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建为石桥,改称“通运桥”。
俺家属34年前在北京郊区插队,大概年纪日见老矣,最近老念叨去趟原来插队的地方看看。昨日休息,驱车前往,送其旧地重游一番。
当年她的插队地在京城可不是个普通的地方,京都史上可是可以大书一笔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叫“张家湾”。
“张家湾镇”(当地人简称其为:张湾)位于通州城区东南5公里,由于回族人口占一定比例,后一度改成“张家湾回族乡”,在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旁,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下辖57个行政村,5.7万口人,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来一直为路县(潞县、通州)辖地。古代,潞河、富河(今温榆河)、浑河、萧太后河交汇于此,水势环曲流经这里;东汉王霸开温水漕运、汉末曹操开泉州渠,“从泃河口入潞河”上溯运输物质;后唐赵德钧开东南河,转运新仓(今宝坻)所储之盐等,皆经张家湾。该镇所辖土桥村、大高力庄、牌楼营等村有面积不等的汉墓群,里二泗村南有36万平方米的大型汉墓群;1981年在该镇所辖烧酒巷村发掘出汉代五珠钱1000公斤。唐代大历、太和年间(公元766年至公元835年),相继于该地建净业院(后改称立禅庵)、兴国寺。由此推测,自秦汉始,张家湾地区水运和经贸活动就比较活跃。
辽、金以来,燕京(今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张湾地区随之经济兴盛、人文发达。随着金朝修建中都城池,经东南河运输兵、粮,“在潞水之滨”造船伐宋,所以张家湾和通州一样,地位更显重要。张家湾的得名,始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都(今北京)蝗灾乏粮,张瑄等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溯潞河北上,因停船于此,命名“张家湾”。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入潞河,河运、海运成为维持元代统治的命脉。这种形式,也使张家湾先于通州而成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年间开始,朝廷因为漕运需要,就在张家湾建了许多塌房,出租给客商作货栈;又据1985年北京大学编写的《北京史》记载,明“万历时,神宗又把崇文门和张家湾的商店赐给他的兄弟潞王和皇三子福王,他们在那里既征店租,又征商税,既招歇商客,又批卖商货……”如是这些说明,连明代的皇帝也看重了这块繁华的宝地。乾隆年间,曹雪芹的挚友敦诚在乘舟去香河之后,写了一篇《游雀林庄记》,对途径张家湾时写道:“耳听船夫吴歌软语,眼观岸边货物堆积如山。”
千年漕运史为张家湾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传奇典故形成了张家湾独特的文化氛围。1992年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红楼梦》中描述的十里街、花之巷引发了一代文豪著述并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600年的古槐树、辽代、明代修建的古城墙和通运桥成为了古镇繁荣与沧桑的历史见证。
弹指一挥,34年!俺家属,当年插队于张家湾公社大高力大队三小队,有知青百余。这次“回乡”感叹:悄然消逝,换人间!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周围“小区高楼”一片,不见当年大麦田。回首看村名:“大高力庄村”已改“大高力庄园”。进村后找不见当年村友,只有“外来人”穿行其间。询问过去的“知青指导员”,大多摇头“不认识”或者“从没见”。去寻当年的“知青点”,早已没了踪影,转了三圈也没找见!在村头遇到一位“戴红箍”正在治安值班的村妇,一聊方知,现在村里2/3的住户都是外地人,本村人大多进城“上楼”了。家属惊叹:怪不得!
萧太后河
张家湾镇老街
张家湾清真寺
清真寺内院
清真寺“水房子”
清真寺正殿
老街
老街照相馆
一个村口修建的山寨“天安门”
大高力庄“村名碑”
“大高力庄园”牌楼
“三小队”小学现在是中共张家湾镇党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