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十章 散文与杂文
(2015-07-28 20:09:01)
标签:
转载 |
分类: 史海文心(转) |
教学目的和要求:散文长于抒情和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散文的类型与写法、杂文的特点;艺术散文的构思及语言特点、杂文的写
一、散文的界说与分类
(一)散文的界说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散文形成这种内涵经历了文学史上的漫长演变。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与韵文(诗歌、骈文)相对的散行单句的文章称为散文。在西方,人们把不分诗行不押韵的文章统称为散文。 “五四”以后,人们才把散文看作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散文的分类
按作品内容和基本表达方式,散文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在内容上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叙述、描写。如果散文主要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动作,这就是记叙散文中的记人散文。如果散文围绕着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叙述线索,那就是记叙散文中的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在表达方式上多着力于主观抒情。小说、影视文学有时也抒情,但它们的作者往往依托人物、事件、环境等形象来间接抒情,而抒情散文的作者可以直抒胸臆。范曾的《梵高的坟茔》、唐敏的《女孩子的花》均是这种叙事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散文的名作。
3.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主要用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表达方式较多地使用议论。近年来,随着当代散文的繁荣发展,人们根据散文的题材和散文写作者的个性,讨论过以余秋雨《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散文”;讨论过以叶梦、唐敏、斯妤等作家为代表的“女性散文”;讨论过以张中行、赵珊鑫等作家为代表的“学者散文”。
二、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以小见大
散文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怀、明志、访旧、描绘风土人情,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虫鱼,均可入文。但它又讲求审美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美质的材料,以此抒情表意,映照人生社会。散文因为不象小说,剧本那样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及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题材也就显得十分广泛了。它长于写“小”题材,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情感。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往往都是散文的好题材。
2.手法多样,行文灵活
在文学各体类中,散文是最不受文体约束的文体。写法灵活是散文的一大特点。这首先是指散文运用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均可使用。其次,是指散文结构形式的灵活自由。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可以以人物、事件、景物、典型细节等为结构中心。比如:有的散文以场面取胜,如《挥手之间》;有的以联想取胜,如《土地》。
3.形散神收,文情并茂
散文看似散漫却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一个情感的基点去曲情尽态,妙笔生华。因此,散文既有优美的笔调,又有浓郁的情感,文情并茂。好的散文应是情感真挚自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的文章。
三、散文的审美特征
(一)选材的生活化与广泛性
在所有的文学文体中,散文最容易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化为文学艺术。散文形象主要是一种写实性意象,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做了一种逼真性和直接性的反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形象都能转化为散文意象,散文意象经过散文作者主观体验的过滤和加工,烙上了散文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写实性与个性化的特征产生了散文形象最重要、最关键的再现与表现并举的审美规范。
(二)情境的个性化与主观性
散文的“境”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的具象,散文的“情”是指散文作者接触了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理而激发的独特情感体验与哲理感悟。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人、事、景、物、理成为散文写作的意象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这种散文素材的无限可能性变成散文选材的必然性,需要经过散文作者主观情志的浸染和孕育。当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情”相融合时,才会出现触动、感染作者的散文情境;当散文情境被作者用散文语言描述出来时,特定的散文情境便物化为打动、感染读者的散文作品。
