字,极简明。至于全文用21个“也”字,却毫无造作之意,恰切地表现出当时士大夫娩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致。这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正因为散文的语言要求很高,所以古人称之“易学难工”。有些人可以写出优秀小说,剧本,但他却不见得能成为散文家,因为这对作者的“情与语言”的要求很高。

散文对情与语言要求极高。具体来说,就是造型美,含畜美,音乐美,风格美,语言美。

  散文语言讲求传情寓意的蕴涵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应当凝练、朴素、优美。具体地说:

其一,从简洁中寻求传神的形象——造形美。

小说可以通过场面与动作描写为人物造形;戏剧可以通过矛盾冲突和对话来塑造形象,散文没有这样的条件,常常只能依靠作者的直接概括的介绍,为人物造形。所以散文要想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语言就一定要简洁,重在传神。要求:①简洁地表达事物的基本特征,要形似。②绘声绘色,绘影绘神地写出事物的精神气质,要神似。(举事物与人物例各一):

“一根细线从断崖绝壁挂下去,风一急,好象会吹断的。其实不是线,是一条羊肠小道。”(杨朔《两江月》)这是对井冈山中一条通往黄洋界山路的描写。作者鸟瞰山底,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简洁而明了地介绍出井冈山区的地势与山貌,这种语言简约而实有表现力。

  “她笑起来的样子真是爱死人了:歪着脑袋,垂着眼睛,用手背挡着嘴角。那浅浅的笑声让人想起小溪里的流水,想起山谷里回想着的鸟鸣……”这是张浩的散文《盯梢》(《收获》1980年第2期)中主人公“二姐姐”的笑,作者抓住最传神的特征,那脑袋,眼睛和手的姿态,柔和地构成了一尊美女的塑象,再加上对笑声的两个形象的比喻,达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虽然我们不知其高低胖瘦)有很强的立体感。

 

第二,从自然中寻求深沉的情韵——含蓄美。

  散文的语言要求自然,不雕凿或较少雕凿,挥洒自如,意到笔就。最好的冉冉的语言就是口语,鲁迅先生就提倡用口语去写作。这种口语是艺术化了的口语,体现着语言的本色,带着清新的气息,具有内在的情韵。在运用时以实写虚,有潜台词,语外有意,有含蓄之美。

  所谓含蓄美,就是让深刻的意蕴涵蓄在字句中,使读者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咀嚼、思索、补充、丰富,使人久难忘怀。这样的文字有内秀,实于内在美。如周瘦鹃的《“花布小鞋”上北京》写作者的小女儿得知他要去南京开会,误以为他去北京,吵着要跟他一起去北京,结果没得到同意。文中写道:“不料我一到南京,在旅馆里打开旅行包来时,却以外地发现了她那双日常穿的花布小鞋,原来它趁我在动身忙乱的时候,偷偷放了进去,表示她跟我一块儿来了。”这里,作者把深厚的情感都熔铸到这双“花布小鞋”上,它使人们想象到这小女孩的幼稚、天真而又虔诚的心灵,她向往首都的情深意切,作者一字未提,全部孕含在这双“花布小鞋”里了。

从自然之中寻求深沉的情韵,采取自然的语言来表达和增强散文的抒情色彩,散文大师还采用“谈话风”的语言。所谓谈话风的语言,就是如平常聊天、谈家常般的话语,他明白如话、平易、朴实。用这样的语言写散文可以缩短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自由地抒发情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挚。

  现代散文史上,朱自清和丰子恺的散文,有许多采用了“谈话风”的语言来写的。朱自清的就说过,“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的《给亡妇》可以算他“谈话风”文章的代表作。

  当然这种“谈话风”的语言绝非照录口语,而是对口语的艺术加工,是一种反朴归真的艺术语言,需要很高功力才能达到。

 

其三,从流畅中寻求抒情的旋律——音乐美。

  散文的语言流畅,正如冰心所说的“行云流水”。

  语言的流畅是语言的音乐性要求的。音乐性就是讲音调、节奏。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音乐性。苏爱伦堡说:“旋律这是散文的基础,每个散文家总是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因袭的音乐的调子。”

 节奏是构成旋律的重要因素。汉语的节奏是由汉语言的单音词、双音词、长短句、快与慢,抑与扬,疾与徐而构成的,切当地选用语句,造成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节奏,使文章显出一种语言的气势,更便于抒发作者情感,也便于读者感受领悟情感。鲁迅的散文《风筝》写幼时破坏了弟弟的风筝,后来痛悔之极,便这样写道:“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呵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这种补过的方法,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节奏,表达出童心的跳荡。这其实又是一种无法补过的方法,这是逆转,大幅度的跌宕,由活泼轻快的节奏,变为凝重滞缓。用这种语言的跌宕变化,表现了哥哥的悔过与自责。这里用的实际上是京剧里“紧拉慢唱”的手法。

