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行 · 水乡乌镇(下)

标签:
沪苏行走旅游休闲摄影交流杂谈 |
分类: 行走·摄影·杂谈 |
乌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编》中说“乌镇古为乌墩,以其地脉坟起高于四旷也……”,解释得已够明白。但何以称“乌”呢?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越王诸子争君长海上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一说“因土地神乌将军而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青之名。此数说前人都提出异议,以为或无证,或附会,或缺乏历史常识,卢学博编修《乌青镇志》时已详加批驳。同时,他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乡贤在《乌青文献》中提出的:“乌墩、青墩之名,其从来远矣……大都江山自开辟以来,何有其名字?皆世谛流布相承耳,如‘齐鲁青未了’,‘澄江静如练’,是为山水传神写照语也。乌青之义盖类此。”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朱洪撰并书,吴晔篆额)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此前无据,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当时,镇地置有镇遏使的官职。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竖心旁加个“享”,念“敦”,于是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