(三)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性
散文情境的主观化、个性化的特点,导致了散文写作在表达上的灵活性与自由化。凡是被散文作者感受和体验过的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都能成为散文的写作题材,这比起诗歌高度概括和浓缩的生活情景和情志,比起小说精心提炼细节、情节来塑造人物——这个艺术选材的限制被大大地淡化了。于是散文在写法上显得非常地自由和随意。正是这种自由和随意,有效地拉近了生活与文学的距离,使散文成为了生活中拥有很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的文学文体。
散文意象一般采用自由散跳式的组合方式,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呈现方式进行结构和表达。这与诗歌意象用飞宕的联结方式,用精美的概括与变形的语言来呈现的方式,与小说的细节、情节因果连贯式组合,细密的描写叙述的呈现方式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文体形态和语言质地。
散文意象不以因果联系为主的组合方式体现其表达的灵活自由性。并联组合、串联组合,众星拱月式组合……无论哪一种组合方式,散文写作甚至可以达到为了突出散文立意,作者“怎么高兴就怎么组合”的境界。
四、散文与诗歌小说之比较
在语言呈现方式上,散文一般采用平实的描述语言来传达感官式的印象。比较散文、小说、诗歌描述同一对象的语言,其中的语感差异便十分清晰:
1.诗歌: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都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曾卓《悬崖边的树》)
2.散文:
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的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3.小说:
文登城东关有棵老槐树,不高,才一丈多,但它长得蹊跷,中枢已经老朽,可是周身又生出无数枝干,弯弯曲曲,错综交织;上面的枝条也长得出奇,犹似凤爪龙鳞搅在一起,倒垂下来。(冯德英《山菊花》)
在上述三段对树的描述语言中,诗歌语言的主观性最强,诗歌作者实际上是让“悬崖边的树”的形象象征自己的精神和品格,表面上是写树的孤独、倔强和抗争,而深层的涵意则是象征诗人自己的主观情志;小说语言的客观性最强,小说作者是抓住树枝特征作了细致的勾勒;而散文语言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因素。散文作者一方面客观细致地描述了树的顽强形象,另一方面又用主观赞美的抒情语言表达作者的感受和体验。散文语言主、客观并存,表现与再现并存,语言纹路疏密、精细参半。散文语言可以像小说那样平实客观地再现生活情境,也可以吸收诗歌语言的一些比喻、比拟、象征、夸张等手法来主观地表现散文情境。
诗歌语言的主观性最强
小说语言的客观性最强
散文语言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因素
五、散文的写作
(一)机智地体察散文意象
1.形象化的发现
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数的人、事、景、物、理的材料,作者应该能够敏感地发现哪些是一般性、抽象性的材料,哪些是个性化、形象化的材料。个性化和形象化的散文意象是散文写作的起点。个性化的独特、新颖的意象比较容易激活作者和读者的创作兴趣及阅读兴趣。形象化的意象比较直观、比较具体,它能真正满足散文审美特征的基本要求。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形象化和个性化的敏感程度及捕捉意识是我们培养散文写作、散文欣赏及散文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工作。
2.情感化的孕育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形象化、个性化的散文意象的同时,散文作者应该将自己的情感灌注进这个形象化的意象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体味散文意象,甚至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它、体验它。那些日常生活的形象、事理在这个浸染了感情的体察中引发了散文作者内心的波澜和情感。散文意象经过这样的情感化的情感化的孕育,它感动了作者,同时也具备了感动读者的品质。
3.哲理化的探寻
散文作者在对散文意象做形象化发现和情感化孕育的同时还要挖掘散文意象的生活底蕴。散文作者应该从较新、较深的层次领悟到这个形象化、个性化的散文意象里面的概括意义。如果经过散文作者的艺术处理,散文意象能够概括人性深层的某方面内涵和人类共同的某方面的生活本质,作者在表达这个散文意象的立意时就有较高的质量。散文作品的艺术生命和审美价值往往就体现在散文意象的形象化、情感化、概括化三者的完美统一中。
(二)创造性地组合散文意象
1.串连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组合的散文意象来源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每一个意象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生活片断。一根“红线”像穿珠似地将它们连成为一个线性的叙事链或情思链。这根连接散文意象的“红线”,可以是众多意象中某种相同的内涵,也可以是作者某种主观的情绪情感。
2.对比式结构
3.辐射式结构
(三)平实而有文采地描述散文意象
1.实写性描述
2.感觉化描述
这是另一种达到有文采的散文描述的重要手段,也是散文的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这是散文描写的升华。它往往用在经过散文作者反复进行情感孕育的意象上,使用修辞手段凸现、突出、强调、渲染某个被作者用内心独特的感觉体验过的散文意象。常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比拟、通感、摹状、借代等,它们的使用,使散文意象的特征主观感觉化了,散文作者的各种独特的体验被那些有文采的文字一一细致兑现。