再如刘成章《转九曲》(《散文》1982年第10期)中间有一段关于“转九曲”的场景描写(散文教程129页中部)要想使自己的散文流畅自然有气势,首先当然要有激情,这是造成“差压”的动力,同时语言也要易读,动听。为此,我们在散文写好后,可以自己先读几遍,看看顺不顺,畅不畅,把拗口的,疙里疙瘩的字词,毫不可惜地删除,尽量使语言畅达一些,自然一些。

 

第四,从朴实中去寻求华美的色彩——风格美

  这是从风格方面来讲语言的。最美的散文风格是朴实。茅盾、老舍的语言就是追求这种风格。更多的作家是经历了一个由华丽到朴素的过程,青年作家尤为这样。对于作家的这种变化,用四个字来概括字叫“归朴返真”。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散文写作要寓华美于朴实。好比一块玉,在室内瞧平淡无光,到阳光下看则光彩夺目,好的散文也是这样,初读平淡无奇,细品则华美淳香。文化革命中人们极尽华丽之词汇,大谈高呼领袖的大号,祈祷般地颂福,结果事过境迁,一切成为笑柄,毫无流传。而方纪写的《挥手之间》,文字朴素无华,却打动人心,令人百读不厌,毛泽东那缓慢而有力的挥手一瞬,好似一个塑像,永远存入人民心间。

杨朔的语言尤如一种淡墨,绘画着祖国的锦秀山河。他的散文字字斟酌,拿来当诗一样去写,语言却朴实无华,句句凝练很难改写,这种语言其实是最具色彩最美的语言。(《荔枝蜜》没有铺张抒写荔枝的甘美,朴实的文字却抒发了作者的真情;《香山红叶》没有夸张描绘红叶及香山美景,但读后,你不感觉散文很美吗,朴素的语言恰切地塑造了普通人民。)

 

(五)提炼散文语言的美学原则

 提炼散文语言的美学原则是:①自然无雕凿,大朴若愚,至巧近拙。②要完整一体的服从于作品的抒情笔调,使语言的句子表情达意。

 

                             第二节 杂文

一、杂文的含义与发展

(一)杂文的含义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文艺和政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从文体上划分,按四分法,它属于散文的一个门类,按表达方式,人们通常把它列入议论文的范畴。概括地说,凡侧重于议论说理而又具有形象生动、精悍灵活,或具有风趣幽默等特点的,统称为杂文。

(二)杂文的发展

  在我国,杂文具有悠久的写作传统。古人曾说:议论兼叙述者,谓之杂说。先秦诸子作品就有许多叙事与说理结合的很好的杂文:《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韩非的《说难》;秦汉时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陈政事疏》;唐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韩愈的《杂说·马说》;明刘基的《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都是较为优秀的杂文。当然,作为独立文体的杂文是由鲁迅确立的。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说:“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鲁迅而变成文体性的代名词。”

 

二、杂文的特点

1.敏锐迅速,取材广泛(时评性+题材)

  杂文是一种反映生活最敏锐、最直接、最迅速的文体。鲁迅说它是“感应(生活)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它具有高度的敏感,能够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评性。

  杂文的取材范围自由宽广。评人、议事、记言皆可。点滴的感受,片段思想,古今中外的奇观轶闻,只要能形象承载作者的思想哲理,均可入文。

2.幽默讽刺,短小犀利(手法+形式)

  杂文的文体特征最突出的是寓庄于谐,嬉笑怒骂皆文章。它就好像绘画中的漫画,曲艺中的相声,在表现手法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经常运用讽刺和幽默。讽刺是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夸张和风趣的语言,将不合理的、可笑的、可鄙的、甚至是可恶的事物加以暴露,显示其矛盾所在,达到对讽刺对象贬值或否定的效果。幽默可以说是一种“轻松的讽刺”,夸张、反语、对照、、双关、歇后、暗示等手法,造成一种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笔调和情趣,读后使人感到诙谐、滑稽、可笑而又意味深长。

  杂文大都篇幅短小,仅只千字左右,却能运用多种手法,深刻剖析、痛击论敌的病疽与矛盾之处。具有短小犀利的特点。

3.形象议论,鲜明生动

  杂文的说理借助于对事物形象生动的描绘,寓理于形,是政论性与文艺性的结合。

 

