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下梅·晋商······( B )

标签:
武夷山下梅村大夫第晋商旅蒙华侨旅游摄影杂谈 |
分类: 行走·摄影·杂谈 |
下梅古民居的风火墙是用当地的泥土、瓦铄、糯米、红糖等经过调和砌起来的,不仅坚不可催,而且防火,且百年不腐。多数民居大门以飞檐遮雨,门面雕龙刻凤,刻有诗书对联,寓意深远。进入民居,一般都是一重天井一层厅的布局,这是当年建筑设计师为采光、通风而设计的。天井下,都摆设有长条石花架,供主人养花赏花。木墙结构的古民居内,至今留有精美的木雕、墙雕、石雕图案。
村中最为豪华的古民居算是坐落在下梅村北街的“邹氏大夫第”了。邹元老原籍江西南丰,清顺治年间,携子茂章、英章由南丰迁徙下梅,以经营武夷岩茶为生,获资百余万。因而,他出巨资雇请人工开掘一条小运河,称“当溪”,接通流到村口的梅溪,形成交通水网,并在溪流南北建房七十余栋成街,从此形成商埠。使武夷山的外销茶叶通过下梅集散。“邹氏大夫第”因邹茂章诰封中宪大夫,邹英章诰封奉直大夫而得名。
“邹氏大夫第”于清乾隆十九年所建,为四列一幢三厅四进结构,东阁西厢布局迷离的建筑群,集砖雕、木雕、石雕、彩绘于一体的清代建筑风格,其雕刻技艺精湛。迎门设有旗鞍、歇室、门当户对。门楼造型宏阔,石雕、砖雕的图案风雅。有吉祥的动物、植物、民间人物故事为主题,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夫第”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一日,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