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路上》的天下第一庄  作者 张辛欣 (时培京整理)

(2011-03-07 20:17:12)
标签:

张辛欣

台儿庄大战

明信片

运河人

中运河

分类: 培京文史散文

    

                               作者 张辛欣  时培京辑录

 

    张辛欣——以“第一个骑自行车旅行中国大运河的女作家”之誉进入英国名人录,此旅行写的《在路上》印象派作品入欧洲出版的“世界作家冒险旅行丛书”。主持同一旅行的《运河人》(主持人/采访人/导演 《运河人》中央电视台,1985)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位外来主持人。

    她眼里的台儿庄是什么样子的呢?时培京辑录了纪实小说《在路上》(见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收获》)有关台儿庄章节以飨读者、“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设计者、建设者。篇名由时培京重拟。

   张辛欣(1953 - ),女,祖籍山东,汉族。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乔治亚大学比较文学系作访问学者。法国文化部访问学者。DVA文化公司副总裁并艺术总监。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

    “在中国,电视与作家的结合不过2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由于电视普及程度的限制,作家直接介入电视的情况十分罕见。这种情况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改变。1985年,作家张辛欣骑自行车沿大运河采访,途中,中央电视台编导童宁致电请求跟随拍摄并得到了张辛欣的同意。半年后,童宁以bolex(一种德国摄影机的牌子)的绰号出现在她的纪实体小说《在路上》中;而在纪录片《运河人》里,张辛欣成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事实上,在这部纪录片中张辛欣充当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导游的角色,编导不断地试图以一个作家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记录生活、展示运河沿岸正在发生的变迁。关于运河的这个节目播出博得了空前的轰动。

                                              一《在路上》的台儿庄

 

明信片——端端:

    在微山湖边,准备着上船。我们要用船,找漂在湖中的人家和村子。湖上打渔的人分成三种:完全住在陆上,或者在湖中筑起土台子,和完全住在船上的。这样的船家组成的村子,没有大小的范围,并且漂来漂去。……Bolex在以我当衬景,拍微山湖风光……

                                                                                                                                                                       4.9

明信片:

   ……我跟着自行车轮子到了台儿庄。采访了台儿庄大战的目击者,拍下大战时日本人的指挥部,一个清真寺,外墙至今弹孔累累。一个五十多的小学教员,那时候当然是个小小孩。本是殷实人家,家作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团指挥部。大战开始前,百姓大都逃出去避难。避难回来,他一眼看见两具在一起的尸体,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兵,刺刀互相插进对方身体里。尸体遍野,一片焦土,还有打坏的坦克。他的家已被炮弹平了。过了几天,有人喊:老乡们,再打炮不要害怕,不是真的,是拍电影。坏坦克修了,尸体挪开,再拍一遍台儿庄大战。祝捷大会也开了两遍,先开过了,为了拍电影,又开了一次。影片的导演是伊文思。

    有一个和尚当时没有逃出去避难,但听说他不愿意谈。区里专门开了几次目击者座谈会,他都不发言。

战火中,此地的庙和庵也都毁了。

……

明信片——妈妈:

    在台儿庄。等着一条运煤船队南下。到这,大运河终于通航了。而这段公路,离运河太远,绕得太多。在清真寺拍摄时,一个了老婆婆,牙没了,拿着手杖,和这个男人、那个男人,打打闹闹。一张嘴,便唱出几个时期的歌谣,马子下山抢洋人,老蒋抽丁,小车支前,童养媳妇儿和小男人……

……我看他写台儿庄破来劲儿,干脆一字不写了。……这块小天地仍属于我,有本事,没本事,独我。

明信片:

    雨把我们陷在台儿庄。

    于是,我拍雨。

    天晴了一会儿,又抢到一个落日。

    在街里,拍行人,一个没有生意的卖煤油灯盏的老人,黑衣黑裤黑帽,戴着圆圆的老式眼镜在看书。她走过去,跟他聊什么,我拍下来。后来我们从旁人嘴里得知,这就是那个不发言、没了庙的和尚。

   这里有个张家狗肉出名,因为老汤锅出名。爷爷那辈跑反,什么都不带,背着汤。兄弟几个分家,分的也是汤。最出名的,是老大。我提着摄影机踩着泥地去了,连日的雨,家里没有买狗,也没杀狗。只给老人和他养的看家狗拍了照片。

                                                                                                                                                                    Bolex

明信片——妈妈:

    仍在台儿庄。三天了,天仍不开。上午晴一阵,下午又阴上来,傍晚落雨,东风转了北风似的,风好大——没出去观天,但愿是北风,但愿北风不落雨——不懂气象,很想给老天爷磕头,再下雨,我们还要在台儿庄呆三天!——煤装不上船,满地稀泥。

明信片:

    我们终于上船了。

    在“鲁拖675”号船队上度过了两天两夜。我和年轻水手睡在驳船的小前舱,她住的驳船是一个家庭。丈夫到船的前舱去住,她和妻子以及他们的小女儿一起过日子,渔民们,不,应该说船民们,买来鲜活的鱼鳖招待我们。舱上伸进好些脑袋。

    煤油灯,船民们给她说运河上的事,老船工说古,她给他们说运河岸上,很远很远的事。

    船在水中行,听见缓缓的水声,把头探到舱外,只见两岸黑黝黝的堤岸衬在夜空里,不断慢慢走来,像两队无尽的夜行人。一颗鸭蛋黄似的月亮懒懒地从天边伸出头来,再娇滴滴地睁开眼,世界才明亮起来。

船头船尾漾开一圈一圈微笑的涟漪。

…………

                                                                                                                                                                   Bolex

明信片——妈妈:

    自行车上了船。在船上走完中运河,差一点——中运河是台儿庄到淮安,总理故乡……

离了山东进江苏,老家的口音风物去了,一时觉得人情亦不同。……

   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

   运河从此有了水,有了船。

   忽而见到水,觉得这水格外地多,格外地浩荡,好像是天格外赐下的。忘记大运河本就因以水载舟得名。

                          二张辛欣与Bolex、与运河

    灰绿色夹克,到处拉链口袋,往一个口袋放暗盒,从另一个口袋掏介绍信,或者采访笔记本,同时,一只手始终提着一部16毫米电影摄影机,一旦掏放东西的那手腾空,双手立刻抱紧摄影机。仿佛女人抱孩子,更像大兵搂着枪.外角修长的眼微眯,警觉着扑获运动形象。
       这是我一直保留在心中的19年前童宁印象。
       19年前,我沿京杭大运河,骑一辆赛车采风,一天100公里…………

并说到做到。不过,他会自动凑上来的。是我写明信片的时候。我给在北京的妈妈写点沿路见闻,也给在上海的巴金孙女,我的小朋友端端写。  

     ……我写出纪实小说《在路上》,剪接素材的方式被法国评论界视为新印象派,入了欧洲一套世界级作家旅行丛书。而我并不因此就敢于对媒体人童宁的写作轻看了。是的,我是把童宁看做一位媒体人

     如今的他和我,隔着辽阔大洋,各自人过中年,如果,再度合作重走运河,我还会骑一辆赛车吗?他还会拎一个摄影机?当再同看一条古老伟大的人工河流边的苍生与世变,将来,他又会写出什么文字来?不过,那是然后的事了,还是先看他从前笔下吧。  (摘自张辛欣 2004210所作《一个媒体人的写作(镜头与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