三、杂文的写作

1. 大中取小,因小见大

  选材上从社会问题中择取具有代表性的一点或一个侧面;立意上通过作者的剖析,揭示其蕴含的社会意义,开掘出深刻的主题。

  杂文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因而特别要求内容的集中精粹。这就决定了杂文的选材需要大中取小,立意要因小见大。所谓“大中取小”,就是从全局着眼,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幽微的观察力,从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里,选取最有代表性、最令人关心、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作者从这一点经过具体分析,引伸出一个大道理,给人以启示和教育。所谓“因小见大”,就是从选取的那“一点”——社会生活中的细小事件中,发现它蕴涵的重大的社会意义,从小事中开掘出深刻的思想主题。

2.虚实结合,就实论虚

  即从具体形象的事实材料(实)出发,从中引发相切合的议论、哲理。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能靠逻辑的力量说服人,又能用形象的力量感染人。

  杂文的写作,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事实和说理二部分。所谓实,就是“大中取小”的事实材料,所谓虚,就是“因小见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主题。从实入手,就实论虚,就是要从具体事物出发,从中引发出事理和思想。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离开了具体事实,撇开深入的分析,道理就不可能讲清楚。同样,摆事实必须服从服务于讲道理,不能为描写而描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材料要典型,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类比。

  需要指出的是,杂文的虚与实与小说的不同。小说的虚可以不出现,是暗示;杂文的虚(理)要明说,是借事说理,就实论虚。

 

3.形象说理,叙议结合

 杂文目的在于说理,手段则要求形象化。“理”为“虚”,要用议论手法;“象”为“实”,要用记叙方式。虚实相间,形象说理,相得益彰。

  通过形象来说理,这是杂文写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杂文被称为文艺性论文的主要依据。鲁迅的杂文之所以说服力那么大,改变力量强,处过他的思想精深之外,主要就是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法,把议论和形象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既有议论的严密性又有文艺的感染力。杂文写作常用的形象化方法有:

(1)   讲故事。

  杂文中常常因一些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实例,而加强了它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用典用得好,可以活跃杂文的气氛,使短小的杂文显得丰厚而从容,增强其记叙性和趣味性,深入浅出的阐明道理,触类旁通的开拓思路,让杂文更显浓郁而加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邓拓的《放下即实地》。

(2) 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应用各种各样易于发挥形象的喻拟作用的修辞手法。诸如比喻、类比、象征、拟人、借代等,给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披上通俗、形象的外衣。例如,鲁迅在认识以往中国进行社会改革的经验教训时说:“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政策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是因为有费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无声地中国》)这种写法显然比一般平铺直叙式的议论举例要显豁、生动得多,也深切、含蓄得多。这是也就是古人所谓“喻巧而理智”的道理。

(3)取类型

  取类型,就是典型化。鲁迅在谈到他写杂文的经验时说,“贬故弊常取类型”,就是说,批判错误的东西,要善于抓住典型的人和事。通过对某一事物、人物的集中体现,揭示出某一类人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正如鲁迅所说:“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这一形象的全体。”因而,他笔下出现的片断形貌,能够成为若干事物某一共同本质的生动概括,把道理阐发的精辟、鲜明、感人肺腑。例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一文中,鲁迅把反动走狗文人梁实秋、陈西滢之类奴才相,刻画成“叭儿狗”,说他们“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嘴脸来。”这样几笔,活画出这些人貌似公正,实含诡诈的本质特征。 

 

4.笔调灵活,语言泼辣

   杂文文体的突出特点是“杂文笔调”或“杂文味道”,即好用曲笔,委婉隽秀;形式灵活,用语辛辣。

杂文拥有自己的语言:精炼尖锐、好用曲笔、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用语辛辣。

(1)精练

  精练:杂文短小精悍,语言必须十分精练。用鲁迅的话说,“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2)尖锐

  尖锐泼辣这是杂文战斗性所决定的:它既是对敌斗争的匕首投枪,向旧世界、旧事物进攻和批判的武器;又是显微镜和解剖刀,把错误和落后的事物的本质剖析出来。例:鲁迅《友邦惊诧论》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南腔北调集》

 

(3)曲笔

  主要是只用反语、婉转、避讳、倒反等修辞手法构成的含蓄或讥讽效果。鲁迅的许多杂文(集子)名称都是用反语形式组成的。像《三闲集》、《准风月谈》、《热风》等书名,《我要骗人》、《男人的进化》等篇名。此外,马铁丁、宋振庭等人的杂文也常使用曲笔手法。读他们的文章,一方面会觉得忍俊不禁,另一方面又会感到字里行间包含着一种辛辣的尖刻的讽刺。

例:宋振庭《马尾巴、蜘蛛、眼泪及其他》

 

(4)形式灵活

  杂文在形式上变化最多,灵活性最强。表现在:体式不一(短论、随感、书信等),构思不拘一格,表现手法多样(叙述、描写、议论等)。

 

阅读书目

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范培松:      《散文写作教程》

李庚辰:      《杂文写作琐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