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矞散文】历史剧不可突破历史底线

(2021-01-04 17:31:34)
标签:

曹矞散文

大秦赋

历史剧

影视评论

陕西作家

分类: 随笔杂谈
      【曹矞散文】历史剧不可突破历史底线

历史剧不可突破历史底线

——《大秦赋》观后感

曹 

    

前段时间,由张鲁一、段奕宏、朱珠主演的《大秦赋》这部国产电视剧火爆了好一阵子,我是一集不落看完了。起初观看时感觉非常好,古装古戏,阵容强大,气势夺人,颇有国际大片之感。看罢之后,不免有几分遗憾。遗憾的是编剧和导演在拍摄前和拍摄时没能很好地把握坚守住历史剧历史底线。

什么是历史剧历史底线呢?所谓历史剧的历史底线,就是无论对古代哪一段历史的文艺性演绎与解读,必须尊重和遵循基本的历史事实。简言之,历史剧不可突破这个历史底线。可惜,《大秦赋》却突破了历史底线。

《大秦赋》想要表达的意思似乎不是为了还原大秦帝国,更像是打造一个“完美的嬴政”。剧里说秦王统一天下是为了救苍生于倒悬。甚至楚国人还专程不远万里投奔秦国。好像是在说明,秦国的统一不但是顺应历史大势,而且是顺应了六国的民心——即“先得了民心,才得了天下”。

可是,原本的秦国历史是这样的吗?

学习了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人道灾难。司马迁在《史记》里就评论秦国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秦国把战争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统一战争中六国光士兵就被屠杀了几百万人。再看看汉代贾谊《过秦论》的评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朝统治者,已把整个中国打造成一个大监狱,所有百姓,在严苛的秦法下,动辄沦为囚犯,生死不由己。在两千年前的《刑法志》里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就是说,在秦朝囚徒多得堵塞道路,牢狱繁华得像是闹市。正如历史学者所说,“秦国缔造了一个强大到极点的政府、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以及一群沉默到极点的个人”,这才是秦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秦国自始至终都推行“暴政”,无论是立志扫灭六国之时,还是一统天下之后,皆是如此。也正因为实行“暴政”,致使虎狼之秦很快就走向覆亡。

很明显,《大秦赋》违背了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通过歪曲一段历史来强行迎合现实,明明杀人盈野,偏说是为国为民,就僭越了历史的底线。

如果像这样的“暴秦”都可以美化成为国为民的“仁政”,那么历史上一切罪恶的战犯、刽子手,甚至纳粹、法西斯,岂不是都可以美化?显然这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

当历史的真相被敷衍、被杜撰、被黑白颠倒的美化,历史底线完全被突破,历史剧自然就成了任人摆布打扮的小姑娘,那么历史的良知与正义也就荡然无存了。这样的历史剧岂不误人子弟?让我们那些中小学历史教师情何以堪,让他们如何给学生做解释呢?

对历史的评价标准是由两部分共同组成的——即当时的价值观与现在的价值观。只用现代的价值观评价古人,不但不能从古人身上学到东西,而且根本就不能理解古人的很多历史抉择。而如果只用现代价值观,就很难看清当时历史事实对后世的影响乃至于遗毒。因为历史不仅关乎真相,更关乎道德与信仰。

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全面考虑当时历史背景,绝不能只用现代价值观。秦国确实胜了,横扫六国,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它为什么能胜是可以研究的,但是胜了并不代表是对的。因为看一段历史,暴力的猖狂绝不是历史的荣耀,统治黑暗的土地也称不上辉煌。的确,秦国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开创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历史功绩也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正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究竟该如何反思秦国,不能不考虑其诞生的机制与土壤,尤其是秦国从崛起到兴盛再到走向衰亡给后人的历史教训,其实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即使不是历史教科书,是文艺作品也概莫能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以后拍摄历史剧时引以为戒,牢记这个教训,切勿突破历史底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