(四)散文的写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散文易学而难工”。因为它朴实,却从中见神采;它平易,却从中见炽烈;它简洁,却从中见充实;它自由灵活,却易写难工。散文尤如青春少女,神备则“淡妆浓抹总相宜”。构思也就是人们俗说的的打腹稿,散文的构思是指在孕育过程中,作者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定主题,考虑散文的谋篇布局,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手法。
1.缘情构思
(1)借助联想进行构思:①借托式联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②链环式联想——由发端环环相套的联想。③辐射式联想——由基点向四外扩散的联想。(结合朱自清《荷塘月色》、曹靖华《小米的回忆》等作品做具体分析。)
(2)寻觅“动情事”,捕捉“动情点”。
“动情事”、“动情点”指的是:倾注了作者感情、富有诗意的事物和感受,既是作者情感的爆发点,也是散文构思的落脚点。散文构思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挖掘深意,找出联系,赋予浓情,做到情、理、物相交融。
(3)把握双弦并奏的艺术:外在情节线与内在情思线。
散文的特点是:外在情节线小于内在情思线,情节为情思服务,二者和谐统一。
这点与小说不同。小说的特点是:外在情节线大于内在情思线,后者为前者服务。
2.善于立意
(1)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
郁达夫: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用象征的手法表达诗情哲理。
通过某一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相似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善于从平凡事物中展示不平凡的人生意义。
关注身边的凡人琐事,发现平凡中蕴寓的伟大,写出其真、其善、其美。
3.严格选材
(1)
散文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怀的,特别是抒情散文,更是以情为主,情景兼备,寄情于物,在选材上必须尽可能选用最能表现寄托情思的事物的细微之处。比如: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选取寄托青丝的事物细微之处,不仅仅是个方法技巧问题,要想使自己选择的小事打动人,必须先能打动自己,只有真正理解生活,对生活事件充满情感,才可能写出好的散文,收到自然、真实、动人的效果。
(2)选择风俗事象透视人文心态。
这种选材多适用于叙写景物、地貌整体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散文。一般要求给读者以事物的整体过程感和事物的特色情态氛围等特征。通过对事物属性的描写,来展示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事象。比如: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和贾平凹的《秦腔》、《五味巷》。
(3)童年忆旧话亲情。
4.锤炼语言
散文对情与语言要求极高。具体来说,就是造型美,含畜美,音乐美,风格美,语言美。
其一,从简洁中寻求传神的形象——造形美。
小说可以通过场面与动作描写为人物造形;戏剧可以通过矛盾冲突和对话来塑造形象,散文没有这样的条件,常常只能依靠作者的直接概括的介绍,为人物造形。所以散文要想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语言就一定要简洁,重在传神。要求:①简洁地表达事物的基本特征,要形似。②绘声绘色,绘影绘神地写出事物的精神气质,要神似。(举事物与人物例各一):
“一根细线从断崖绝壁挂下去,风一急,好象会吹断的。其实不是线,是一条羊肠小道。”(杨朔《两江月》)这是对井冈山中一条通往黄洋界山路的描写。作者鸟瞰山底,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简洁而明了地介绍出井冈山区的地势与山貌,这种语言简约而实有表现力。
第二,从自然中寻求深沉的情韵——含蓄美。
从自然之中寻求深沉的情韵,采取自然的语言来表达和增强散文的抒情色彩,散文大师还采用“谈话风”的语言。所谓谈话风的语言,就是如平常聊天、谈家常般的话语,他明白如话、平易、朴实。用这样的语言写散文可以缩短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自由地抒发情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挚。
其三,从流畅中寻求抒情的旋律——音乐美。
再如刘成章《转九曲》(《散文》1982年第10期)中间有一段关于“转九曲”的场景描写(散文教程129页中部)要想使自己的散文流畅自然有气势,首先当然要有激情,这是造成“差压”的动力,同时语言也要易读,动听。为此,我们在散文写好后,可以自己先读几遍,看看顺不顺,畅不畅,把拗口的,疙里疙瘩的字词,毫不可惜地删除,尽量使语言畅达一些,自然一些。
第四,从朴实中去寻求华美的色彩——风格美
杨朔的语言尤如一种淡墨,绘画着祖国的锦秀山河。他的散文字字斟酌,拿来当诗一样去写,语言却朴实无华,句句凝练很难改写,这种语言其实是最具色彩最美的语言。(《荔枝蜜》没有铺张抒写荔枝的甘美,朴实的文字却抒发了作者的真情;《香山红叶》没有夸张描绘红叶及香山美景,但读后,你不感觉散文很美吗,朴素的语言恰切地塑造了普通人民。)
(五)提炼散文语言的美学原则
一、杂文的含义与发展
(一)杂文的含义
(二)杂文的发展
二、杂文的特点
1.敏锐迅速,取材广泛(时评性+题材)
2.幽默讽刺,短小犀利(手法+形式)
3.形象议论,鲜明生动
三、杂文的写作
1. 大中取小,因小见大
2.虚实结合,就实论虚
3.形象说理,叙议结合
(1)
(2) 打比方。
(3)取类型
4.笔调灵活,语言泼辣
杂文拥有自己的语言:精炼尖锐、好用曲笔、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用语辛辣。
(1)精练
(2)尖锐
(3)曲笔
例:宋振庭《马尾巴、蜘蛛、眼泪及其他》
(4)形式灵活
阅读书目
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范培松:
李庚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