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矞散文】心中的桃花源

(2015-07-21 16:58:33)
标签:

曹矞散文

心中的桃花源

爱的天堂

散文佳作

陕西作家

分类: 随笔杂谈

心中的桃花源

   

 

假如人人都能“兼相爱、交相利”,世界将变成比天堂更令人向往的美好人间。

                                            ——题记

                                                                                                                                                                                                     

我们无法想像,更无法接受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不断地渴望爱,追求爱,去构想自己的理想化的爱的天堂。

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陶渊明在他的笔下构筑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桃花源,描绘了一个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那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平恬静。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自得其乐。这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社会理想,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墨子就提出了他关于爱的理想,那就是“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如果天下人都自爱而不兼相爱,强大的就会欺负弱小的,富有的就会欺侮贫穷的,社会地位高的就会轻视社会地位低的。墨子指出,要消除社会混乱,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也就是跳出自私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兼相爱”,自然就会“交相利”。

所谓“兼相爱”,就是人与人互相关爱。这与孔孟之道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学说是一致的。所谓“交相利”,就是互相使对方得利。这不正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互利双赢”、“合作共赢”么?

所以,针对目前社会许多丑恶现象和问题,我感慨地发出了自己的心声:假如人人都能“兼相爱、交相利”,世界将变成比天堂更令人向往的美好人间。于是,我便去构想起自己心中的爱的世界,爱的天堂,爱的理想——心中的桃花源。

我心中的桃花源,那是一个太平和谐的盛世: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民幸福。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达到相当的高度,人人“兼相爱,交相利”。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等级观念,贫富差距很小。人与人平等相待,友好相处,讲团结,讲劳动,讲奉献,到处呈现一片祥和太平、和谐安定的社会景象。

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就得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当然应该从娃娃抓起,重视并努力搞好学校教育。但是,只是搞好学校教育还远远不够,还应大力搞好社会民众的教育。古人将此称之为国民“教化”,它应该包括对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一般普通公民的教育。只有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民众的教育一起抓,同等看待,一样重视,抓紧抓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构建富强、民主、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那么,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怎样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尽快提高个人的素质素养呢?笔者谈一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得珍爱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自轻自贱,他怎么会去善待亲友、关爱别人呢?所以作为一个人必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珍爱自己,热爱生活,对生命有一颗敬畏之心,对生活有一颗感恩之心。

其次,“爱人若爱其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做事不自私,主张公平正义,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仔细想想世间许多问题或悲剧,其根源就是自爱自大,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目空一切。譬如婆媳关系,好像自古至今都是难以处理的一对矛盾。婆媳不和,除了婆媳之间的代沟、性格、文化素养等差别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私。如果婆婆能够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地去对待儿媳,儿媳能够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去侍奉婆婆,就没有搞不好关系的婆媳。再譬如贪污腐败问题,如果天下的大小官员都能够像焦裕禄那样鞠躬尽瘁为人民,为百姓做出表率,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何愁社会风气不纯正?何愁社会主义事业不兴旺?何愁国家不强盛?

众所周知,古代读书人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尤其重视“修身”。“修身”就是“修德”,乃为人立身之本。古人把品德高尚的男子称为“君子”,将品德高尚的女子称为“淑女”。君子和淑女,均与帅不帅、美不美无关。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优良传统,注重修身养性,不断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男人要努力修炼成为“君子”,女人要努力修炼成为“淑女”。只要人人都有了“修德立身”的意识,就会显著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如果国民“教化”工作做得好,国民素质素养很高,人人都能身体力行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出现种种行业不正之风,就不会出现坑蒙拐骗偷的现象,就不会有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破坏或剥夺他人的幸福之上的人。果真如此,天下无贪,硕鼠不存;天下无贼,夜不闭户,就不实现了新时代的“桃花源”圣境么?这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爱的天堂——我心中的桃花源么?

假如人人都能“兼相爱、交相利”,世界将变成比天堂更令人向往的美好人间!让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为之而不懈奋斗吧!

 

 

 

 

      本文发表于2015年第8期(总第93期)《中国朗诵艺术杂志》“散文精品屋”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